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被免職後,成為中國最短命的外交部長,而且下台原因不詳。中國學者都選擇噤聲不談,而境外觀察人士則認為,中國政壇太不透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放任秦剛爭議延燒一個月才處理,證明“他不適任國家領導人一職。”
美國國會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已要求四家美國風險投資公司,於8月1日前,提供投資中國人工智能(AI)、半導體和量子的信息。對此,觀察人士說,若美國未來進一步審查或限制資金流向中國A.I.等科技領域,短期內,中國落後美國的競爭力差距恐擴大。不過,他們說,美國抽銀根的衝擊比禁止技術轉移的效果來得小。
中國國家統計局7月17日發佈上半年的經濟表現數據,中國第二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成長6.3%,低於外界的預期,且相較於第一季,只成長了0.8%。對此,觀察人士說,這代表中國的經濟復甦趨緩,尤其拉抬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出口都疲軟,消費增長也持平,因此,前景並不佳,全年要保5%的GDP增長目標也恐非常困難。部分分析人士歸咎稱,這是“共產黨管得太多,把經濟搞死了。”
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7月1日獲任為該行黨委書記後,媒體紛傳,他可望兼任行長,打破人行“雙首長”的慣例。對此,觀察人士說,潘功勝具金融實戰和外匯專業,他主導下的金融和貨幣政策將具持續性,不過,他們質疑,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獨攬大權下,潘功勝恐難獨立行使職權,更何況,以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境,降息或降準等貨幣政策也不是刺激經濟的良方。
美國記者貝書穎(Bethany Allen)即將出版的新書《北京統治》呼籲全球民主國家重視北京近年來將其經濟和市場全面“武器化”,以迫使民主國家和跨國公司臣服於中國的極權價值觀。她8月份即將出版的新書以“極權經濟治國術”來形容中國的經濟脅迫手段,並呼籲全球民主國家結盟,重回民主價值和經貿掛鉤的路線,抗衡中國越來越專斷的經濟脅迫。
俄羅斯僱傭兵瓦格納集團(Wagner)發動的兵變雖不到一日就落幕,但觀察人士分析,此“快閃兵變”暴露了“俄國最高政界和軍界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將俄軍指揮鍊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領導統御問題浮上檯面,因此,俄軍在烏克蘭一役的敗像已現。他們說,一旦普京戰敗,中國絕不可能軍援俄國,因為代價太高,所以,中國此時應會保持中立,靜觀其變。
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週三(6月21日)發布今年的在華商業信心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歐企對中國的營商環境和經濟前景皆充滿不確定性,商業信心更跌至史上最低,甚至有高達37%的受訪歐企已經或打算未來將其亞洲總部移出中國。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hony Bliken)的訪華行程6月19日劃下句點,他於離華前高規格地拜會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人行禮如儀,為美中重啟溝通奠下了基礎,包括兩國元首可望藉年底的APEC峰會恢復對話。不過,觀察人士分析,美中兩國敵意仍深且歧見難解,尤其在台灣議題上毫無交集,雖然重啟溝通是好事,但溝而不通,未來恐仍衝突不斷,進入一種“冷和平”的階段。
台灣近日爆發性騷擾風波,逾30位女性控訴遭跨政壇、學界、媒體和藝文圈等人士的性騷擾經歷。此波女權#MeToo運動已造成兩名民進黨立委參選人退選及多人退出公眾領域。女權人士表示,台灣有關性別平等的三大法規已施行多年,但在文化和落實面仍有極大落差,尤其部分加害人的狡辯行徑恐對受害人帶來二度傷害。為強化對受害人的保護,台灣立法院計劃於7月底召開臨時會,以完成相關修法。
中國於南中國海域設置3座燈浮標,與菲律賓互別苗頭的意味濃厚,因為菲律賓兩週前也在該海域投放了5座導航浮標。觀察人士分析,中國再以浮標製造潛在的灰色地帶衝突,旨在嚇阻菲律賓和週邊國家,勿站隊美國,未來甚至可能拿菲律賓祭旗,奪回其所佔領的島礁,也趁勢試探美軍。
