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啟動“公私合營2.0” 引發打造國家資本主義的猜測

北京天安門廣場樹立中共黨旗慶祝中共建黨100週年。 (2021年7月1日)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啟動“公私合營2.0” 引發打造國家資本主義的猜測

部分中國國企與網絡科技巨頭近日傳出合資開設新公司,官方入股民營互聯網企業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對此,分析人士認為,中共正在籌謀新版的“公私合營”2.0制,其手法不同於當年毛澤東掠奪民間資本的舊制,而是企圖由政府主導,舉全國之力打造足以抗衡美國的新經濟結構。

中國知名短視頻平台“快手”11月初傳出完成戰略融資,獲得官媒北京廣播電視台入股1%,該公司大股東北京華藝匯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仍持有其餘99%股份。

官媒投資快手1% 動機引熱議

儘管此消息引發熱議,也一度帶動上海A股廣電板塊應聲上揚,但相關報導在微博和中國境內網絡幾乎全遭刪除。

快手並非第一家獲得官方資金挹注的網絡平台。企業資訊平台“天眼查”數據顯示,另一家短視頻平台抖音早於去年就獲得北京市文化發展集團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的網投中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入股1%。雖未獲兩家民企證實,但外界質疑官方的1%持權為擁有一票否決權的特殊管理股權。

此外,因大幅擴張而備受矚目的官方供銷總社11月8日也傳出入股中國網購巨頭蘇寧易購,成為持股39%的第一大股東,此交易案還推升蘇寧易購股價連4日走漲,其中兩日漲停死鎖。不過,蘇寧易購11月9日公告澄清,官方注資“傳聞不屬實”。

國有資金入股民企的傳聞其來有自,華爾街日報早於5月就報導稱,中共考慮要求中國科技巨頭向政府釋出1%持股,以便官方能對民企的內部決策發揮直接作用。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該措施旨在確保企業遵循政府的總體政策方針,被視為是2021年官方重拳整頓網絡科技業後,準備適度放寬監管的配套措施。

聯通騰訊合設新公司 中共打造“新版公私合營制”?

官方除入股民企外,還有合資的公私合營模式。

國資背景的電信商中國聯通11月2日宣布與網絡巨頭騰訊合資設立新公司,以從事內容分發網絡(CDN)和邊緣計算業務。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顯示,此合資案早已於10月18日獲“無條件批准”。

另一家電信巨頭中國移動也與茅台和京東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分別推進智能酒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城市、數字政府等。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梁書瑗

一系列的官民資本運作引發輿論熱議:毛澤東時期風行的“公私合營”是否有了新的2.0版?對此,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梁書瑗分析,這些交易案雖難排除政治意涵,但就聯通和騰訊的合資案來看,公私合營各展所長,也互蒙其利,倒也無可厚非。

梁書瑗告訴美國之音: “這個(內容分發網絡)業務其實很簡單講,它就是要讓你使用者的網速加快,騰訊它需要這樣的服務,聯通它可以利用這個合營公司去擴大本身在CDN的業務範圍,它可以再去賣給其他的內容供應商。”

但她預期,中共以舉國體制整頓經濟或能解決短期問題,但長遠來看,恐無助於中國與西方市場導向的商業模式競爭,或累積科學及研發的核心競爭力。

50年代“公私合營”徹底打垮私營工商業

中國的“公私合營”舊制指的是,1950年代中共建政初期,發動“五反運動”鬥臭、打擊私人工商業,以逼迫企業主因經營困難,而任由政府接收其股權或資產的政治手段。

位於台北的台灣中研院院士陳永發曾於其著作《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內描述:“在這些所謂合營企業中,中共不僅取得人事任命、經營管理和利潤分配等大權,更要求工人組織工會。”

針對中大型企業的併購,當時的北京當局曾形容為“摘蘋果”,一粒粒放進集體經濟的果籃內,而逐行逐業改造中小企業的手法則被稱為“採葡萄”。最後,中共於1956年1月15日在天安門廣場召開“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於20多萬人的見證和鑼鼓聲下,宣告中國民營工商業主的“階級”死亡。

資料照:中國毛派人士手舉毛澤東畫像和標語橫幅在廣州南方周末報社外舉行抗議集會。 (2013年1月9日)

“公私合營”今昔對照 學者:作法及目標各異

儘管“公私合營”概念普遍引發負評,但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學者認為,新舊公私合營製恐有差異。

