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英國的香港人組織指,移居英國的學生有一系列的教育需求未有被照顧到。報告建議利用現有資源去對應需要,提升針對香港人的措施的優先度,已經可以解決一部份問題。
英國港僑協會(Hongkongers in Britain)調查發現,移居英國的學童以及年輕的成年人有教育方面的需求,例如是學校方面的支援不足、難以加入新的社交圈子、擔心大學學費高昂等等。他們亦因為語言、文化不同等因素,沒有太大動力尋求協助。
協會在去年10月到11月進行問卷調查,收回357份有效回應,其後再進行兩次焦點小組討論。
學童適應良好 但少被邀請到生日會
學童研究方面的調查是由他們的家長回答。超過六成家長認為選擇學校及申請入學的資訊足夠,但超過七成認為學位空缺的資訊不足夠。多於三份二受訪者認為學童學費壓力不大,有大約三成受訪者認為課外活動及素材的財政壓力大或是十分大。
根據調查,學童適應教學語言並不算太難,但只有約三份一人表示學校有措施去幫助新移民融入英語環境。不足一半的家長認為有足夠與學校溝通的渠道。而在文化融入方面,只有百份之14的家長認為學校有相關措施或政策,超過三份一人不知道有相關措施。大部份家長認為,子女的廣東話水平良好,但擔心他們難以維持中文的書寫水平。
受訪家長表示,子女平均在學校結識到13名朋友。在調查中,測試學童是否融入社交圈子、建立深厚友誼的一個指標是,家庭中最大的子女有沒有被邀請到本地同學的生日會。結果顯示,只有大約三份一的受訪者的子女有被邀請。
約百份之10和15的家長指子女在學校受到歧視或欺凌。受訪家長指子女精神健康方面良好,五分滿分中有4.4分。但只有約三份一家長表示,在子女感到壓力時會有大意欲尋求協助。語言、文化、以及距離遙遠等的問題,都令他們難以尋求協助。
年輕人擔心學費 本地朋友圈子小
在年輕成年人方面,接近六成表示未能承擔高昂的大學國際學生學費,超過九成認為英國政府應該提供低息貸款。
三份二受訪者指,學校有協助國際學生的指施,但有近四成認為那些措施不足夠。對比學童,他們在學校的適應較低,只有不足四成有人有間中或時常參與本地學生社交活動。他們從學校認識的朋友中位數只有四個。
他們的精神健康在五分滿分中,只有約3.3分。約兩成受訪者表示感到壓力,例如是工作前景、社交生活及學業。他們尋求協助的意欲亦是低,問題包括語言、文化以及不認為需要尋求協助。
適應程度有差異為正常
英國港僑協會移英港人政策研究計劃研究主管陳永新(Wing-sun Chan)對美國之音說,學童適應優於大學生,是正常的情況。
他說:“這個一定的,小朋友的年齡越小,他們就好像白紙一樣,他們能夠學習及不會太害羞,因為很多小學生(上學)都是第一次見,或者一起玩耍,其實跟香港很相似。”
他又說:“但是可能到中學的時候,他們帶着自己一些原有的想法,可能比較害羞,可能會較難適應。尤其是,重要的是,小朋友到中學時,他們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在大學也是,在焦點小組也是這樣說。講英文不是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沒有問題,但是看甚麼電視、聽甚麼歌、去甚麼地方玩,喜愛甚麼不喜愛甚麼,很難產生共同話題,而這個共同話題,即是潮流一點的話題,在小學生中是少一點的。”
為學生提供協助
研究報告建議,英國學校需要更好與新移居的香港家長溝通的渠道,地方議會亦可以提供資源給學校協助少數族群,亦要有計劃幫助英文水平較低的家長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報告亦建議地方議會及學校為未在香港參加中學文憑試的學生提供指導及資訊,適應英國的公開試。
對於就讀專上學院的香港學生,報告認為政府及學校應該提供獎學金,政府亦應該推出低息或免息貸款,處理移民港人需要繳交國際學生學費的問題。
整體以言,報告認為,政府、地方機構及學校都要舉行文化敏感度培訓,多聘請有雙語能力、理解香港文化的助理和翻譯,學校要多舉辦迎新活動讓其他學生多認識香港學生。
研究主管陳永新對美國之音說:“我們這次的建議很多都是利用(英國)現有的平台和資源,只是將香港人這個社群的優先度提高。”
他指,在現有資源之中,很多獎學金只會給予英國公民,需要爭取BNO簽證人士都可以申請。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