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意研究所公佈最新民調顯示,市民對中港兩地政府及人民的好感淨值創歷史新高紀錄,同時對日本、澳洲、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及人民的好感淨值全部下跌,尤其對英國及美國政府的好感淨值,分別創1997年及2007年有紀錄以來的新低。有時事評論員分析,調查進行期間正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加上流動電話卡實名制,以及國安法下失去免於恐懼的表達自由,受訪者可能講一些“官方想聽的答案”,長遠而言在國安教育影響下,香港新一代可能出現排外情緒。
前身是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香港民意研究所,星期二(8月9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一國兩制25周年中期民情總結》之《香港市民對各地人民及政府的觀感最新結果及總結》。
民研:市民對中港政府人民好感創新高
這項調查在7月4至7日,以真實訪問員電話隨機抽樣訪問1,003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包括501個固網電話及502個手機樣本,實效回應比率50.1%。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中港兩地政府及人民的好感淨值創歷史新高紀錄,當中受訪者對香港政府的好感淨值,比半年前的調查顯著上升28%,由負16個百分點大升到正12個百分點,創2011年12月以來的新高。受訪者對香港人的好感淨值,由半年前的40%,增加13個百分點到54%,創2007年12月有紀錄以來新高。
受訪者對中國大陸政府的好感度,比半年前的調查大幅上升17個百分點,由6%大升到23%,創2009年11月以來的新高;受訪者對中國大陸人民的好感淨值,由半年前的26%,增加12個百分點到38%,創2007年12月有紀錄以來新高。
評論員指調查結果或受移民潮影響
出席發佈會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分析,調查進行期間,港人移民潮累計有數以十萬人離開香港,意味大量傾向不滿中港兩地政府表現的港人已經離開,而“留下來的人”整體而言,變得對中國大陸和香港政府較有好感。
劉銳紹表示,移民潮的現象是調查數據無法簡單反映,他勸諭港府不要因此沾沾自喜,一些具爭議的議題例如《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他認為應該押後討論,優先處理一些深層次矛盾的問題,包括教育政策不應繼續收緊。
劉銳紹說:“譬如好像對很多案件,現在那個處理方法,我不評論那個具體案件,而是說你(當局)對其他、譬如好像教育機構裡面的逐步抓緊,你看到現在有些學校快要開課,老師都(還)未請得夠的,這個其實是另一種深層次矛盾來的,不是民生或者你(當局)解決了一部份經濟問題,現在又說逐步經濟復甦了,這個我不否定,這個是要做的,但是在這個工作之餘如果你仍然是忽略、或者故意拖延一些民意的主流訴求的話,遲早只不過是將那個炸彈延後而已。”
學者指出生地影響受訪者對政府觀感
出席發佈會的社工學者陳家傑分析,調查顯示受訪者對香港及中國大陸人民和政府的觀感都有提升,原因可能與受訪者的出生地有關,他引述民研最近公佈的特首李家超民意支持度調查,中國大陸出生的受訪者對李家超的支持度較高。
陳家傑說:“上次民意研究所曾經那個研究議題,就是新任特首李家超在不同群組的支持率,我再翻查一些數據,就是都發覺一件事情,出生地如果是中國大陸的人,他們對特首那個支持率60%的,對特首的反對率26%而已,本地出生的33%支持、49%反對。”
調查指港人對英美政府好感創新低
民研最新公佈的調查顯示,港人對世界各地政府及人民的好感淨值全部下跌,包括港人最熱門的旅遊及移民的國家:日本、澳洲、英國、法國、美國。
其中對英國政府的好感淨值,由半年前的正5個百分點,下跌9個百分點到負4個百分點,創1997年有紀錄以來的新低。對美國政府的好感淨值,亦大幅下跌14個百分點,由半年前的負23個百分點,下跌到負37個百分點,創2007年有紀錄以來的新低,亦是今次調查顯示的各國政府當中好感度最低。
評論員憂國安法影響市民不敢真實表態
對於調查顯示,港人對中港兩地政府人民好感大幅上升,同時對世界各國政府及人民好感下跌,筆名譚美德的時事論員接受美國之音訪問分析,調查進行期間,警方國安處6月底拘捕多名在網上討論區,或者社交媒體發佈一些所謂“含有港獨、光時字眼的文字”,都會被警方指控涉嫌煽惑,他認為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進行相關電話民調,受訪者可能不敢真實表態,會講一些“官方想聽的答案”。
譚美德說:“那個(煽惑)條例是極含糊及廣泛被報道,譬如它(警方)說到‘內容具引起或加深香港不同階層的惡感及敵意’,其實你不知(道)這件事情是怎麼定的。但是今天的香港傳媒其實就會很廣泛報道了這件事情,你在一個這樣的社會氛圍及氣氛底下,去進行相關的民調,這樣就有趣了,大家就很容易知道一件事情,就是說‘我會去講一些你(官方)想聽的答案出來’,或者‘我不會講一些你(官方)不想聽的答案出來’,我很怕我講完之後,會不會我變了‘去引起或者加深了香港不同階層的惡感及敵意’呢﹖”
