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英國組織發表最新報告,指在英港人不清楚社會福利狀況,求職亦出現資歷承認、英語水平信心低等問題,建議加強針對性的協助措施,讓港人可以融入社會。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歡迎香港人委員會”(Welcoming Committee for Hong Kongers)及“英國未來”(British Future)發表了名為“解決問題:香港人、就業和生活成本”(Working it out: Hong Kongers, employment and the cost of living)的報告,他們去年進行了超過2,000人的大型調查,再從中邀請有代表性的96人作訪談。
報告指,香港人搬到英國面對多種問題,生活費高昂是其中一個。透過BN(O)簽證搬到英國的香港人一般而言不能申請公帑資助的社會福利,但在一些條件下可以申請。不過,大部分在英港人都不知道這一點,甚至錯誤認為申領福利會影響入籍。此外,一些服務提供者亦不知道BN(O)簽證持有人能否使用服務。香港人不能取回他們的退休金亦是問題之一。
而對女性而言,托兒亦是問題之一。報告指,在英港人不清楚相關服務,大部分服務亦因為他們不能申請福利而無法使用。有部分人指,因為他們只能找到低收入工作,如果使用收費的托兒服務,他們就難以儲蓄。
對求職情況不熟悉
在工作上,在英港人遇到的問題包括他們的資歷及經驗不被承認、對自己英語水平信心不足、求職資訊不足、住在工作機會不多的地方等等。報告指,僱主很多時候不清楚在英港人的工作能力。結果,因為他們急需收入,不少人從事與他們技能及經驗不符的基層工作。
報告作者之一、歡迎香港人委員會的多利安.劉(Doriane Lau)說,不少在英港人轉換了行業或因為照顧子女而轉為兼職工作。
她說:“他們願意從低做起,但他們沒有方法去理解面試的方式、如何寫履歷、如何去面試,所以我們認為這種支援很重要。”
英語口語水平不足
報告亦發現,在英港人甚少使用主流的求職服務,例如Jobcentre Plus及National Careers Service,原因之一亦是因為他們不能使用公帑下的福利。一些人對他們的勞工權益所知甚少。
雖然在英港人可以報讀由政府資助的英語班,但有受訪者指,他們未能報讀更高階的課程,而課程過於着重正式字句,而非口語。
另一名報告作者、英國未來的研究及合作主任羅夫(Heather Rolfe)說,在英港人不太感到職場上的歧視,而是他們未有成功加入本地人的圈子,這部分與英語口語水平有關,部分是本地人不太對新移民感興趣。
英國需有長遠目光
報告發布會邀請了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經濟學教授波特斯 (Jonathan Portes)發言,他指根據1970年代東非印度裔移民的經驗,雖然他們對英國整體經濟未有大影響,但在過去50年來他們成功融入社會,是對英國甚有益處。他說,英國社會需要有長遠目光,投資在香港人身上。
他說:“出錯的成本跟做對的效益都會是十分大,當我們考慮的是人的一生。”
波特斯又指,香港人應該要與烏克蘭移民一樣,可以享用本地生學費。
提供更清晰服務或指引
報告作出多項建議,例如是考慮取消BN(O)簽證人士不能領取福利的做法,否則應該有清晰的指引說明他們可以領取甚麼福利。
報告又指,專業團體應加快承認香港的資歷,提供轉換資歷課程,以及提供試工席位,或讓希望轉換行業的人參與培訓課程等等。在英港人需要更多就業資訊,以及更個人化的服務。
報告最後建議,英國政府應該繼續英語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課程,並讓在英港人盡快有資格入讀相關課程,地方政府則應該鼓勵學校、圖書館或其他社區組織舉行實體或網上對話小組,讓有意改善英語的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