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副首相奧利佛·道登(Oliver Dowden)星期四(4月18日)在倫敦說,英國政府將對英國高等院校進行更加嚴格的監督,特別時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究,從而加強對敏感技術的保護,並減少對外國資金的依賴。這項措施防止國家安全受到外來幹預,特別是來自像中國這種「無視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國家。
與中國地方政府和國企緊密合作的“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計劃在蘇格蘭建立其在歐洲的首個風力發電機製造基地,此舉引發了一系列關於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的擔憂。多位專家和政界人士對該項目可能帶來的潛在威脅表達了嚴重關注。
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Thames Water)面臨破產管理的威脅,其命運可能懸於兩家中國國有銀行 - 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的決策之中。
在週五結束的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理事會(簡稱TTC)第六次部長級會議上,美國與歐盟宣佈將合作應對半導體產業中的干預活動延長三年,尤其是在“傳統芯片”領域,雙方將共同應對中國的市場壟斷行為。
3月23日星期六,針對香港今日生效的 「23條」國安新法,英港社群團體在英國外交部前舉行抗議。 這場遊行於下午2點30從英國外交部(Foreign, Commonwealth & Development Office)開始,後來經過英國首相府,最終抵達香港駐英經貿辦,參與人數約達二百人。
3月19(星期二)至21日,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門口樹起了紀念中國「八九六四」大屠殺受害者的“國殤之柱”。這是名為”被禁止的藝術“展覽的一部份,是香港和歐洲藝術家為抗議香港新國安法的通過和香港對藝術的政治審查而發起的。
在香港立法會3月19日以89票贊成0票反對0票棄權通過了名為《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法案(即“23條”草案)的同時,遠在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對中國侵犯人權、新聞審查和對歐盟滲透進行了辯論。在辯論中,議員們對香港通過新的國家安全法案提出抗議,多名議員也呼籲重新評估對華關係。
國際人權服務組織(ISHR)3月14日星期四在日內瓦主辦中國人權捍衛者曹順利逝世十週年紀念活動,呼籲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當局打壓人權捍衛者的行為。
3月10日星期日,旅居英國的藏族社區成員聚集在一起,紀念西藏全國起義日65週年。他們於上午11點在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官邸對面集合。
在本週舉行的全球軟實力高峰會期間公佈的關於2024年各國品牌認知的報告顯示,中國的軟實力快速上升,超越德國,升至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英國,但是中國國家品牌 價值下降14%,全球好感度在193個國家中排名122。
英國正準備啟動對中國電動車市場的調查。相關部門擔心,北京對其汽車製造商的巨額補貼將衝擊本地製造業。英國商業和貿易部的官員已經討論了可能的干預措施,以應對中國汽車製造商因龐大補貼而獲得的不公平優勢。
歐盟成員國星期三(2月21日)批准第13輪與烏克蘭相關的對俄制裁計劃,禁止近200個被指控幫助莫斯科取得武器或涉及劫持烏克蘭兒童的實體及個人前往歐盟國家。尤其引人關注的是,歐盟這項新的制裁方案首次將目標對準被控支持莫斯科戰爭努力的中國和印度公司。
2月15日晚上8點,倫敦舉行了一場名為 "絲路集合" 的特別音樂會,吸引了來自中國、土耳其、香港和英國的藝術家們共同參與。
在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開始對歐洲進行訪問之際,歐洲與中國之間錯綜複雜至關重要的關係顯得更加引人注目。王毅本週五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開始他的歐洲之旅,隨後也將訪問西班牙和法國,並跟英國外相舉行會晤。
位於歐洲的人權組織「保護衛士」( Safeguard Defenders )本週在西班牙馬德里宣布啟動「反引渡中國援助中心」。
近日,蘇格蘭民族黨(SNP)的斯圖爾特·麥克唐納(Stewart McDonald)議員在英國首相問答時間(PMQs)專門提出了對英國高等教育機構面臨的安全威脅的擔憂。他指出,一份由英國官員進行的審計結果顯示,中國共產黨(CCP)可能在透過各種手段參與並利用英國大學進行的研究項目,而英國政府對此卻未採取有效行動。
2月7日星期三,在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的畢業典禮上,當一位來自中國的學生在上台接受畢業證書時舉起了“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校方把直播的攝像頭轉向了上方校徽,以避免拍到旗幟。
歐洲聯盟週五(2月2日)在布魯塞爾主辦了第三屆歐盟印太部長級論壇。這是自2022年12月領導人峰會以來歐盟與東協舉行的最高規格會議。
伊恩‧斯通斯(Ian Stones),一名來自大曼徹斯特地區的英國商人,自2018年起一直在中國服刑,其困境直到近期才受到國際輿論界的關注。
上週五,在倫敦聖潘克拉斯國際車站,英國網紅鋼琴家布蘭登-卡瓦納(Brendan Kavanagh)遇到一群戴著紅色圍巾、手持中國國旗的中國人,並產生衝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