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尹錫悅星期二(12月3日)深夜突然下達戒嚴令,雖然僅6小時就遭國會否決而解除,但這次風波仍受到同為亞洲民主政體的台灣各界的高度關注。分析認為,雖然台灣法律制度不同於南韓,總統無權獨自宣布戒嚴,但由於台灣也曾走過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因此對於這一限制人民自由的權力,仍感到格外警惕。
針對南韓發生戒嚴,正出訪南太平洋友邦的台灣總統賴清德星期三在臉書發文表示,他已於第一時間接獲國安單位報告,並指示做好相關因應措施,以確保國家安全及在韓台灣人的安全。
賴清德在發文中強調,台灣民主得來不易,是台灣“與世界交朋友的共同理念價值”,因此更要用民主團結彼此,讓民主更為永續。
台韓制度不同 台灣總統無權獨自發布戒嚴
與此同時,“總統宣布戒嚴的法律要件” 和 “軍隊能否阻止國會議員進入立法院開會?” 也成為星期三上午台灣立法院議論的話題。
立法院副秘書長張裕榮在答詢時說,雖然憲法所設計的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但他認為南韓的情況在台灣 “不太可能發生”。
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鐘佳濱也在質詢中指出,台灣憲法第39條雖賦予總統宣布戒嚴的權力,但須經立法院的通過或追認;條文同時規定,總統在戒嚴或緊急命令生效期間,不得解散立法院。
位於台北的執業律師黃帝穎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強調,台灣無論從法律程序和要件來看,都不可能發生像南韓一樣總統動輒發布戒嚴的情況。
黃帝穎說,依南韓法律,總統一旦發布戒嚴,立刻生效,此後國會必須要過半否決才能使其失效。因此,從媒體上看到尹錫悅派軍隊試圖封鎖國會,就是為了避免戒嚴令遭否決的極端手段。反觀台灣,總統宣布戒嚴,要經立法院通過或追認才能生效。
在法律要件上,台灣《戒嚴法》第一條就明確規定,總統唯有在 “戰爭或叛亂” 發生時才有權發布戒嚴。對照台灣社會,應指遭中國武力入侵等危急情況。至於立法院,就算執政黨抱怨在野黨的抵制反對是 “毀憲亂政”,也遠夠不上戒嚴的門檻。
黃帝穎說: “就算國會有這些亂象、違憲亂政的問題,它都不符合戰爭或叛亂,所以台灣不論是程序或者是戒嚴法的要件,都不符合可以援引像南韓這樣戒嚴的發布,完全不一樣。”
台灣歷經38年 “戒嚴時期” 學者:威權遺緒未完全消除
台灣社會對於南韓戒嚴的關注和議論並非杞人憂天,因為在今年一月的大選中,民進黨雖贏得執政權,但在立法院中未能單獨取得過半席次。在國民黨與民眾黨 “藍白合” 夾擊下,賴清德政府和南韓的尹錫悅政府同樣面對 “朝小野大”、處處遭在野黨掣肘的窘境。
更深層的因素是,台灣自1949年5月起,就在 “國共內戰” 的背景下實施戒嚴,直至1987年7月才解除。對許多民眾而言,這段長達38年言論和集會等種種自由受限的 “戒嚴時期” 殷鑑不遠。
在此情形下,據台灣中央社報道,民進黨團星期三凌晨於社交平台 “Thread” (台譯:脆)上發文,在提及南韓戒嚴時提到台灣立法院也面臨在野黨各種刪減預算、違法擴權,結果立刻被國民黨質疑是 “挺戒嚴”,最後被迫刪文。報道說,這個插曲更可見 “戒嚴” 一詞,在台灣社會中仍十分敏感。
位於中台灣台中市的靜宜大學法律系兼任講師王鼎棫星期三在臉書發文,回顧台灣戒嚴歷史,並直言台灣解嚴迄今近40年,但因轉型正義的執行有限,大眾仍停留在過往的潛移默化中。
王鼎棫警告,民眾應對戒嚴保持敏感,因為社會上出現附和戒嚴的聲音,就顯示 “威權幽靈依然冷颼颼地飄在台灣上空”。
在台北的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也在臉書發文強調,就算在野黨全面惡搞,執政者更需要用智慧和民主方式應對,“絕對不應該戒嚴”。
陳方隅說,以南韓為例,儘管國會以190:0否決戒嚴,結束鬧劇,但若軍隊一開始就逮捕國會議員,或接掌國會使其無法投票,民主體制將瞬間被毀。
因此他認為,國會亂象要以倒閣、解散國會等現有的民主方式解決。除非遇到戰爭危機,否則戒嚴的必要性 “甚至不應該被拿出來討論”。
胡逸山:南韓戒嚴風波凸顯亞太民主化仍脆弱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胡逸山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說,雖然現今全球各地 “民主倒退” 事件頻傳,但目前看來,他認為台灣朝野矛盾的問題,尚不如南韓嚴重,雖然立法院通過了一些 “國會擴權” 相關法案,但目前也還沒有拿出來用。
他說,相較之下,2021年初,馬來西亞也曾經為了對抗疫情,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且因首相拒絕召開國會,導致這項戒嚴令拉長將近一年,期間無人能夠制衡政府作為。
胡逸山認為,從馬來西亞到韓國發生的事件,一再凸顯民主體制的重要性,唯有 “三權分立” 得到具體實踐,才能對執政者形成有效制衡。
胡逸山告訴美國之音: “亞太地區民主自由體制的茁壯成長,其實還是非常脆弱。就說連南韓,在我們印象中是這麼先進、應該已經自由民主非常扎根的國度,都在一夜之間有可能會民主倒退,所以說三權分立的相互持衡,非常非常的重要。”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