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閉幕的中國全國「兩會」未能通過備受矚目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引發外界廣泛猜測。分析家指出,在習近平近來釋放支持民營經濟訊號的背景下,相關法案仍未獲得通過,顯示中共內部在經濟政策方向上有嚴重分歧。
全球零售公司沃爾瑪(Walmart)因應美國對華加徵的關稅,已要求中國供應商全面降價10%。此舉讓不少中國企業供應商大喊吃不消,但為保訂單,恐仍被迫忍痛降價。然而,中國商務部3月11日傳出已約談沃爾瑪,並對其壓價行為表示關注,引發市場對沃爾瑪可能遭到中國報復的擔憂。市場觀察家指出,沃爾瑪憑藉買家優勢,中企供應商恐難抗拒殺價壓力,但中國政府出面乾預,或將對沃爾瑪在華業務前景帶來不確定性。
,中國將有1222萬名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創下歷史新高。不斷攀升的畢業生數量加劇了就業競爭,企業實習崗位需經歷五輪面試,求職失敗者不得不轉向工廠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種種跡象表明勞動市場供過於求。儘管政府推出彈性就業、職業訓練等促進就業政策,但部分求職者認為這些措施難以滿足實際需求。分析指出,就業難題的核心在於職位短缺,唯有經濟復甦才能真正緩解壓力。
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3月4日宣布對中國商品徵收10%的額外關稅當天,中國宣布禁止進口美國的醫療設備製造商因美納(Illumina)的基因測序儀。此前,它已被北京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美國相關專家認為,除了報復美國對中國實施的關稅外,中國此舉是為了保護中國生技公司,以加速該產業的成長。
中國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3月10日和11日相繼閉幕。然而,與政治會議的結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經濟的現實困境仍在持續。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發表的數據顯示,2月消費和生產數據雙雙下滑,通貨緊縮壓力依舊嚴峻。分析人士指出,在當前國際經濟情勢及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的5%經濟增長目標恐難實現。
中國2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7%,低於預期,創下13個月來的最大跌幅。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通貨緊縮仍在持續,原因是季節性需求減弱,加上家庭在擔憂就業和收入的背景下仍對支出持謹慎態度。
今年前兩個月,中國進口意外出現嚴重收縮,出口動力也不及預期,凸顯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動的關稅大戰2.0給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帶來了巨大壓力。
經濟學家表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本週再次強調對民眾消費的重視,但是因為政策上的配套力度不夠,很可能是口惠而實不至。經濟學家也警告說,中國與美國之間新一輪貿易戰以及國內的其他挑戰將讓中國的決策者長期為應對通縮而傷透腦筋。
中國為報復美國提高中國輸美產品關稅而採取的對美國農產品加徵新關稅的行動將會對全球貿易流動產生重大影響,促使中國這個世界最大農產品進口國轉向南美洲、歐洲和太平洋國家採購更多的肉類、乳制品和穀物。
路透社星期三(3月5日)報道,中國計劃將年度糧食產量目標提高到七億公噸左右,並擴大了農業儲備預算,以在與貿易夥伴的緊張局勢加劇之際,推動更強而有力的措施保障糧食供應。
儘管與美國貿易戰的升級打擊了中國出口,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星期三(3月5日)在其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儀式上宣佈,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維持在5%左右,並投入比去年更多的財政資源,減輕美國貿易關稅上調和“世界百年變局”帶來的影響。
美國3月4日正式對中國商品再加徵10%進口關稅後,中國迅速推出三項反制措施,包括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訴訟、對多項美國產品加徵10%-15%關稅,以及將15家美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儘管中國網友在社群平台上普遍支持中國政府的強硬立場,但部分中國出口商則透露,面對關稅壓力,他們正透過擴大議價空間或轉由第三國出口來應對。分析家則指出,特朗普政府發起的關稅戰,最終目的是重塑美國製造業,而非單純調節貿易逆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