中國決定封殺美國半導體大廠美光(Micron)的產品後,在華的歐美商會都同表憂心。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週一(5月22日)告訴美國之音,該會的許多美國公司會員都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中國封殺的對象,而歐盟商會則呼籲歐商評估美中科技競爭白熱化對供應鏈可能帶來的衝擊,並及早因應。
中國脫口秀演員李昊石因為一句“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笑話段子,不僅遭無限期封殺,還被處以近1500萬人民幣的高額罰款,讓中國的說唱娛樂圈頓時陷入整改愁雲中。對此,海外喜劇圈人士說,基於言論審查,中國的脫口秀尺度本來就受限,現在面對當局的類文革的政治正確作風更如同被完全“閹割”了。
中國近期突襲多家諮詢顧問美商,還將諮詢業龍頭凱盛融英(Capvision)視為“境外情報機構幫兇”。觀察人士分析,這是中國為嚴防機密和敏感信息出海再築防火牆的手法,因此,除境內諮詢業外,下一波恐嚴打四大跨國審計公司及其他在華營運的法務外企。不過,也有投行人士認為,這是美中大國博奕下,中國反將美國一軍的報復,應不致於嚇跑外資。
台灣熱播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已衝上影音平台網飛(Netflix)的台灣收視冠軍多日,這部講述在野黨政治幕僚助選、打贏總統選戰的職人劇雖未在中國上架,卻引來不少中國觀眾翻牆追劇和熱議,但或因政治議題太過敏感,遭社媒豆瓣刪除討論條目。來自中國的觀察人士說,此劇觸及部分中國人渴望的自由和政治權利,並引發他們對“台灣能,為何中國不能?”的反思。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週三(4月26日)發佈最新民調顯示,中國疫情解封後,近六成的受訪美商對中國經濟、市場前景和營收已重燃信心,雖然獲利仍具不確定性。不過,近九成美商對美中關係的未來走勢越發悲觀,成為他們在中國經商的最大隱憂之一。另外,中國美國商會也發佈2023年度的白皮書,呼籲兩國政府廣納商界建議,解決雙方在國安問題和價值觀上的分歧。
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週二(4月25日)公告,浙江省溫州市檢察院以“涉嫌分裂國家罪”為由,已正式批准逮捕台籍人士楊智淵,未來若經起訴判刑,他最重恐面臨無期徒刑。對此拘捕,台灣網民一片譁然,甚至有以“恐怖主義國家”形容中國。中國政治學者則稱,這是北京對所謂“台獨份子”行使法律管轄權的首例。不過,台灣學者認為,北京對台的政治恫嚇,效果恐有限。
上海車展自週二(4月18日)開展以來,中國製電動車大獲青睞。觀察人士說,中國車市已從燃油車成功跨入新能源車的軌道,且消費者對國產電車品牌的接受度相當高,前景可期。不過,受到地緣政治的衝擊,中國製電車未來要打進美國市場恐有難度。另外,上海車展傳出“寶馬(BMW)冰淇淋”引爆民族情緒的爭議,分析人士說,這類公關危機恐也是美商特斯拉(Tesla)缺席今年車展的原因之一。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呼籲“歐洲不當美國附庸”並避戰台海後,飽受各界強烈抨擊。對此,觀察人士說,馬克龍大談“戰略自主”其實符合法國長期的外交傳統,不足為奇,但他打出的台灣牌不符歐美長期一致的立場,恐是為了換取中國斡旋俄烏和平的言不由衷。而這種戳破現實的政治表態,對台海安全也許是“短空長多”。
台灣總統蔡英文成功完成美國“過境外交”、返抵國門的隔日,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即於4月8日透過官方微博帳號宣佈,將於4月8-10日“在台灣海峽和台島北部、南部、台島以東海空域組織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以警告“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
台灣總統蔡英文本週將會晤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屆時解放軍會不會升高武力恫嚇來報復,各界莫不屏息以待。對此,有台北民眾告訴美國之音,中共若升級武嚇,他們會非常反感,也無助於緩解台灣內部的抗中情緒。分析人士則說,中共透過文攻武嚇展現強硬是為了大內宣,對威懾美國或打擊台灣的民軍士氣,效果微乎其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