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中國謹慎探索和解之路:邊界談判和經濟合作現曙光

印度外長蘇傑生與中國外長王毅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會晤。 (資料照片:2024年7月25日)

印度和中國正在謹慎探索和解的途徑,這是在多年緊張關係後的重大轉變。最近的外交舉措表明,兩國都有意願解決懸而未決的邊界爭端,並深化經濟合作。然而,分析人士警告稱,印度必須實施全面改革,才能吸引更多的中國投資,並促進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溢出效應。

中印關係現回暖跡象

此次關係解凍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Ajit Doval)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聖彼得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峰會期間的會晤。印度外交部指出,這次會晤為評估雙方在解決實際控制線(LAC)問題方面的進展提供了平台,標誌著雙邊關係穩定的關鍵一步。

印度外長蘇傑生(S. Jaishankar)在日內瓦的一次演講中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進展。他表示,印度與中國之間大約75%的脫離接觸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印度對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持開放態度,並未“關閉對中國商業的機會之門”。

中國官員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確認,雙方在包括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加勒萬河谷在內的四個地區已實現軍事脫離接觸。她表示:“中印邊界局勢總體穩定可控”,這表明北京方面持謹慎樂觀態度。

中國事務專家、退役少將哈沙·卡卡爾(Harsha Kakka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雙方首次在聯合聲明中出現了'縮小分歧,儘早解決懸而未決問題'的措辭,這可能暗示著雙方有望達成解決方案。”他認為,中國意識到其冒險行動未能帶來實質性成果,而兩國的敵對關係正被西方利用,因此,維持和平對兩國發展至關重要。

卡卡爾進一步補充道:“如果兩國要發展,和平必須得以維持。目前,在拉達克的實際控制線沿線,兩國在脫離接觸的地區之間建立了緩衝區。需要在兩個對峙地區進一步脫離接觸。但兩國之間的信任度很低,不太可能很快結束。”

貿易不平衡與經濟合作

歷史上,印度與中國的關係一直複雜,既有地緣政治的博弈,也有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然而,分析人士認為,兩國都意識到優先發展經濟的重要性,這為解決爭端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

儘管邊界緊張局勢仍存,印度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額在2023-24財年大幅增長,使中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貿易總額達1184億美元。然而,貿易不平衡依然嚴重傾向於中國,印度僅向中國出口了166.6億美元的商品,而從中國進口了約1017.4億美元的商品。這種貿易逆差引發了擔憂,蘇杰生更是將這種貿易失衡形容為“非常不公平”。他強調,印度需要向中國企業開放市場,以解決這些不平衡。

為加強經濟聯繫,印度正在考慮放寬對中國在非敏感領域(如可再生能源和電池製造)投資的限制。然而,分析人士指出,儘管外交關係有所回暖,中國企業仍需在印度進行謹慎投資。

印度Deki Electronics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維諾德·沙瑪(Vinod Sharma)強調了消除對中國技術人員簽證歧視的重要性。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呼籲,印度應在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改革方面進行投資,並積極推動與中國企業的合資企業,將技術轉讓作為未來合作的基石。

印度觀察研究基金會的傑出研究員馬諾傑·喬希(Manoj Joshi)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表示,雖然印度願意重新調整與中國的關係,但解決拉達克東部邊界問題仍然是取得進展的關鍵。他強調,目前球在中國一方,印度堅持恢復拉達克的原狀,才能使兩國關係正常化。

四方安全對話與地緣政治複雜性

地緣政治格局也使印中關係更加複雜,尤其是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背景下。儘管印度總理莫迪澄清QUAD並非針對中國,但該機制的存在無疑對中國構成制衡,特別是在南中國海局勢緊張和台灣問題備受關注的情況下。

與此同時,中美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增添了複雜性。卡卡爾少將指出,兩國都面臨外部壓力,而莫迪與習近平的峰會若能取得成功,可能會顯著改變全球動態。這一點尤為重要,考慮到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而印度在東南亞的角色也在增加。

儘管兩國都表現出願意前行的意願,但歷史上的對抗和心理創傷仍難以輕易消除。 2020年加勒萬河谷衝突造成的重大傷亡仍然在雙方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分析人士認為,頻繁的外交接觸和軍事透明度將是建立信任的關鍵步驟。

他們表示,印度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態度,不僅要應對國內挑戰,還要製定連貫的戰略來與中國接觸。這不僅包括經濟改革,還包括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以平衡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

民族主義與公眾輿論的影響

公眾輿論和民族主義在印中關係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隨著邊界衝突和貿易逆差的加劇,印度的反華情緒持續高漲。為了推動與中國的合作,印度政府必須通過公共外交和教育來緩和這些負面情緒。

同樣,中國的領導層也面臨挑戰。國內對印度的歷史怨恨和領土主張使得公眾對兩國關係的看法固化。通過透明的對話和文化交流,雙方可以在公眾層面建立新的認知,為未來合作奠定基礎。

隨著兩國探索和解途徑,長期的邊界爭端、經濟失衡和戰略不信任都必須得到全面解決。儘管前景複雜,分析人士對兩國通過建設性對話實現關係正常化持謹慎樂觀態度。

專家認為,印中兩國的未來取決於它們能否超越歷史包袱,採取全面、建設性的接觸方式,包括加強經濟合作和深化民間交流。通過技術、農業、環境等領域的學術合作,兩國可以增強相互理解,減少敵對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