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四鎮壓事件31週年前夕,台灣華人民主書院與多位跨黨派立委和非政府組織於週三(6月3日)舉行座談會,除持續要求中國還原六四真相、並針對當年的血腥鎮壓追責與平反外,更呼籲國際社會不再姑息和放任中國極權體制的向外擴張,特別是針對中共近期在香港強推的國安立法。
針對中國人大周四即將審議通過的港版國安法,香港邊城青年與20多個台灣公民團體週三(5月27日)上午召開“反國安惡法!台港青年撐港抗中”記者會,除共同發表聲明,譴責中國的霸權威脅扼殺香港民主自由外,還呼籲台灣政府落實港人庇護機制,以支持下一波可能來台尋求協助的香港民主鬥士。
台灣總統蔡英文週三(5月20日)在第二任的就職演說中,將國防和戰略產業列為她未來四年任內要發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並針對國防事務之改革,揭示了三大方向。
世界衛生組織(WHO)之第73屆年度大會(WHA)即將於下週一(5月18日)以視訊的方式召開,但台灣遲至本週五(5月15日)都尚未接獲邀請函,代表今年要以觀察員或防疫績優生之身份、重返世衛大會的希望連續三年落空。
中共當局在校園掀起的學生舉報教授之風最近刮到了台灣,致使一名被陸生舉報的教授被迫兩度道歉,在台灣引起了關於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激烈辯論。
中國當局再度緊縮對港台影視圈的思想管控,近日報載中國電影局、廣電總局等單位已口頭通令各大影視公司,包括騰訊、愛奇藝等影音平台,盡量不啟用未政治表態的港台藝人或幕後人員,而被啟用的影視人員則必須簽署“10年保證思想正確”之政審條款,亦即,10年內必須維持“愛國愛黨”的言行、不致因政治取向而遭中國官方封殺,否則必須賠償損失。
由獨派大老、前台灣總統府資政辜寬敏所成立的“台灣制憲基金會”將力推兩項“台灣新憲法意向公投”案,希望在明年八月底能交付全民公投,來授權民進黨政府制定一部符合台灣現狀的新憲法,開啟國家正常化的政治工程。
中國官員說,湖北省各地的醫院已經沒有確診的新冠病毒患者了。湖北首府武漢是全球大流行病的“震中”。很多武漢居民其其它地方的網民對政府有關武漢醫院新冠病毒患者清零的說法表示懷疑。
在台灣流亡已經屆滿一年的前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今天(4月25日)在台北正式重啟銅鑼灣書店,中午開幕前,他特別透過媒體表示,感謝台灣人的資助、促成書店的開張,並以“台灣是香港人最後的堡壘”來為書店揭開序幕,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香港朋友能來造訪。
台灣華人民主書院24日上午舉辦“反中再起?疫情下的香港政局”座談會,探討香港政局和其民主運動未來可能的變遷。多位與會學者和分析人士,包括前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普遍都對北京積極介入香港事務表示悲觀。
前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21日上午於台北市中山區遭不明人士潑紅漆,犯嫌當場徒步逃逸,經林榮基報案後,警方已出動人員調閱監視器、循線追查犯嫌,對此暴力犯行,台灣陸委會隨即也發布聲明,嚴詞譴責。
獨派團體台灣國辦公室4月17日呼籲蔡英文總統,仿效日本、美國和德國的思維或實質政策,鼓勵並補助台商撤出中國,以降低台灣長期對中國過高的經貿依賴度,並正視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對台動武以化解黨內倒習壓力的可能性,避免上百萬名的台商成為未來兩岸交惡、甚至交戰時的人質。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等醫衛團體14日舉辦台灣防疫外交展望論壇,呼籲世界衛生組織(WHO)做好防疫工作,勿成中國的幫兇。
新冠病毒全球大肆虐,台灣防疫有成,至今已受到30多家外媒的讚譽。而台灣民眾對防疫總指揮官陳時中的表現,尤其肯定,這從他近期高達九成的民調支持度可以看得出來。但是,他的好表現,卻惹來中國網民和來台交換學生的惡意攻訐、甚至充滿仇恨的死亡威脅。
美國持續深化與台灣在對抗新冠病毒疫情上的合作機制和夥伴關係。
美國在台協會周五(4月3日)宣布,美國國務院和台灣外交部等高級官員在3月31日召開電話會議,討論建立相關論壇,幫助台灣擴大國際參與。美國在台協會當日發出的新聞稿說,台灣參與具體包括與世界各國分享台灣抗疫的成功經驗和“台灣模式”,以及協助台灣恢復其在年度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的觀察員身份、或透過其他途徑幫助台灣密切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協調。
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對中國的出口製造商造成了衝擊,中國盡快恢復經濟的希望遭擱置。西方買家紛紛取消訂單,迫使許多裝配線無法開工,除非對裝配線進行改造用來生產醫用口罩等市場需求火爆的醫療物資。
台灣前行政院長郝伯村週一(30日)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臺北三軍總醫院,享年101歲。
中國國家統計局週一(3月16日)公佈多項最新經濟數據,包含一、二月份的能源生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國房地產銷售和價格變化、各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值和失業率等等數據。
相較於2003年的非典肺炎(SARS),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在診治上或許更為棘手、傳染速度也更為凶猛,但對於同樣走過SARS疫情、有類似防疫經驗的中國和台灣而言,這一次,兩國的防疫成效卻大相徑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