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呼籲“歐洲不當美國附庸”並避戰台海後,飽受各界強烈抨擊。對此,觀察人士說,馬克龍大談“戰略自主”其實符合法國長期的外交傳統,不足為奇,但他打出的台灣牌不符歐美長期一致的立場,恐是為了換取中國斡旋俄烏和平的言不由衷。而這種戳破現實的政治表態,對台海安全也許是“短空長多”。
台灣總統蔡英文成功完成美國“過境外交”、返抵國門的隔日,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即於4月8日透過官方微博帳號宣佈,將於4月8-10日“在台灣海峽和台島北部、南部、台島以東海空域組織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以警告“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
台灣總統蔡英文本週將會晤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屆時解放軍會不會升高武力恫嚇來報復,各界莫不屏息以待。對此,有台北民眾告訴美國之音,中共若升級武嚇,他們會非常反感,也無助於緩解台灣內部的抗中情緒。分析人士則說,中共透過文攻武嚇展現強硬是為了大內宣,對威懾美國或打擊台灣的民軍士氣,效果微乎其微。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3月1日發佈2023年度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過半數受訪美商表示,中國已不再是其首要或前三大的投資目的地,創該調查有史以來最大升幅。根據報告,多數美商不打算撤出中國市場,但他們對去年的營收和獲利、中國的經濟、投資和營商環境的前景,甚至美中關係的未來走勢,都瀰漫著悲觀情緒。對此,觀察人士表示,隨著兩國地緣政治競逐的白熱化,在華外企所面臨的營商困境在未來5到10年內,很難好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Erkin Tuniyaz)本週原打算低調出訪英國、法國和歐盟等地,但引發各國議員和維吾爾人權團體的激烈抗議後,已被迫取消歐洲行。對於中共在新疆的高壓統治,日本學者熊倉潤近期出版新書《新疆:被中共支配的七十年》,他主張,中共對維吾爾人所進行的“民族改造”是一種文化的種族滅絕,猶如女演員迪麗熱巴在《你是我的榮耀》一劇中、被完全漢化的樣板角色。
中國歐盟商會2月14日發佈2023/2024年度的《上海建議書》,呼籲上海重拾國際競爭力。該報告調查顯示,跨國企業在上海設立總部的信心不再,僅有12%的歐商願意在上海設亞太總部,而且有500家中企因去年上海封城和動態清零政策所帶來的營運干擾,以轉往新加坡設立總部。
湖北武漢爆發退休人員大規模維權,抗議醫保權益縮水後,官方回應稱,個人帳戶遭扣金額將劃入統籌基金,擴大醫療支付能力,對參保職工的長期保障其實不減反增,但仍遭維權人士批評為“不合理、不合法及越改越差的改革”。觀察人士說,醫保具契約精神,官方不該濫用行政權,片面更改保障範圍,不過,他們也說,中國醫保一開始就走錯了個帳的路,現在要縮減個帳,應能導正醫保功能,只不過,基金帳務不透明,又未能和民眾充分溝通,中國醫改難免陣痛頻傳。
春節過後,中國沿海各省除積極佈局跨省招工外,還包車包機“搶人”,希望保生產,讓地方經濟自此“開門紅”。雖然部分中國城市傳出農民工的返崗率高達八成,但市場觀察人士說,各行各業年後的複蘇力道不一,餐飲等服務業生意火旺,年前就已經大鬧缺工荒,而電子業則還在去庫存,今年上半年的外銷訂單也轉冷,年後恐反而要減產二至三成,至於最蕭條的要算是建築房地產業,被欠薪欠怕的農民工,返崗的意願相當低。
山東雷丁汽車創始人李國欣近日實名舉報,指控濰坊市昌樂縣縣委“一把手霸權”,逼迫企業虛報產值以搏政績,引發輿論嘩然。觀察人士說,中國官方數據造假不足為奇,但此次指控若坐實,等於揭開了中共官商勾結,灌水經濟以搏政績或者美化帳目詐貸的套路,而雷丁的興衰也見證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
四川重慶的一家快篩試劑藥廠近日爆發萬人欠薪事件,還引發大規模流血衝突。對此,勞權團體說,廠商變相裁員,剝削勞工,卻連年拿到五一勞動獎,除凸顯中國核酸檢測產業的衰退外,也再一次暴露中國工會體制的功能不彰。而對於三年來大發“疫情財”的核酸檢測產業,業內人士說,中國解封後,未來業者若能轉型DNA或癌症檢測,仍有無限商機,只不過,中國上至疫情數據、下至核酸檢測結果時傳造假,所謂的“核酸盛世”虛實難辨。
