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國推出的港人BNO簽證(5+1)計劃生效個多月以來,中國官員以至香港政界人物的負面批評不絕於耳。英國民間也相繼成立了琳瑯種種協助移居港人適應新生活的組織。在眾多志願人士中,被英國首相約翰遜看中邀請拔刀相助的Krish Kandiah, 在全心投入這項充滿政治爭議的過程中,自言恪守“遠離政治”真理,希望在這計劃六年屆滿後,英國社會會變得更加種族融和,充滿愛與希望。
Krish Kandiah 是非謀利組織UKHK的創辦人兼總監。這個新設網站專門為透過BNO簽證(5+1)計劃已移居英國的香港人,協助解決適應新生活遇上的各種困難。網站圖文並茂,並以短片視頻介紹香港人如何在英國看醫生、找房屋居住,以及替年幼子女辦理入學手續等。該組織有大約數百名志願人士隨時候助,希望求助的在英港人有如在家的溫暖感覺。
Krish Kandiah隨後發起Hong Kong ready計劃,呼籲英國教會參與幫助移居英國的港人適應新生活,結果反應良好,目前已有超過 1,000 家教會報名參與。
英國首相約翰遜看中了Krish Kandiah的這份熱誠,早前邀請了他到首相府,負責安排與四個透過BNO簽證(5+1)計劃已經移居英國的香港家庭舉行進行視像訪談,了解他們來英的目的及需求。據報導,這些港人向約翰遜指移居英國是為了下一代的前途,希望他們在免受政治影響的教育制度下讀書,又感嘆香港已非昔日的香港,言論自由不再受保障,最重要的是希望子女能在自由的讀書環境下成長。
約翰遜其後發布新聞稿,對這四個家庭的感受深表同情,指出他代表全英國歡迎他們選擇來英定居,並對此感到自豪,又相信英國會令他們感覺如家。
在眾多琳瑯種種協助移居港人適應新英國生活的非盈利組織中,為何約翰遜會選擇UKHK協助安排與這四個香港家庭會面?Krish Kandiah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分析,可能是他這個組織恪守“遠離政治”這四字真言,只是幫助移英家庭適應新生活,不希望在目前這紛亂的政治局勢中,再增添繁亂。
他解釋,UKHK成立的宗旨不是要鼓勵香港人移居英國,他們所做的只是要幫助已經決定並已移居英國的港人盡快適應英國新生活,融入這個大家庭。該組織無意涉及香港的政治,不會評論香港局勢。但即使如此,Krish Kandiah在籌辦UKHK的過程中,也感受到英國華人社會的反對聲音,使他領略了“遠離政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說:“剛開始的時候,有關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產生了一些恐懼與懷疑。因為對於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情,英國的華人社區確是有不同的看法。一些非常支持民主運動,屬於黃色陣營的華人,當然會支持我們。但也有屬於支持建制藍色陣營的華人,感到不快。“
不欲被捲進香港政治這趟渾水的Krish Kandiah堅守著 ”遠離政治“的原則,向英國當地的藍營華人社團解釋,嘗試理解他們的立場,苦口婆心地解釋UKHK的工作不涉政治,只是想幫助移居英國的香港人,希望他們與鄰居和睦共處,期望得到這些親建制的華人諒解。
他繼續說:”我不會說(英國的藍營華人社團陣營)強盛。我想(他們的反對)只是出於一種憂慮。我能夠明白的。若你(英國華人)仍有家人在香港生活,你當然不會想因為在英國高調的政治言行,而導致他們在港的生活有任何麻煩。你當然還想仍可以回港探望父母或姐妹。“
就是這種求同存異、不搞對抗,或遠離政治核心議題的策略,Krish Kandiah暫時與親建制的英國華人社區找到了共同點,排除了不必要的紛爭。他指出,除了教會外,他這次發起協助港人適應英國新生活的運動,更得到了社會上不同界別、政治組織與公民團體的支持。
身為印度裔英國人的他,少不免受到質疑,為何這次要協助毫不相干的香港人?是否受到利益名譽驅使?英國過往也有接收過大量難民移居,為何這次才出來拔刀相助?
Krish Kandiah承認,正是過往在接待敘利亞、南蘇丹、阿富汗以及厄立特里亞的移民時有所不足,英國沒有很好地熱情歡迎他們,有愧於心;所以,這次在對待香港移民的議題上要做得更好。
他說:“我的感覺就是,我想促使(英國)政府做一些好的與值得支持的事。我想(幫助香港移民適應融入新生活)是良好的。我想當中肯定有一種道德領導力牽涉其中。英國正是嘗試對一群需要幫助的人展現一些正面的(價值觀)。”
香港一些建制派政界人物在BNO簽證(5+1)計劃推出後,不時發表負面評論,指責英國存在種族主義,經濟下滑,港人移居後生活會困難重重。Krish Kandiah以自身母親為例,並不否認英國有過一段不光彩歧視有色人種的歷史。他說,母親自二戰後從印度移居英國受訓成為護士後,曾經有病人被她的膚色嚇驚,禁止有任何肌膚接觸。但他認為,這些一切都正在改變,單憑著這次首相約翰遜與香港家庭視象訪談的認真態度,為這些家庭憂心,也可以看到英國政府真正在努力改變,為締造一個多種族多元社會邁出了踏實的重要一步。
Krish Kandiah最後說,我當然沒有閱讀(約翰遜)腦袋的能力,(在視象會議進行時)我當然不能知道談話內容,但(從遠觀)看到他的臉容,他所表達的歡迎神韻,已洋溢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