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日前夕,中國央視星期一(11月4日)晚間在官方微博發表“美國大選五任總統大亂鬥”的新聞話題隨即登上熱搜榜首,引發中國網民對美國選舉制度的嘲諷與批評。分析家說,美國大選過程的任何爭議都是中國傳媒帶風向的題材,是中國當局開展“內宣”認知戰的一環,旨在鞏固中國內部的“心理防線”。
美國選民星期二(11月5日)大選日一早便踴躍前往遍布各地的投票站,行使憲法賦予的民主權利,為自己中意的政黨和候選人投下神聖的一票。
在美國總統競選的最後一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起訴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CBS News),並在聯邦選舉委員會(FEC)對《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提出投訴。
波瀾起伏的2024美國選舉季將在星期二(11月5日)大選日當天進入最高潮。美國民眾在大選日帶著各自的憂慮和願景走向投票站,將自己的聲音投入對國家未來的抉擇。預計將有超過1.6億美國選民在11月5日當天投票。
美國東南部種族最多元化的縣之一、佐治亞州的格溫內特縣(Gwinnett)將於星期二(11月5日)晚上公布早期投票結果。這一結果可能表明哪位總統候選人在關鍵的538張選舉人票中獲得領先。
在數千萬美國選民前往投票站參加總統選舉的數小時前,美國情報機構發布了一項關於敵對國家虛假信息戰行動擴大的嚴峻警告,其中一些行動顯然意圖煽動美國人相互攻擊。
數千萬美國選民將於當地時間星期二(11月5日)投票,決定副總統賀錦麗 (又譯卡瑪拉·哈里斯) 還是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將成為美國下一任總統。
美國人將於週二投票選舉白宮新主人。不過,副總統賀錦麗(卡馬拉·哈里斯)和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之間的總統競選非常激烈,他們的團隊對可能引發的法律糾紛保持警惕,這可能確定選舉結果。
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簡稱IISS)前不久出版了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前主編比爾·埃蒙特(Bill Emmott)撰寫了一本書( Deterrence, Diplomacy and the Risk of Conflict over Taiwan),分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各自箝制、嚇阻對方的策略,尤其是針對台灣海峽。埃蒙特圍繞著上述議題,接受了美國之音的訪問。
在星期二(11月5日)美國總統大選前的一個星期,已經放棄競選連任的美國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繼續完善一系列科技政策,旨在保持美國在與中國科技競爭中的實力。分析預測,無論共和黨候選人、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又譯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最終誰成為下屆美國總統,都將延續並強化美國的對華技術限制政策,而兩人在關稅、能源和政府產業政策議題上的路線分歧可能影響晶片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關鍵產業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充滿懸念和戲劇化的美國總統大選星期一(11月4日)進入投票前的最後一天,分別代表民主黨和共和黨參選的兩位總統候選人絲毫不敢懈怠,而是抖擻著精神,為爭取更多的選票在做最後的衝刺。
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星期二(11月5日)開始。隨著政府權力即將交接,美中兩國關係在經歷了前兩屆政府近8年的持續惡化之後也將迎來一個新的潛在調整期。不過,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又譯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和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一些關鍵議題上的不同政策主張再次令美國對華政策充滿變數。
更多
2023年是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中國已投入萬億美元,在世界各地建設基礎設施項目。 自倡議首次提出以來,習近平進一步擴大“一帶一路”項目的範圍,以覆蓋醫療、教育和技術等領域。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