中國1月8日解封國門在即,各國觀光旅遊行業無不期盼中國旅客能逐步回流,以振興當地經濟。不過,面對中國的出境潮,日本等國嚴陣以待,緊縮檢役措施,寧可犧牲觀光財,也要防範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可能入侵。而元旦假期剛過,中國境內,包括海南三亞市的旅遊市場已感受到這一波的景氣回暖,只不過元旦境內出遊者傳出機票、住宿所費不貲,讓中國普羅大眾在網上大嘆:“原來只有我窮”以及中國貧富兩極“世界的參差”。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報告,中國電信大廠(企業)華為用於製造智能手機的高階芯片庫存已經用盡,在芯片遭美國斷供下,華為恐被迫退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不過,分析人士說,華為韌性頗高,已經另闢新戰場,佈局5G雲服務和低碳能源等新業務,但其中涉及5G網絡通信部分,仍可能引髮美國的關注和持續打壓。
中國解封兩週以來,感染人數驟增,部分醫院傳出連走道都擠滿病號,停屍間還堆滿屍體,就連北京郊區的火葬場也都大排長龍。但根據中國官方本週發布的疫情通報,解封以來僅7人染疫死亡,與殯儀館上千具遺體等待火化的情況形成極大反差,引發中國網民連聲質疑。台灣衛生專家塗醒哲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排除基礎病的死亡率恐比國際標準嚴重低估,少則七成五、多則九成以上。
中國雖已於12月初放棄清零,逐步解封,但全球各大經濟機構普遍預估,中國2022年全年的經濟增速(GDP)應只有3%左右,遠低於當局預設的5.5%GDP增長目標。部分經濟專家表示,中國若重回增長優先的發展軌道,明年GDP可望保5%,不過,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房地產低迷和地方債務等嚴峻挑戰下,中國經濟恐難再回到高成長的榮景。
中國709維權律師案被抓捕的律師周世鋒近日寫下萬言書,揭露該案的內情和他7年牢獄的遭遇。知情人士告訴美國之音,周世鋒已向天津市20多個舉報機關申訴,控告前中國司法部長傅政華等政治團伙製造709冤案,他也將狀告中共中央和全國人大,並呼籲成立平反709冤獄的調查小組。不過,法界人士說,中共極權統治下,公檢法體係都是聽黨令行事,很難爭取到平反709的司法正義。
美國智能手機大廠蘋果(Apple)傳出已加速在越南和印度等國增設產線,引發各界關注外資供應鏈“去中化”的發展。觀察人士說,蘋果帶頭出走中國,未來恐引發骨牌效應,其中,印度的勞力成本低廉等有利因素,具有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下一個製造工廠的潛力,不過,印度的人才、基礎建設和供應鍊等整體製造環境的成本優化將是這波供應鏈“去中化”趨勢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戰。
過去這個週末在中國多個大城市發生的反對“清零”政策抗議活動在推特上引起討論。除了讚揚參與抗議的普通中國民眾的勇氣之外,觀察人士們也對這場抗議接下來可能的走向和影響做出了分析。
中國多日來爆發“白紙革命”,但這波抗爭浪潮卻不見諸中國官媒報導,也在微博等社交平台遭到封禁。一位抗爭者告訴美國之音,隨著舉白紙、唱國際歌等相關抗爭符號被禁,民眾週一(11月28日)開始在微信流傳習近平的話,用習近平的話來打習近平,他說,習近平“惹翻了中國人是不好辦的,不管他未來如何甩鍋,將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美中芯片大戰逼近割喉之際,全球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決定加碼投資美國,在其亞利桑那州的新廠引進3奈米先進制程,引發各界關注。部分觀察人士認為,台積電此舉是理性的商業決策,也符合美國備源、分散生產以強化供應鏈安全的佈局,但也有人直指其為地緣政治決定,是美國抗中佈局的一環,美國緊掐中國的脖子,使其芯片發展“窒息”的趨勢,已非常明顯。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雙邊峰會。根據雙方的會後聲明,兩國元首在長達3.5小時的溝通中,就各自的優先要務和意圖進行“坦率”的對話。對於此次峰會的成效,中國網民普遍樂觀以待。不過,觀察人士說,拜習會雖有助於美中關係走出谷底,也可能帶來長達數月的洩壓期,但兩大強權長期“零和”博弈的衝突本質未有任何改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