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陷人才外流 經濟惡化、樓價下滑成移民加速劑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香港陷人才外流 經濟惡化、樓價下滑成移民加速劑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香港陷人才外流 經濟惡化、樓價下滑成移民加速劑

香港在移民潮下,過去四年共流失16萬名勞動人口,由2019年9月的399萬人,跌至2023年同期383萬人。港府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延續“搶人才”措施,吸納內地、外國人到港工作。學者分析,面臨樓價下滑、經濟因素不明朗等前提下,香港的移民潮將持續;而新輸入的勞動口,對維持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作用不大”。

中港經濟惡化、樓價下滑加速港人移民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孔誥烽教授分析認爲,相信人才流失的趨勢短期內會持續。他指出,香港和中國經濟惡化,香港樓價下滑,工作機會減少等等原因,會加速正考慮移民的港人離開。

孔誥烽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我相信本身(對移民)持觀望態度的人,多了對樓價的考慮因素,因樓價可能會更加壞,賣層樓或賣得更少錢,所以會加速他們離開,早賣樓比遲賣樓好。”

孔誥烽又提到,不少家庭因為下一代的教育問題,而選擇離開。

他說:“國安法實施後(本以為)只針對民主派團體和民主派媒體,但現在看到的是,教育以及各方面的社會領域都鼓吹政治正確和愛國,所以我相信很多中產家庭,特別有下一代在香港讀書,會因為教育的因素,增加離開的動機。”

資料圖片:從香港尖沙咀看香港島夜景。(2022年10月19日)

年輕勞動力人口減少 香港經濟陷惡性循環

根據香港統計處公布數據,比起2022年同期,2023年第三季勞動人口減少主要集中20-24歲群組,跌幅約7.3%,其次是25至29歲群組,人口減少約5.3%

談到失去香港年輕的勞動力,將如何影響經濟活動,孔誥烽表示:“越來越多人離開會產生惡性循環,越多人走令香港消費減少,樓價繼續下滑,對年青人的工作機會都會減少,這些經濟考慮都會增加離開的動機。”

大陸年青人湧港 恐未填補港人質素

香港特首李家超近日表示,過去1年共有超過18萬人申請各項輸入人才計劃,超過11萬人獲批,當中7萬人已移居香港。

港府延續“搶人才”計劃,吸引包括內地人士來港工作,或成為香港年輕人離開香港的原因之一。

孔誥烽分析:“香港政府現在鼓勵越來越多,中國大陸年青人到香港工作,一些有志成為專業人士的香港年青人口,(會考慮)與其慢慢等十年、廿年後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自己的前景越來越不明朗,倒不如趁年輕去外國駕新天地。”

對於內地移居香港工作的勞動人口,能否填補香港勞動力的流失,孔誥烽直言“作用未必太大”。

他說:“想離開中國大陸的年青人,基本上首選是西方國家,去香港的(內地)人相對國際、外語各方面的能力可能不是最頂尖。(來自中國的)人口上、人數上當然可以填補(香港人的流失),但在能力上有差距的情況下,對香港可否維持,或者進階成為一個全球金融中心,可能作用未必太大。”

能否留人才 法治、廉政成關鍵

整體來說,孔誥烽認為,能否保持制度上的完整,才是吸引外地人才、保留本地人才的關鍵,他說:“法治、廉政、專業操守有沒有辦法維持呢?如果無辦法維持的話,無論是本地人、外地人或大陸人也好,香港作為一個世界金融中心和中國離岸的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都會大打折扣。這是需要我們長期觀察的。”

資料圖片:行人走過香港街頭港版國安法的宣傳牌。 (2020年7月15日)

獵頭公司:香港仍有吸引力

國際獵頭公司MCG Talent創辦人亞當·邁克爾·托克坦(Adam Michael Toctan)

國際獵頭公司MCG Talent創辦人亞當·邁克爾·托克坦(Adam Michael Toctan)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提到,2019年的社會運動對人才流失的影響不大,反而是於疫情期間,在嚴格的防疫措施下,不少外國人才離開香港。

托克坦說:“(疫情後)我們開始見到世界恢復正常,但香港仍落後,那時候我們就開始看到人才從香港流失,甚至離開我們(傳播)行業。”

已來港七年的托克坦說,若當時防疫措施長此下去,自己很大可能都會離港。

托克坦創辦的獵頭公司專門於中東、北非和亞太地區為企業招募行銷、傳播、創意和數位的人才,其公司在香港亦有設立分部。對於他的客戶來說,香港是地區的樞紐,企業物色的是區域性人才。他說:“現在市場上就是缺乏的那些區域性人才,所以我們要從中東、歐洲、新加坡找到這些人。”

托克坦亦直言,為香港企業覓得人才不易,要在一流的國際大學畢業、擁有十年以上於國際商業機構的工作經驗,同時精通英文和廣東話,他說:“那些那麼出色的人,可能最終都被顧問公司、大型科技企業巨頭搶走,而且這些人才很難找到。”

然而,托克坦形容香港是“獨一無二”的城市,對於外國人才仍有魅力,他說:“住在新加坡,可能會有沉悶和無聊。有些之前離港的外國人,曾搬到新加坡、澳洲等地工作,在幾年後他們都渴望回到香港。”

托克坦留意到有不少已移居到英國工作的人,萌生回流的想法。

托克坦說:“天氣差、稅率高、犯罪率高,這個現實擊中了要害,發現其實香港的生活並沒有那麼糟,他們想要重新評估選擇並且想回來香港。”

學界人士離港 學術研究受影響 “中港台”三地比較或成敏感詞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學界人士離港 學術研究受影響 “中港台”三地比較或成敏感詞

於2020年離港、現居歐洲的譚先生(化名)向美國之音表示,在香港碩士畢業後到歐洲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研究的領域與環境保護的領域有關,因為留港發展機會和工作機會不多,所以選擇到外國留學,暫時沒有返回香港的打算。

譚先生指在亞洲做學術研究不容易,他說:“學術界被白人主導,著名國際期刊、理論或都是來自歐美國家的學者,因此我想到外國看看。”

提到在香港目前的情況下進行研究,有否面對學術自由收窄所影響,譚先生表示“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例如中、港、台三地的比較性研究,現在難以進行,因為將三地放在一起比較不夠政治正確,或有人認為香港和台灣都是中國一部分,不應這樣分拆。

譚先生說:“香港因為和中國和台灣文化較相近,(學者)以前都經常以三地作比較,但現在不論做哪些範疇的研究,大家都比較小心,會寧願比較其他地區,例如日本、泰國。”

對於他專攻的環保領域,他指香港的發展機會不大。譚先生說:“環保在香港比較不受重視,外國談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較為普及,但在香港好少人講,而香港的環保比較著重於商界的應用,例如企業社會責任(CSR)、永續發展目標(SDG Index),沒有外國多元化。”

港生不敵陸生 難以進入學術界讀研究生

譚先生指出,有志從事學術研究的香港年青人,不容易入讀香港的研究生課程,難以留港進修、發展。

他說:“香港本地的教授提過,好想有多一點香港學生,一來很少香港學生想做研究生,二來,有不少大陸學生很想到香港讀書,到最後就要競爭,可能香港學生又不夠內地學生具競爭力。我讀碩士時有九成同學都是內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