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學者專家認為﹐面對中國的國際封鎖和打壓﹐台灣必須從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軟實力來尋求突破﹐不過面對中國的導彈威脅﹐台灣在與中國打交道時還是必須有軍事上的硬實力來作為後盾。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isty)的西格爾亞洲研究中心(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在星期一舉行了有關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的研討會。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訪問學者葉胡達(Michael Yahuda)在會中表示﹐台灣尋求國際活動空間的理由﹐是因為大多數台灣人民仍然拒絕與中國統一﹐台灣必須在國際間擁有一席之地來表達它的國際人格。
葉胡達說﹕“這麼做的目的﹐是要提昇台灣的國際地位﹐並利用機會說明台灣為何要繼續維持事實上的獨立(de facto independence)的理由。”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李偉欽﹑台灣政治大學教授盧業中和李瓊莉﹐分別在會中探討台灣對軟實力的運用﹐包括在國際間投射台灣的民主價值﹑對外提供經濟援助﹐以及進行文化交流等。
三位學者和葉胡達都認為﹐台灣通過軟實力突破中國外交封鎖的作法雖有成效﹐但面對中國的武力威脅﹐台灣仍然須要有硬實力來作為軟實力的後盾。
維克森林大學的李偉欽教授說﹕“比如說以後有和平協議﹐你如果一點硬實力都沒有要怎麼和別人談判﹖如果只靠軟實力﹐有時候不見得能夠完全說服人家﹐你總是要表示還能擋一下﹐這樣在談判是就不會傾斜到某一方面去。”
此外﹐政治大學的盧業中教授也說﹐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推動兩岸外交休兵﹐希望能為台灣爭取更多國際空間﹐但這個作法是否有效取決于兩岸間的默契﹐在實務上它對中國仍然是一個考驗。
盧業中說﹕“中國大陸也必須要考量到﹐當它在經濟掘起的同時世界各國對它的看法。台灣對它來說是一個考驗﹐也就是說﹐如果它在台灣的議題上可以作出一些政策上的調整﹐它在務實這方面比較容易讓其他國家對它刮目相看。”
美國里士滿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政治系教授王維正說﹐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有利于台灣與其他國家或區域經濟組織協商類似協定﹐不過台灣最想要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對象其實還是美國﹐因為這不單只代表台灣的外交突破﹐對台灣安全更具有重要意涵。
對於台灣尋求國際空間的慾望﹐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高棣民(Thomas Gold)從社會學觀點建議說﹐要通過和國際社會的互動來表達台灣的主體(self)﹐最好也能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工作﹐讓學術界經由他們對台灣的印象來詮釋台灣的主體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