台北學者梁書瑗認為,新制採合資開公司,代表官民共掌財務或營運,過程應符合商業規範而非官方單獨決策,這與舊制放任官方侵吞民企資產的本質不同。

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王國臣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則分析,近期的合資案延續去年的網絡反壟斷及資本無序擴張精神,也符合中共所謂的“國有企業混和所有製改革”,也就是,透過國企與民企的融合,意圖打造中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並引導科技業“脫虛向實”,以追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號召的“共同富裕”。

王國臣認為,習近平是效法毛時代的範例,以期帶領中國跨越當前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中國因製造優勢達到一定收入水准後,卻因新增長動能不足而停留在該經濟水準的窘境。

王國臣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大陸現在的發展已經到一個瓶頸,(習近平)只能往他過去習以為常的歷史去找,那就是毛澤東時代的做法,可是不一樣的地方是,習近平特別強調‘新’,意思是說,我不是完全的變成國家主導,或者是完全的計劃經濟,而是國家跟市場的結合。”

“國進民退” 分析:搶佔世界經濟秩序主導權

位於上海的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丁學文(照片提供:丁學文)

位於台北、熟悉兩岸產業運作的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丁學文則說,相較於國際政治的零和博奕,從經濟視角切入,才能精準掌握中國相關政策背後的戰略思維。

他表示,全球近年政經局勢驟變,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資本運作並非被認定為最佳典範,就連美國也開始轉向“大政府”主張,例如,美國政府針對半導體或能源產業已祭出補帖,以引導製造業回流美國,就是一種國家主導的商業模式。

反觀中國,民營互聯網企業雖大幅擴展,卻衍生貧富不均及大型企業涉及政商勾結等負面社會影響,造就官民合資的新模式因此應運而生。

丁學文分析,中共推動國進民退、公私合營,終極目標是要主導國內經濟秩序,以抗衡美國的經濟實力。

丁學文告訴美國之音:“它其實是(美中)兩個不同的資本運作架構的對抗。在這個過程裡面,美國也正在往‘大政府’的角度走,所以它(中國)只是利用美國人交給中國的資本運作方式,讓國營企業跟民間企業透過合資或資本運作的方式,去形成一個在未來10年能夠在全球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中共20大後 重回計劃經濟跡象頻傳

除公私合營外,中共於20大後,頻頻出現重回計劃經濟的跡象。例如,官辦“供銷社”重新擴張且受到官媒推崇,或各地踴躍開設“國營食堂”等。

林和立(美國之音鐘辰芳拍攝)

位於香港的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資深研究員林和立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這一系列新舉措,都呼應了中國國務院4月發布的《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未來從大型企業的發展策略到全國物資的供銷和定價,都可看到國家主導的影子。由於公私合營製不涉及外資,林和立說,這符合習近平對“內循環”的偏好。

他說,11月公佈的《胡潤百富榜》跟《福布斯中國富豪榜》顯示,中國富豪的身價正在縮水,相當引人關注。其中,福布斯調查發現,今年上榜的前一百大中國富豪總財富,同比下跌39%,是該榜單發布20多年來的最大跌幅。

儘管中國富豪財富縮水,主因為疫情和全球經濟衰退,但林和立預測,未來公私合營後,中國恐難再出現億萬富豪,或順勢達成習近平的“共同富裕”主張。

公私合營成效 分析人士看法各異

中共若實施公私合營新制,將對中國經濟帶來那些影響?對此,林和立稱,還有待觀察。

丁學文則正面看待,他說,新制有美國自由經濟的優點,但沒有剝奪民產的缺點,且採資本運作來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台商廖金漳

不過,現回到台北、曾在中國經商20多年的台商廖金漳卻持負評。他說,中國經濟三年來未走出防疫封城、缺電等困境,公私合營新制讓政府擴大介入,絕對不可行。

廖金漳告訴美國之音:“如果行得通,當時中國就不會財政崩潰了。鄧小平就不用改革開放了。國企是沒有效率、大家是吃鐵飯碗的,就是因為這個路已經走不通了,才會改革開放。”

廖金漳曾在自媒體批評習近平而遭關廠約談,他於今年初“潤(run)”回台灣。

位於台北的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吳瑟致也告訴美國之音,公私合營強化政府控制,恐挑戰市場的自由運作,不僅將削弱民間資金的投資動能,尤其政治風險衍生的不確定性,恐讓外資擔心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成為中外資競爭下的犧牲品而選擇撤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