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香港面臨創紀錄財政赤字挑戰


香港在經歷一連串巨額赤字後,正面臨30年來最嚴峻的財政考驗。
香港在經歷一連串巨額赤字後,正面臨30年來最嚴峻的財政考驗。

香港在經歷一系列巨額赤字後,正面臨30年來最嚴峻的財政考驗,專家敦促政府在經濟動盪之際應謹慎削減開支。官方數據顯示,在過去四年中,香港有三年的年度赤字超過200億美元。

上一次香港出現一系列赤字是在19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但其規模遠小於近年的赤字。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星期日(2月23日)表示,過去幾年的財政赤字是由“內外環境挑戰”造成的,星期三(2月26日)將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加強版“財政整合”策略。

陳茂波表示,新財政預算案在維持和改善民生服務的同時,將“嚴格管控公共開支”, 並在顧及香港競爭力及“用者自付”原則的前提下,適度開源。

他說,國際環境複雜多變,香港需緊握未來發展機遇,尤其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創新應用及新增長點,推動經濟增長,助力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經濟新動能。

儘管陳茂波先前預測“三年左右”可望恢復財政盈餘,但前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向法新社表示,這種赤字情況不僅是由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週期造成的,還有地緣政治、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的影響。

“如果將香港與本地區的其他經濟體如新加坡進行比較,你會發現其他經濟體的表現要好得多,” 張炳良說。

在北京鎮壓香港民主抗議活動、2020年實施《香港國安法》後,香港的國際聲譽受到打擊,導致企業和高薪人才加速外流,也加劇了財政困境。

2020年,新加坡和香港都因疫情而出現巨額赤字,但前者能夠將支出相對於收入做了更好地控制。隨著企業從香港外移至新加坡,有助於新加坡財政目標的表現優於預期。

“過去,我們認為香港具有地緣政治優勢……現在我們必須對這種假設更加謹慎,” 張炳良表示。他說,香港面臨的挑戰不僅在於平衡收支,也在於中美關係緊張和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的情況下,實現財政可持續性。

土地銷售暴跌

香港《基本法》要求港府必須“力求實現財政平衡”,為英國統治時期的遺緒。 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後,香港繼續保持低稅率,並依靠土地相關收入補充財政,透過出售土地給資金雄厚的開發商來增加收入。

去年,香港透過這種方式僅徵收了25億美元,而2018年的高峰曾達到212億美元。

“(土地相關收入)本身是造成(財政)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對法新社表示。他說,香港的土地市場非常不活躍,房價也在下跌,這也是大衆不願意交易的原因之一,所以沒有稅收。

香港連續三年財政赤字的前景引發了公眾關於如何減少開支的爭論。

“所有新措施都將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因此(政府)將更加自律、更加謹慎,” 劉洋說。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即將發表的預算演講中將把最新的赤字定為“1000億港元以下”,並根據發債所籌集的資金進行調整。

有人呼籲取消對60至64歲年齡層的交通補貼,因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該補貼可能會成為政府的一大負擔。

香港立法會議員黃俊碩警告不要削減公務員的薪酬,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民間部門的僱主效仿,但他敦促港府精簡機構。

“長期來看,我們可以大幅減少政府目前僱用的人力,” 黃俊碩對法新社表示。

(本文主要依據了法新社的報導。)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