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民調指近63%港人政治冷感 學者分析影響政府施政或更容易出錯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民調顯示,接近63%受訪者對政治不感興趣,有學者分析與選舉制度未能反映民意有關。(美國之音/湯惠芸)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最近公佈一項民調顯示,接近63%受訪者對政治缺乏興趣,較去年的調查上升7.4個百分點,調查又顯示,55%受訪者同意,政府官員不太在乎市民的想法;超過50%受訪者認為政黨不能夠代表市民的意見。有學者分析,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大幅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後,候選人的提名及參選資格都被政治審查過濾,是導致港人政治冷感的主要原因,上屆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投票率,創新低至只有30%,市民政治冷感亦會影響政府的施政更容易出錯。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大民調指近63%港人政治冷感 學者分析影響政府施政或更容易出錯

香港特首李家超將於10月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年大幅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後,首次“愛國者治港”的區議會選舉將於12月舉行。

調查指63%受訪者對政治缺乏興趣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上星期三(9月20日)公佈一項有關市民對政治興趣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接近63%受訪者對政治缺乏興趣,較去年的調查上升7.4個百分點。

這項民意調查在7月20日至8月21日進行,以電話隨機抽樣成功訪問了711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

調查列出一些表達政治意見的途徑,詢問市民過去一年有沒有透過這些途徑,就地區或全港性問題表達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市民並未積極運用這些途徑表達意見。

調查發現接近84%的受訪者完全沒有透過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表達意見;超過81%的受訪者完全沒有透過非政府團體反映意見;另有超過83%受訪者完全沒有直接向政府部門或有關官員反映意見。

學者指政治冷感來自選舉缺認受性

調查列出一些有可能影響市民政治興趣的意見,結果顯示,55%受訪者同意,政府官員不太在乎市民的想法,較去年的調查上升7.3個百分點;另有接近52%的受訪者同意,認為“像我這類人對政府的政策並無任何發言權”,較去年的調查上升接近9個百分點。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前助理教授鍾劍華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大幅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後,候選人的提名及參選資格都被政治審查過濾,是導致港人政治冷感的主要原因,也反映在上屆2021年的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投票率創新低至只有30%,相比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創紀錄的超過7成投票率,下跌超過4成。

鍾劍華說:“你現在這個選舉在提名及參選資格,那裡已經完全被政治審查去過濾,這個選舉根本不是真的選舉、不會有公平的選舉來的,即是你(當局)已經在過程裡面利用行政權力去剝奪了很多人的政治權利,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情況下香港人不去投票,或者說不認為應該支持這些選舉,這個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你怎樣選都是選它(建制)那班人,我覺得既然上一次(2021年)的立法會選舉,已經充份顯示到這一點,特別是上一次的立法會選舉,跟2019年11月那個區議會選舉做一個比較,你就更清楚知道那個分別,所以香港人得到這個結論,其實在上一次的立法會選舉裡面,已經透過這些行動表達出來了。”

對於調查顯示,55%受訪者同意政府官員不太在乎市民的想法,鍾劍華表示,反映很多香港市民已經不在乎政府的施政,對特首的施政報告以及財政司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都漠不關心,甚至官方舉辦的地區公眾諮詢大會,參加者都經過篩選。

鍾劍華說:“以往施政報告派(發)的時候,市民排隊去拿的,但是去年都不見了,即是對上一次(施政報告),市民簡直不看施政報告了,所以其實香港人對施政報告,或者其他那些財政預算案的反應,完全是從這個政治上覺得,我無需要參與這個‘虛假的遊戲’,我覺得是完全一致的,當市民個個都不理(政治)的時候,對施政有甚麼影響,很簡單講對政府表達意見那些,或者有平台表達意見那些,全部都是政府自己‘欽點’了、或者‘篩選’了的人,對它(政府)來說,做甚麼都容易了很多,現在(向)立法會要錢就有錢,要(通)過某些(法)例就通過某些例,完全沒有阻力也沒有辯論了。”

市民漠不關心政府施政易出錯

鍾劍華表示,這種政治“一言堂”的現像,表面上政府的施政好像更容易,但實際上市民的政治冷感,亦會影響政府的施政更容易出錯。

鍾劍華說:“因為你(政府)任何政策若果你純粹官員自己公務員‘閉門造車’,或者一班只是‘內圈人物’給意見的話,你事實很容易就忽略了、你測試不到公眾那個反應,所以它出錯的機會比較高。”

