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病毒疫情(COVID-19)在武漢暴發以來,有關病毒起源的討論從未休止。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近日發表的一篇由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撰寫的論文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熱評。論文作者證明,在美國流行的新冠病毒類型是中國流行病毒的“祖先”,從而可以認為病毒最早並不是來自中國,而是美國。有中國網友表示,研究報告“終於證明了中國的清白,還了中國一個公道。”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基因遺傳學者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雖然還無法斷定病毒的確切起源,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病毒最早是在中國傳播開的,而且病毒的發源地可能並不在武漢,而是比武漢更靠南的中國南方地區。
福斯特和他的同事們使用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間從全球各地採樣的160個完整的病毒基因組數據,繪製出新冠病毒的原始傳播圖,發現病毒通過變異產生三個不同的變異體,分別被列為A、B和C。
研究發現,A型新冠病毒最接近於在蝙蝠身上發現的冠狀病毒,即原始病毒。 A型病毒雖然在武漢出現,但並不是武漢的主要病毒類型,反而是由A型病毒變異產生的B型病毒是武漢流行的主要病毒。 B型病毒不僅在武漢流行,也傳播到了中國其它地方和整個東亞地區。而A型病毒主要的流行地是美國和澳大利亞。在歐洲流行的C型病毒則是由B型病毒變異而來,在法國、意大利、瑞典和英國的早期病例中發現。這種類型的病毒在該研究的中國大陸的樣本中未發現,但在新加坡、香港和韓國等地均有見到。
但這能否證明新冠病毒就是源自於美國呢?
福斯特對美國之音說:“我們看到的是'奠基者效應'(founder effect)。所以在1月初,我們並沒有看到美國有A型(病毒),但後來我們看到了。看上去的情況是,有前往加拿大和北美的人攜帶了A型(病毒),通過'奠基者效應',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發現但卻傳開了,而且傳染性很強。然後,突然間A型病毒在美國就成了主要的類型。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奠基者效應'。這並不意味著因為它是美國的多數類型,所以它就是來自美國。這是一個錯誤的結論。
福斯特表示,他們的研究不能確切推斷出病毒的源頭所在地,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病毒最早是在中國傳播起來的。
他說:“我很確定,(病毒的)最初傳播是在中國,也可能是在中國南部。但這並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比如說一個瘋狂的科學家,姑且說是馬達加斯加的科學家,在他的車庫實驗室里人工製造出了一種病毒,然後到了中國,並在那裡投放了病毒。這是數據無法區分的。但我可以說的是,病毒的傳播是很早就在中國發生了。
福斯特還表示,鑑於媒體上對新冠病毒源頭的濃厚興趣,他特別研究了疫情早期的有限數量的病毒樣本。這些病毒樣本顯示,病毒最早開始傳播的地點並非武漢,而是更往南的地方,有可能是廣東省。但他也強調,考慮到樣本數量有限,這只是初步的推斷。
他說:“截止到那個時候(1月17日),我想我們共有44個來自武漢的樣本,截至1月17日,其中有42個是B型,只有兩個是A型,所以武漢看起來不像是A型(病毒)的早期傳播地,42-2,對不對?但如果我們看當時中國的其他地方的樣本,只有11個,所以非常少。但在這11個樣本中,有7個是A型,4個是B型。C型在那時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我看一下這些樣本發生在哪裡,它們發生在深圳,在廣東。所以,它們應該是(源)在中國南方地區。
根據現有的病毒基因數據,也就是最早的病毒樣本來自於中國,時間是12月24日,福斯特的團隊還推算出新冠病毒最早是從2019年9月13日至12月7日這個區間內開始的。
至於為什麼最接近新冠病毒源頭的A型病毒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更常見,福斯特團隊的研究認為,B型病毒在東亞地區的本地化可能也是'奠基者效應'所致,即'基因瓶頸' ,也就是當病毒從一個小的、孤立的感染群體中建立起新的類型時所發生的。
另外一種解釋是,武漢的B型病毒可能在免疫和環境上更適應很大一部分的東亞人群。而對於東亞以外的地區,病毒需要變異才能克服對它的抵抗力。這體現在,在初始階段,新冠病毒在東亞地區的變異率要比其它地區慢。
福斯特還表示,新冠疫情最先在美國西岸暴發時,病毒應該是從東亞地區傳入,但後來在紐約大暴發時,病毒是來自於歐洲。
他說,“我認為早期的案例是在太平洋沿岸。在我看來,他們好像是從東亞地區來的。現在,最近的研究表明,紐約的病例是來自歐洲,而我看過的幾個樣本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