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十多萬香港人移民英國,他們在求職路上遇到不少的問題,不少人需要由低做起,未知晉升機會如何,同時也很少參與工會活動,因此勞工組織人士認為,移英港人需要多加認識,不要只認為到有事才找工會求助。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不少移民到英國的香港人不難找到工作,但一部分人收入與整體英國水平有一定差距。雖然他們普遍能夠勝任工作,但他們的晉升機會則只是一般,不少人亦不清楚工作的地方有沒有工會組織。
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商學院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謝馥盈與移英港人機構West Midlands HongKonger Support CIC於今年五月至七月期間就移英港人的求職及就業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獲得449人回應,其中超過七成人的年齡階層屬於35至54歲,大約半數填寫問卷者常住在英格蘭中西部地區,大約兩成在大倫敦或大曼徹斯特地區居住。
填寫問卷者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人數超過三分之二。在從事有薪工作的回應者當中,超過六成受訪者形容自己目前從事全職工作,有百分之16是兼職,百分之六是沒有固定工時的“零工時合約”(Zero hour contract),亦有少量為自僱人士。
港人擔心語言能力 但未有使用支援服務
大部分回應者對於自己的英語水平都有一定信心,但擔心自己的語文詞彙量、對本地語境的認識、與人互動的對答技巧和口語表達能力不足。但是,七成以上填寫問卷者從未使用任何網上或實體英語或求職支援服務。
在薪酬待遇方面,大約四分之一的填寫問卷者說自己年薪在22,000英鎊或以下,折合約27,000美元,多數由計時工資組成。有大約四成的回應者的時薪是12英鎊以下。進行研究的助理教授謝馥盈指,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填寫問卷者的薪酬待遇對比全國僱員的時薪和年薪中位數可能較遜,工作時間和地點彈性可能較少,無法自主決定。英國2022年四月份的時薪和年薪中位數分別為14.77及33,000英鎊。
重投以往行業難
West Midlands HongKonger Support CIC代表李大成對美國之音指,在英國找工作一般而言不困難,但要照顧家人而要找兼職、50歲或以上的移英港人的難度就會增加。
李大成說,香港薪金偏高,專業人士、管理階層的資歷未必在英國有用。
他說:“例如我自己是社工,但有一些社工朋友不想再做社工了,嘗試做別的工作,那一定會跟他在香港的職業有一定的薪金的差距,而且是重新進入一個新的職場,可說是由低爬起,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
薪金足夠養家儲蓄
53歲的Matt在香港居住時在機場從事文職管理工作,在2021年底移居伯明翰,去年開始擔任倉務員。他對美國之音說,不少香港人移民後任職倉務員,這個行業在疫情封城時十分缺乏人手,只要願意加班,收入就會不俗。
不過,疫情解封後的生意轉差,公司要求員工調更,工作兩天後休息兩天,然後再連續工作十天。他說,起初沒有人答應,但其後公司未有詢問員工,就直接更改更表,他形容這種做法“野蠻”。他的公司亦扣減加時補貼。
Matt說,他的妻子亦從事倉務員,由於兩人的消費欲很低,所以還能夠有儲蓄。
他說:“我覺得找工作不難,因為很多流失量很大。例如有一家工廠不斷請人,不斷聘請香港人,我就知道那間工廠一定是有點令人吃不消。如果真的很需要一份工作,就去做吧,找工作一定不是很困難,但是否合適自己,為了收入也一定要做。”
找工作易遇問題 晉升機會未明朗
李大成說,移英港人找工作時如果簽了零工時合約,對他們沒有工時上的保障。如果透過中介公司找工作,是難以轉回全職工作,更有些人是受騙,被“賣豬仔”,即是轉介到非事先同意的工作。
Matt說,他對中介公司沒有信心,指中介公司很少有介紹合適的工作,對方試過承諾會有工作,但等候一個多星期後都沒有消息。
在晉升機會方面,李大成說,他接觸的人當中獲得升職的是少數,他認為可能是與適應及摸索語言、公司文化方面有關。他說,雖然英國本地人對香港人工作態度的印象一般都不錯,認為他們勤力、效率高,但並不代表這會幫助到獲得升職,可能還需要慢慢建立互信。
Matt指,如果留任倉務員,或只能升一級為部門經理。他希望在英國住滿三年後,可以通過英國的加強版無犯罪紀錄審查(enhanced DBS check),可能搬到其他城市,重回以往的文職工作,前景或會更好。
多數移英港人不清楚工會的作用
填寫問卷者中接近一半人不清楚自己工作的機構有沒有工會組織。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工作的機構內有工會以外,定期向管理層反映意見的員工代表,但是近四成人不清楚有沒有。
不少回應者都希望得知勞工權益法律保障的知識,他們大多數從政府網站得到資訊,而有百分之14的回應者就是透過香港移民團體出版的勞工權益相關刊物獲得有關的資訊。工會、本地社區組織及信仰團體在這方面的存在感都不高。
從事長者服務的李大成說,他工作的地方亦只有四分一人加入工會,移英港人亦有錯覺,認為需要在行業從事多年才可以加入工會。
他說:“這是一個雙向,一方面希望多一點的工會教育、多一點活動、多一點不同的東西讓香港人知道工會是甚麼,不要只認為到有事才找工會,有事才尋求幫助,想起工會… 第二是從工會身上可以理解很多勞工法例、勞工基本權益,這也是香港人很需要的東西。”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