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10月13日,一名抗議者在北京四通橋上拉橫幅並播放抗議口號,公開批評習近平。這被視為“六四”後再現的重大中國民間抗爭,更啟發了後來的白紙運動。今年也是六四事件35週年和香港反送中運動5週年。中國作家野夫剛出版了政治小說《孤島》和散文《故交半零落》,細數自“反右”以來20餘起標誌性的中國民間抗議事件和代表人物。
北京政府上個月高調舉行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鄧小平的政治經濟遺產再次引發討論。中國歷史調查記者戴晴的新版《鄧小平在1989》6月由紐約博登書屋出版。在媒體上消失多年之後,83歲的戴晴接受了美國之音的獨家專訪。她希望用這本書為鄧小平在「六四」期間的一連串決定提供新的細節,尤其是透過趙紫陽的政治生涯起伏來檢視鄧小平與陳雲之間的權力鬥爭,解讀「六四」事件的性質,探討中國在1989年為何從原本充滿希望,準備向現代化轉型的方向逆轉。
“習近平到哪裡去了”?這是最近中國社群媒體持續延燒的議題。近一年來,中國國內外的民間輿論已經多次提出這個問題,甚至“習近平到哪裡去了”還上了 X熱搜話題 。當今中國,習近平成為繼鄧小平之後的中共新強人業已成為公認的事實。
日本東京大學現代中國研究學者阿古智子教授告訴美國之音,由於她在中國和香港的律師和學者朋友陸續被捕或軟禁,她現在因為擔心自己的安全而不敢去中國。她認為北京的愛國教育和言論控制影響了蘇州殺人事件以及目前日本批評中國的氣氛。
在中共建黨103週年之際,透過對中共近年來五位總書記的分析,前中央黨校教授蔡霞告訴美國之音,中共本質是一個極壞的黨,因此胡趙這樣的領導人僅是鳳毛麟角,而習近平得以完全攬權。蔡霞教授認為未來中國人民的生存、共產黨的生存和習一小夥人維持權力之間將有生死博弈。
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去世35週年之際,4月14日-15日在紐約舉行了一場“紀念胡趙和八九民運35週年國際研討會”。與會者就為何紀念八九民運35週年同時還要紀念中共兩位前總書記、對胡趙改革的評價、檢討“六四”等問題展開了熱議。
美國最高法院6月29日下達歷史性判決,禁止大學在招生過程中考慮申請人的種族因素。但圍繞高校招生究竟是擇優錄取還是平權多元的爭論並未塵埃落定。這一判決對美國和亞裔意味著什麼也是輿論持續關注的深度問題。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埃夫麗爾·海恩斯(Avril Haines)12月3日在加利福尼亞里根國防論壇上對中國發生的白紙抗議風暴發表看法時說,“抗議活動不會產生穩定、政權更迭或類似威脅”、“抗議活動未來如何發展,對習近平的地位很重要。”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作家倪匡先生7月3日逝世,終年87歲。倪匡生前創作了上千部文學作品,自稱“自有人類以來,漢字寫得最多的人”。網友在為他的去世表示哀悼的同時,也稱讚“天下竟有如此智慧”之人,認為他是“最了解共產黨本性的一個人”,他的去世是“香港精神文明的損失。”
今年6月4日是“六四事件”33週年。 33年前,一場以學生為主體和以北京為中心、波及全國各階層各地的反腐敗、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運動被中國政府以坦克和機槍殘酷鎮壓。
上海封城期間,一位核酸檢查陰性並堅拒警察非法轉運的男子對威脅他家三代將因此受影響的警察說:“這是我們最後一代,謝謝!”。
據新華社報導,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會議4月21日至22日在南寧召開,在廣西參選的黨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選人習近平以“全票當選”二十大代表。廣西代表表示要“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堅決做到“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捍衛核心”。觀察人士認為,這場選舉“正式為習近平第三個任期鋪路”。中共官媒曾經以習近平在十六大—十九大期間的“選區”變化解讀中共政治與政策走向,這次北京選擇偏遠的廣西作為習近平的“選舉單位”出於什麼考慮?
上海封城至今已持續差不多三個星期。 4月14日,上海網民“摩耶夫人”撰寫的“血淚控訴”-《上海人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刷屏。上海網民張小姐告訴自由亞洲電台,有五成上海人在轉發。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4月4日宣布退休,不再參選連任,香港政務司司長李家超4月6日宣布請辭,同時宣布參選下屆行政長官選舉。4月9日,獲中央政府批准辭去香港政務司司長職務的李家超正式宣布參選下屆行政長官。
曾經被譽為中國防疫成功典範的上海,疫情快速上升,不能封的城市神話變成疫情以來世界最大範圍的封城行動,與之伴隨的災難性事件不斷出現在媒體上。身處上海的《經濟學人》駐華記者韋恩蘭德(Don Weinland)在推特上描述說:“這裡的2500萬人成了某種災難性政治實驗的一部分。”
自2月24日以“特別行動”名義入侵烏克蘭,到3月25日宣布“作戰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基本已經完成”,俄羅斯未能達成任何主要軍事目標與推翻烏克蘭現政府培植一個親俄政府的政治目標。
全世界目光聚集在烏克蘭危機時刻,兩會在北京拉開帷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已成各界熱議焦點。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談到台灣問題時說:“要堅持對台工作大政方針,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近一星期,憧憬中的入侵計劃沒有得逞: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沒有繳械投降和逃跑流亡,親俄羅斯傀儡政府沒有登台上場。
2022年2月21日,是美國學者筆下的尼克松中國賭博行50週年。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在飛機懸梯旁緊緊握手一分多鐘,迎來尼克松中國七天歷史性訪問時刻。
2月11日,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和斯坦福大學聯合進行的“中國大數據”項目發布第一份報告—《中國的公共輿論:沉默的大多數? 》。報告指出,當今中國存在堅信市場濟和政治自由化的“沉默大多數”,這些人的輿論力量對習近平構成政治挑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