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將拆解校方卸除政治隱患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將拆解校方卸除政治隱患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3:51 0:00

在香港言論和新聞自由空間近年被批遭到嚴重摧殘的同時,大學的學術自主和學術自由也不斷受到侵蝕和擠壓。近期,有50多年歷史的被譽為全球“中國研究的麥加”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傳出遭校方決定關閉,功能拆解分散到大學其他部門。校方週三證實該消息,稱是將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重組”。而幾年來一直對該中心抱有雄心的外籍主任則辭職以示不滿。

校方早就做出決定

美國之音記者早在12月10日便從中大校方消息人士處獲悉,該校高層11月便決定關閉幾十年來享有全球學術界中國研究聖地盛譽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12月中又宣布成立中心“重組”過渡委員會(transition committee)。

不久,該消息人士還透露,該中心共同主任之一的李磊(Pierre F. Landry)也提出辭職,1月1日生效。不過,該消息人士希望記者暫時不要對外披露,因為一些與該中心淵源深厚的校內人士及華裔和國際學者準備與校方溝通交涉,並商談一份聯署信,設法挽救,爭取讓中心獲得生機。

隨後,記者獲悉,曾在中心最初成立及後來併入中大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美國東亞問題專家、長期擔任過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的90歲高齡的傅高義(Ezra Vogel)在12月16日入院做手術前曾告訴多人他會就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被關閉的問題向中大校方寫信,但20日卻因手術並發症不幸突然去世,留下歷史遺憾。

記者12月21日向中大校長段崇智、常務副校長陳金樑和主管的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唐小兵發電郵,求證有關校方關閉中心的決定。後收到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一位女士的回信,稱因需時了解情況,會盡量在幾天回覆。

記者再向中大段校長等3人發電郵,詢問如果已做出相關決定,是否如傳言所講校方是受到中聯辦的壓力,並詢問具體原因。

週三晚間,記者再次收到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回覆,稱有關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重組”是旨在提升現有服務,“將其收藏的資料更廣泛地提供予本地和國際學者使用”。校方否認受到外部壓力影響而“重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稱“絕無其事”,有關傳聞“全屬虛構”。

校方還證實,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目前的多重功能,將分拆到中大圖書館和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進行服務整合。

而就在同一天,該中心另一位主任、中大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向中心全體人員發電郵,正式告知中心拆解“重組”以及李磊辭職。

孔杰榮:中大“獨立”“自主”不再

紐約大學法學院資深教授孔杰榮(Jerome Cohen)1963年經過與剛剛過世的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等人的共同努力,成立了香港“大學服務中心”,並任中心的首位主任,開始中心長達多個世紀的特殊歷史作用。

90歲高齡的孔杰榮星期三對美國之音表示,在“港版國安法”在香港實施的大環境下,對於一個在11月19日向警方報警抓捕校內呼喊所謂“港獨”口號的遊行學生和人士的中大來說,校方關閉一直發揮特殊歷史及現實作用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是件悲哀的事,但是並不奇怪。

他說:“很令人悲傷,顯然是為了控制對(中心)的管理。這是一所近期向警方報警的大學,因為少數學生在校園呼喊爭取自由的口號,令他們的學生被以國安法指控。很顯然,現在的大學管理層已經不再是獨立和自主的了。”

分析:“大江入海”江水消失?

有分析憂慮,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幾十年來積累的珍貴原始館藏一直開放給社會各類人士自由參閱,在交由中大圖書館管理後,圖書館有獨立管理方式,入場人士或受限制,部分對於北京屬於敏感政治題材的珍貴資料是否會被篩濾。

多年來,該中心與文革專家宋永毅等數名在美學者歷時10多年,合作編撰出版了《中國當代政治運動史資料庫,1949–1976》,分別為《中國文化大革命數據庫,1966–1976》,含8282 篇原始文獻;《中國反右運動數據庫,1957–》,含10944篇原始文獻,《中國大躍進–大饑荒數據庫,1958–1962》,含6549篇原始文獻,以及《中國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政治運動數據庫:從土地改革到公私合營,1949–1956》,迄今含9947篇原始文獻。這些都是中共目前禁忌的話題和文獻。

儘管校方稱“重組”是為了提升服務,並稱將中心館藏併入中大圖書館系統猶 如“大江入海”,但分析人士諷刺到,這也有如大江入海後就找不到原來的江水了。

孔杰榮說:“現在顯然是(校方)接管,他們希望能夠控制誰能去閱讀這些資料,控制未來能夠舉行何種講座項目,我相信不會再有有爭議敏感的了。而且再也沒有一個像中心那樣的地方,國際學者可以交流,舉行講座、交流活動等等。

孔杰榮批隱秘行事

孔杰榮教授表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為國際中國當代研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批評大學高層一直在隱秘的情況下處理關閉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機構的事情。

他說:“為什麼在極為隱秘的情況下處理,就像他們為他們的所為感到羞恥,為關閉這樣一種重要的學術機構感到難堪。這件事我們只是逐步了解到的,好像是敏感機密。甚至中大一些重要教授都不知情,直到我告訴他們。這是一個極為難堪的事情。”

