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三年的所謂疫情清零政策突然收場之後,中國經濟增長沒有出現人們所預期的強勁反彈,反而不斷減速。近日來,中國面臨通過收縮的威脅又成為國際新聞。經濟專家們警告說,通貨收縮有可能是比通貨膨脹更嚴重、跟難以擺脫的困境。但對中國眼下的經濟增長乏力和通縮威脅的由來,觀察家們尚無一致看法。
增長乏力之後的通貨收縮威脅
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消息近幾個月來持續不斷傳出,中國經濟面臨通貨收縮的威脅又成為近日來國際媒體的重大話題。
所謂的通貨收縮是一種跟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通縮乍看似乎是好事,物價停止增長甚至下跌,錢更值錢了。但通縮的一個明顯症狀是消費者推遲或停止購物,需求下跌,生產廠家削減生產,削減僱員,就業形勢變壞,導致消費者更加謹慎消費,由此需求進一步下跌。這樣的惡性循環被經濟專家們認為是常常比通貨膨脹還難以擺脫的經濟困境。
鑑於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許多國家的第一大或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假如陷入通貨收縮的困境,經濟增長停滯甚至負增長,必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國際媒體對中國的通貨收縮的威脅及其前景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如以下這些新聞標題所示:
——中國在通縮的邊緣徘徊,這對全球經濟是一面(不詳的)巨大紅旗(美國,《工商內線人》,7月11日)
——中國通縮警鈴震響 - 消費者物價零增長,生產者價格呈現7年來最迅速的下跌(美國,《石英》)
——中國:擔憂通縮持續,6月份消費者物價增長停滯(日本,《日本經濟新聞》,7月10日)
——6月份消費者物價增長停滯,通縮擔憂強化的可能性(日本,共同社,7月10日)
——中國處於通縮的邊緣(法國,《論壇》周刊,7月9日)
——中國通貨收縮壓力積聚,消費者物價下滑(路透社,7月10日)
在報導當今中國的經濟增長乏力和通縮威脅抬頭的時候,世界媒體大都把中國當前面臨的這種局面跟先前的疫情清零政策相提並論。但英國《電訊報》的報導則是把先前的疫情清零政策跟現在的困局當作因果關係發展來報導。
7月10日,該報發表報導,標題是,“中國瀕臨通貨收縮,物價下跌”。該報導的導語是:“中國在通縮的邊緣徘徊,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繼續感受北京嚴酷的疫情清零政策的影響。”
一度無比英明的疫情清零政策及其後續
在從武漢傳出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借助中國當局強有力的信息封鎖和誤導宣傳在中國全面爆發並傳遍全世界之際,為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袖習近平英明地“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抗疫有力和有效,為了彰顯中共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制度的無比優越性,中共當局以嚴酷的方式推行了三年的疫情清零政策。
觀察家們的普遍看法是,嚴酷的疫情清零政策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效目前還不得而知,因為中國當局迴避公佈中國億萬人短時間內感染病毒之後的死亡火化數字,令人難以知曉究竟大約有多少中國人死於病毒感染;但嚴酷的疫情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打擊是實實在在的,因為以動輒封門、封樓、封小區、封城、封公路、封港口為特色的疫情清零政策使維持正常的生活和生產變得不可能。
中國究竟有多少人家、多少商家因嚴酷的疫情清零政策而耗盡積蓄或破產倒閉,這樣的數字也跟2022年年底的中國火化數字一樣是國家機密,外界不得而知。但疫情清零政策對跨國供應鏈的衝擊則無法保密,這種衝擊導致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或美國蘋果公司這樣的跨國公司決定把在中國的生產線全部或部分轉移出去,以避免未來再受到清零政策式的突如其來、無法預測、不可理喻的衝擊。
在疫情清零政策給中國經濟和民眾生活乃至生命安全造成嚴重損害並難以為繼之後,中共當局突然放棄該政策,並宣揚這是中共當局的又一英明決策,中國經濟發展由此得以恢復正常,形勢大好,越來越好。然而,中國經濟的增長反彈只是在疫情清零政策結束之後的頭一兩個月曇花一現,然後便進入萎靡不振增長乏力的狀態。
與此同時,從2020年年初到2022年年底實行的疫情清零政策的偉大和英明在中國已經成為的禁忌話題。這種禁忌(即該政策究竟有多麼好或究竟多麼壞如今在中國都不公開提出討論或辯論)導致很多觀察家忍不住猜測,中共大有可能自己也很清楚它推行的舉世無雙的疫情清零政策是大失敗,否則,以中共政權對宣傳的重視,它不可能不宣傳其政策的成功,哪怕其成功十分微小甚至是子虛烏有。
中國經濟困境的根本癥結何在
中國經濟面臨困境是觀察家們和國際媒體的共識,中共當局也不得不承認有困境。中國官方媒體2月28日發表的中共二十屆二中全會的公報稱,“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依然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
中國經濟增長萎靡不振,現在更加上了通貨收縮的威脅。在談到眼下的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和通貨收縮的時候,許多人提到企業和消費者對未來前景缺乏信心,以及中國實行了舉世無雙的三年疫情清零政策。疫情清零政策跟中國消費者和企業缺乏信心、跟眼下的經濟增長乏力和通縮威脅有多少關係?
美國康涅狄克州三一學院經濟學教授文貫中表示,在談論眼下中國經濟困境的時候,許多人認為三年疫情清零政策跟這困境大有關係甚至是直接的因果關係,但他本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文貫中看來,三年疫情清零政策,動輒封戶、封城、封路、封港口,這一切確實給中國的經濟,給許多中國企業和個人的生活生計,給供應鏈的運作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然而,疫情清零政策如今已經過去,疫情期間被壓抑的剛性需求(如購房的需求)並沒有出現,中國房地產市場需求持續疲軟,這種局面很難用三年疫情清零政策的後果來解釋,更好的解釋應當是,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境的根源是中國民眾對國家發展和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
文貫中說:“對中國這個國家的整體的一個走向民眾沒有信心。儘管政府和執政黨自吹自擂,說自己英明偉大,但民眾不認同。民眾認為經濟未來走向非常悲觀,因此要準備困難的日子。這個其實(中國共產黨)黨報也在宣傳,說是將會有一段困難的日子。大家當然都要這麼準備了。從國家的政策來說,它一直沒有明顯的改革,使人民有信心。”
文貫中接著說,中國經濟的困境是幾十年來積累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錯誤和偏差的反映,是中共當局幾十年來所謂改革給民眾的實惠有限的反映;如今試圖通過提振內需走出困境的中國政府號召民眾消費,但民眾無錢消費或不敢消費,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發展前途和自己的前途不看好,因為他們背負著沉重的三座大山(昂貴的住房、昂貴的子女撫養教育,昂貴的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