失去免於恐懼表達自由或造成盲點
譚美德表示,港府實施流動電話卡實名制,以及國安法下受訪者失去免於恐懼的表達自由,可能造成學術及民調的盲點。
譚美德說:“香港民研是仍然非常可信的,但是一個足以去反映到實際情況的民調,它一定(要有)一個很基本的hypothesis(假設),就是那個地方一定要有一個免於恐懼的自由、特別是表達的自由,但是現在香港很明顯就是以言入罪我們見得非常之清楚,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們不要忘記一件事情,現在的民調是用電話去做的啊,而(流動)電話卡實名制現在進行中的,大家會不會自己先審查,害怕一件事情,我講了一個不對的答案出來,有一日你(當局)會找到我是誰呢﹖這樣我就會很擔心了。”
憂日後出現“伊朗式民調”
譚美德表示,調查進行期間正值香港主權移交25周年紀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官方隨後鋪天蓋地舉辦數十場學習“習近平7-1講話”的講座及研討會,他擔心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之下,民研接下來的調查結果可能出現更一面倒傾向官方立場的結果,有如“伊朗式民調”。
譚美德說:“如果下次再做(民調)的話,其實我擔心對(中國)有正面觀感的,分分鐘(變成)伊朗那樣都不奇怪,因為在(最)近幾個月你看到最不好的民調,即是說變化最大、全部負分那些日本、澳洲、英國,法國就有點奇怪,不過,法國都不是(奇怪),因為(台灣立法院院長)游錫堃剛剛去完法國,你發覺到日、澳、英那些全部是傳統所謂‘西方陣營’,攻擊中國啊、五眼聯盟啊、美日印太聯盟那一堆國家來的,所以你看到一件事情,就是說它(官方)塑造了一樣東西,就是大家知道‘要識(懂)得講甚麼’,這個才是我最擔心的地方來的。”
國安教育或影響新生代出現排外情緒
記者問及,國安法實施超過兩年來,已停刊及解散的《蘋果日報》及支聯會多名前領導層,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名,加上國安教育強調的“愛國”,由於民調受訪者要年滿18歲,這些影響未必會在最近的民調結果反映,但是長遠而言,香港的下一代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及國安教育影響下,會否出現排外的情緒﹖
譚美德表示,香港的教育制度出現一種“斬根”的政策,正如有建制派人士認為,要放棄這一代曾經參與2019年社會運動的年輕人,於是由幼稚園開始實施國安教育,加上香港本地主流傳媒出現“二元對立”的情況,集中報道西方壓制中國,較少報道中國的負面新聞,不排除新一代的香港人被潛移默化,可能會出現排外情緒。
譚美德說:“你如果去看香港的媒體,其實你只會見到一種(中國)內地的講法,一種是相當‘二元對立的敵我矛盾’。例如看到外國(新聞)全部就是打壓中國的、壓制中國崛起的,全部都不是好東西來的,中國就全部都是好東西來的,但是反過來我想問,很簡單河南城鎮銀行‘爆煲’(爆雷),在這次調查期間發生的,或者在(中國)內地城鎮失業率高到19.3%,即是每5個人有一個失業啊,香港有多少傳媒有報道過呢﹖不是沒有的,肯定不是好像剛剛那些‘外國勢力’那麼大肆報道,變成其實你(市民)可以吸收到的資訊的時候,是很容易側重了一邊,如果你(市民)再不去找(其他資訊)的時候,那麼就極有可能新生代就真的有一個concept (概念),會覺得就是外國是有問題的。”
口裡說不、身體最誠實
調查顯示,港人對日本、澳洲、英國、法國及美國的政府及人民好感度全部下跌,但實際上這些國家是港人旅遊、移民及留學最熱門的國家,從近年移民及留學博覽參觀人次屢創新高可以印證,這些現像是否更具體反映受訪者回應民調的時候,不敢講真話﹖
譚美德表示,這些現像確實是更具體反映港人“口裡說不、身體最誠實”的現像。
譚美德說:“即是其實這個大家識(懂)得講一些你(官方)想聽的說話,你鋪天蓋地去做一個宣傳的時候,其實用一些俗語去講,就‘口裡說不、身體很誠實’而已,否則的話你有甚麼可能你會到期時大家都走去一些移民博覽,或者去讀書的時候,的確受到衝擊的,很多人是寧願去外國留學,既然你好感這麼大,怎麼不見你回去(中國)內地留學。sorry(對不起)內地不是留學,即是回去大陸讀書不是有一個很顯著的增長,早前好像出了一個研究,但是我覺得那個研究的方法好像出了一些問題,變成這樣就已經反映了一個實質的情況,根本口(講)跟實不同,為何口會這樣講呢﹖就是我剛剛講用社會學的角度去看,就是你整個社會氛圍你(市民)只可以講一些‘啱(中)聽’的東西,你亦都知道有些甚麼是‘唔啱聽’(不中聽),那麼你就不講了。”
劉銳紹籲當局重視全面的人才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分析,回應民調時表示對外國好討厭,與繼續去移民、留學(博覽)等,可能是兩類不同的人,所以有兩個不同的趨勢是很自然,而且就算是同一批人,這個現象在兩岸四地,尤其是中國大陸罵美國罵得很厲害,但是在美國領使館門口排隊拿美國簽證的人絡繹不絕,多少達官貴人的下一代都是外國籍的呢﹖
針對香港近年出現的移民潮,劉銳紹寄語執政者,希望他們重視全面的人才,而不是單單重視“聽話”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