鍾劍華表示,如果政府施政願意廣開言路,接受公眾表達的意見去制訂政策,一旦出錯市民都願意承擔一部份的責任,但是現在香港市民政府冷感的情況下,認為政府不願意聽取民意,對施政漠不關心,政府就要自己承擔所有決策失誤的責任,例如最近推動夜經濟的“香港夜繽紛”活動,不斷被市民挖苦。

鍾劍華說:“你甚麼‘夜繽紛’那些,你就說、你就做吧,大家都沒有給意見,大家亦都不理,亦都事實上那個反應很冷淡。你到頭來就見到大家用各種方式去挖苦,你花了那些錢大家亦都覺得你花‘怨枉錢’,到頭來要問責的時候到底誰負責呢﹖我覺得問題就是一時的(施政)利便,造成的結果就是容易出錯,以及令到整個社會不會去為一些施政上的困難、問題承擔責任,這個是一個很不理想的社會來的,但是香港現在正正就是這樣。”

愛國者治港”下議員不能代表民意

至於調查發現,接近84%的受訪者完全沒有透過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表達意見,政治學獨立學者、時事評論員黃偉國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結果反映國安法之下市民不願意表達意見,亦認為“愛國者治港”下的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不能夠代表民意。

黃偉國說:“現在香港是國安法‘大哂’(最大)了,所以市民就覺得你政府可以隨時用國安法,檢控一些批評政府的市民,那當然不出聲了,然後你那些‘愛國者治港’只是‘扒下來’,個個‘躺平’不做事情、只是‘騙飯吃’,更加不會覺得那些‘愛國者’,或者甚至現在民建聯、工聯會,或者甚至是自由黨那一堆(議員)會代表到他們(市民)。”

黃偉國又表示,《港區國安法》實施超過3年以來,市民回應民意調查亦會擔心犯法的風險,他認為國安法也是造成市民政治冷感的原因之一。

黃偉國說:“所以我覺得第一件事情,肯接受訪問的受訪者已經很難得,因為很多受訪者都覺得,會不會接受這個訪問,都會可能被一些負面的意見或者評分,會不會觸犯國安法等各方面,所以這個信息都很明顯,就是市民那種政治冷感,或者對政治漠不關心,其實是由整個政治制度、或者那個政治文化,在國安法之下的一個情況造成的。”

評論員指反映市民對政制民主化的無力感

調查也列出一些市民對香港政黨不同功能的意見,結果顯示,超過50%受訪者認為,政黨不能夠代表市民的意見,較去年的調查上升超過15個百分點;超過47%受訪者認為,政黨不能夠有效監督政府。

時事評論員譚美德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調查發現市民對國安法下仍然運作的民主派政黨都不太信任,可能是覺得這些民主派政黨包括民主黨等,都仍然抱殘守缺,甚至覺得民主派政黨都應該再參與”愛國者治港”的選舉。

譚美德說:“可能會覺得它們(民主派政黨)抱殘守缺,因為很多民主派的支持者可能覺得它們都不應該再去選舉了,因為現在的選舉根本就不是朝著一個民主發展的方向去做,民主黨的政治包袱更加大了,因為它的黨就叫做‘民主’了,但是現在你還要去參選(區議會選舉),我相信它們很多支持者會覺得這是一種抱殘守缺。”

譚美德又表示,調查結果亦反映香港人對政制前途的一種無力感,因為在國安法實施前,香港民主派仍然有民主黨、公民黨等較具規模及民意支持的政黨,可以在政制走向民主化的發展上,有較大的討價還價能力,但國安法下過去幾年公民社會的民主派政黨及組織全面土崩瓦解,能夠留下來的也不知能夠運作多久。

譚美德說:“即是大家見到早前公民黨說解散,其實整個香港社會或者民間,基本上可以說相當沉靜,大家沒甚麼很大的意見,諒解的諒解、不捨的不捨,但是亦都很明白它們做不到些甚麼,所以其實現在的情況只不過發生在民主黨身上而已,所以除那種抱殘守缺之外,多一點我會覺得是香港人對我們的政改或者政制發展,特別是所謂邁向民主代的進程裡面,是《基本法》所講的‘最終達致普選’這件事情,是覺得非常之無力,這種無力感他(市民)最象徵的意義,可以表達出來的話,就是對現在碩果僅存的民主黨都不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