已解散超過3年的香港支聯會,2021年被警方國安處指有理由相信是”外國代理人”,要求時任常委提交資料被拒絕,前副主席鄒幸彤及兩名前常委鄧岳君、徐漢光,被裁定”沒有遵從通知規定提供資料”罪名成立,判監4個半月,3人上訴至終審法院星期三開庭審理。本身是大律師的鄒幸彤親自陳詞表示,本案是一宗把簡單法例演變成複雜怪獸、令人不安的案例,她強調各被告已服的刑期已不可追回,現時要著眼處理是他們”法律的聲譽”。
香港警方國安處在去年聖誕節前夕懸紅一百萬港元通緝六名海外民主活動人士,英國國會在新年復會迅速討論事件。英國官員指,不容忍任何跨境鎮壓,會與被通緝者會面,但強調需要與中國商討貿易。有在英國的被通緝者指,相關部門都有快速地接觸他們,但擔心通緝事件構成寒蟬效應,希望盡快與官員商討進一步行動。
20多間香港獨立書店及出版社聯同10多間特色小店,上星期五至星期四一連7日,在太平山街舉辦跨年書展。去年3月底結業的見山書店是書展主辦單位之一,也是書展的主要場地,警方由書展第一日開始部署大批警力在見山書店附近的街道巡邏,甚至截查購買書籍的讀者。有參觀書展的市民表示,大批警力的部署與書展的主題”閱讀香港,另類風景”相當”貼切”,這種香港的”新常態”形成了”閱讀香港”的一道”另類風景”。另有大學生質疑,警方的行動與港府推動香港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之都的形象自相矛盾。
全球最大的博彩中心澳門的賭場收入在2024年激增近四分之一,但仍低於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這個前葡萄牙殖民地限制博彩業,推動經濟多元化。
相隔9年後,中國當局12月1日恢復深圳戶籍居民赴港”一簽多行”簽證,持有人1年內可以不限次數往來香港,希望提振香港旅遊及零售消費市道。不過,有傳媒統計恢復”一簽多行”首個聖誕節長假期,出境旅客人次仍然遠多於入境香港的遊客,港人北上趨勢持續上升。有關注組分析,”一簽多行”到香港的深圳戶籍居民,以購買藥物及日常用品為主,加上陸客的消費模式改變,估計恢復”一簽多行”對香港零售消費市道幫助不大。
英國工黨政府在今年7月初上台,至今近半年,政府承諾會審視對華政策,工作雖在進行中,但已經有報道指規模會縮小,發布會被推遲,當中只有部份內容會公開,政府亦會尋求與中國有更緊密財金關係。在一年之末,在英國推動政策改變的香港倡議者怎樣看過去一年的發展,以至未來的走向?
香港民意研究所前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與另外5名身處海外的港人,上星期二被警方國安處懸紅100萬港幣(接近13萬美元)通緝,事件引起各界關注。香港民研主席鍾庭耀上星期五回應表示,鍾劍華2022年4月底離開香港之後,亦同時辭去民研的職務,他被通緝之前國安處並沒有聯絡民研亦沒有到辦公室搜查,鍾庭耀認為事件與民研沒有任何關係,民研的活動會考慮法律風險等”一籃子”的因素,絕對不會踩任何”紅線”。
流亡港人許穎婷2023年末被香港警方指違反《國安法》而遭懸紅通緝,今年12月,港府將她列為潛逃者,撤銷其特區護照及禁止任何人在港向他們提供資金。身為流亡港人的倡議者,今年她是如何渡過?
2024年行將結束,在踏入2025年之前,美國之音為各位回顧過去一年在香港發生的重要新聞和事件。
2024年即將過去,3月底港府完成有關中國國家安全的《基本法》23條立法後表示,可以全力”拼經濟”,不過,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復甦不似預期,”結業潮”成為城中熱話,有傳媒統計,至少25個連鎖品牌全線結業,包括老字號的茶餐廳、連鎖超市以及戲院、健身中心等,有市民慨歎很多香港人的回憶及味道不斷消失。有評論員分析,香港經濟發展受北京治港政策影響,港府逐漸失去主導權,有調查顯示44%企業看淡明年經濟前景。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Matthew Miller)星期四(12月26日)發表書面聲明,譴責香港政府懸賞通緝六名在海外的民主活動人士並取消另外七名活動人士的護照。
今年香港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不少變化,3月底有關中國國家安全的《基本法》23條完成立法,不過,經濟環境未見好轉,零售、餐飲業出現”結業潮”,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香港人開心指數創7年新低,超過一半受訪者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症狀。有資深社工分析,23條立法可能令國際投資者憂慮香港逐漸變成中國大陸其中一個普通的城市,失去聯通國際的優勢,加上反修例運動後社會充斥無力感,令香港人對經濟及政治前景都失去信心。
更多
2023年是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中國已投入萬億美元,在世界各地建設基礎設施項目。 自倡議首次提出以來,習近平進一步擴大“一帶一路”項目的範圍,以覆蓋醫療、教育和技術等領域。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