中大校方卸政治包袱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前身“大學服務中心”在成立之初便一直被中國當局認定是CIA中央情報局的站點,並向港英當局施壓。港英官員經調查了解,認定是純學術機構,並無騷擾。多年來,中心逐步發展成中國研究的學術聖地。

原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被稱為“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2012年4月就任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主任。佔中三子2013年3月正式提出在2014年10月1日用和平佔領中環的抗爭方式爭取港人獲得北京承諾的特首真普選。為避免給中心帶來嫌疑,陳健民2013年8月辭去中心主任職務。而實際的佔中運動則是2014年9月底才提前啟動,且持續了長達近3個月。儘管陳健民參與占中是與教職無關的個人 社會行為,但該中心還是屢遭親中派誣告。

有中大人士分析表示,幾十年來形成的中心體係不復存在,為校方解除了一個政治憂患,尤其是在“港版國安法”這把利劍懸在脖子上的情況下。儘管中大高層以“重組”名義拆解中心,並嚴詞否認受到中聯辦或外部壓力,但不管如何辯解,都排除不了要麼中大高層受到壓力,要麼中大自設紅線、自我閹割。

學術自由遭受重創

孔杰榮教授表示,中大的舉動表明,中大的學術自主和學術自由遭受重創。

他說:“如果你在一個地方,他們(北京)摧毀了立法會,現在又要修改選舉特首的方式。在國安法強推後,我想認為獨立的學術機構能夠繼續存在也是不現實的。中大尤其經歷去年反修例抗議的重創後,看來在政治控制下已經崩潰。這太糟糕了,他們還有很多很好的教授和學生。學術自由將會減弱。”

中國當代史專家、對反右和文革頗具研究的丁抒教授對美國之音表示,他曾多次到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做研究和參加學術會議。中心不僅有幾十年積累的海外研究中國最豐富的原始資料,更為中外學者提供住所和辦公室進行短期或長期研究,並每週舉辦重要的講座和學術研討會等等。中心的終結是個巨大的損失。

他說:“這當然不僅是對我們這些使用中心的學者是個損失,也是中國研究、當代中國研究學術界整個的損失。如果沒有這個地方,其他地方還真沒有。可以想見的,中共是不允許有這樣的一個機構的存在。當然了,有可能是他們學校領導人自己的決定,也有可能是從中共方面的某種壓力呀,這環境呀,使他們做出這個決定。”

中國研究的聖地

冷戰時期的香港是外部世界了解紅色中國的最近及最佳的窗口。美國一些主要的學者1960年代早期開始醞釀在香港成立一個供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據點。

時任加州大學法學院學者的孔杰榮(Jerome Cohen)在與剛剛過世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等人的努力下,1963年成立了香港 “大學服務中心”,並擔心中心的首位主任。

中心專門為從海外到港來從事中國研究的海外學者服務,為探究“竹幕”背後的“共產中國”發揮了大本營的作用。冷戰期間西方稱前蘇聯爲“鐵幕”,中國為“竹幕”。

開始,他們主要是通過中心直接接觸和採訪從中國內地逃離到香港的難民,獲取了大量了解中國的第一手資料,並出版了學術著作。

出版鄧小平傳記的傅高義從1992到2015年一直擔任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他在2004年紀念中心成立40週年的文章中表示,六、七十年代眾多西方漢學家和中國問題專家在中心研究學習到的東西,成為在大學課堂上講授當代中國最核心的內容。

這些教授教出來的一代代學者、記者、政府官員、律師、商人,後來都是中國開放以後的中西交流的橋樑,而好些位曾在中心待過的研究者都成了出色政府官員,例如澳大利亞首任駐中國大使費思棻(Steve Fitzgerald),中美早期接觸時基辛格的助手迪克·所羅門(索樂文,Dick Solomon),中美建交功臣之一的邁克·奧森伯格(Mike Oksenberg),香港前總督衛奕信爵士等等。

1988年中心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更名為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擁有當代中國國情研究最齊全的圖書館,被稱為 “中國研究的麥加”。 2015年1月,中心舉辦50週年研討會,傅高義、馬若德等多位中國研究領域的學術泰斗齊聚一堂,回憶他們與中心的交往故事。 1988至2007年間主持中心工作的中國問題專家、作家熊景明也撰文講述中心成長為海內外“中國研究的麥加”的軌跡。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

經過多年的積累,該中心擁有了當代中國國情研究資料最為齊全的圖書館,其收藏主要包括50年代初至今的省級及全國性報紙、期刊,以及學術機構、政府出版的報刊的印刷版和電子版;完整的全國、省、市級綜合及專業年鑑和統計資料;省市縣鄉鎮級地方志,包括縣一級的土地、糧食、財稅、教育、水利等專門志;中英文中國研究專著八萬多冊。中心的圖書資料按300多個研究專題及地區分類,目錄可以在網上查看。

另外,中心對世界各地的學者開放,提供的無償服務包括查閱資料、協助辦理簽證、安排住宿,為來訪時間較長的學者提供研究室或專用書桌。中心通常每週舉辦研討會,邀請優秀訪問學者就自己的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最新和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進行報告和分享,並與聽眾進行討論和交流。每年1月舉辦國際中國研究生研討班,暑期則開辦研究方法研習營。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