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以色列陳兵邊界欲大舉進攻加薩之際 內塔尼亞胡誓言“摧毀哈馬斯”


2023年10月15日,在以色列-加薩邊境附近的一個陣地,一支以色列機動砲兵部隊從以色列南部向加薩走廊發射了一枚砲彈。
2023年10月15日,在以色列-加薩邊境附近的一個陣地,一支以色列機動砲兵部隊從以色列南部向加薩走廊發射了一枚砲彈。

最新進展:

-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戰時內閣會議上誓言要“摧毀哈馬斯”。同時,以色列大軍集結於以加邊界準備發動可能的入侵;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週日會見了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和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Abdel-Fattah el-Sissi)併計劃於星期一返回以色列;

-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將開始通過海路將美國國民從海法疏散至塞浦路斯;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表示,哈馬斯阻止平民撤離加薩北部地區;

-白宮表示,拜登總統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通話,討論對加薩人道主義援助的迫切需要。

在30萬以色列大軍聚集在以色列與加薩的邊界,準備隨時從地面進入加薩搜尋和打擊哈馬斯武裝份子之際,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星期天(10月15日)誓言要“摧毀哈馬斯」。

內塔尼亞胡首次召集緊急戰時內閣會議,並邀請反對黨議員本尼·甘茨(Benny Gantz)參加這次會議,以展現內塔尼亞胡所說的國家團結。

在這次在特拉維夫以色列軍方總部召開的會議上,內塔尼亞胡表示,所有的以色列領導人都「結成統一戰線日以繼夜地工作」。

出席會議的部長們起立默哀,以悼念在哈馬斯10月7日發動的令人意外的襲擊中喪生的1300名以色列人。以色列隨後對加沙發動的幾百起空襲和飛彈襲擊也導致約19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

「哈馬斯以為我們會被殲滅,」內塔尼亞胡說。「要消滅哈馬斯的是我們。」他表示,以色列展現的政治團結「向全國、向敵人、向世界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息」。

以色列領導人開會之際,美國國務院表示,布林肯國務卿上週訪問以色列後,星期一將返回以色列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布林肯這位美國最高級別的外交官最近幾天訪問了中東地區的七個國家,包括星期天對埃及的訪問,以便與阿拉伯國家盟友合作,防止以哈戰爭出現失控的狀況。

以色列官員週日持續要求居住在加薩北半部的民眾沿著地中海沿岸的一條狹窄馬路撤向加薩南部。這條路上出現了雜亂無章的車隊以及手拉孩子、身背一生家當的父母,徒步走向一個難以預料的未來。

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喬納森·康里庫斯(Jonathan Conricus)中校表示,「我們希望民眾前往南部。」即使在

以色列陳兵邊界,很可能發動地面入侵而且切斷了對加沙的食物、飲水、電力以及醫療供應後,哈馬斯仍呼籲民眾留在家中不要外出。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國情”節目中表示,以色列已向他保證,已經恢復對加沙南半部的供水。

這場衝突已經導致29名美國人喪生,另有15人失聯。

沙利文表示,尋找並救助美國相信是哈馬斯挾持的美國人質,是拜登總統「最高的優先要務」。

不過沙利文承認,美國也不知道「這些人在哪裡或到底是誰」。他在美國廣播公司(ABC)「本週」談話節目中表示,部分失蹤的美國人有可能已經被殺害。

沙利文指出,美國正在努力「通過第三國」試圖使美國人質獲釋,但他並沒有透露進一步的細節。

沙利文表示,美國已要求埃及允許美國人從加薩逃入埃及,但是哈馬斯已經在拉法過境點阻止了美方為此所做的努力。

兩位埃及官員透露,埃及告訴美國,它接獲了太多有關撤僑的要求,因此很難滿足美國公民撤離的要求。埃及也不能讓一國公民優先於其他國家公民提前離開。這些官員也談到無法對每個人進行背景調查而產生的安全關切。

同時,隨著巴勒斯坦人趕在以色列即將展開的地面攻擊之前匆忙從加薩北部地區撤往南部,加薩的人道主義危機也在加劇。

白宮發表的一份聲明說,美國總統喬·拜登與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通了電話,重申美國對以色列“堅定”的支持,並向任何“尋求擴大衝突”的人發出警告。拜登也就美國對以色列軍事支持向內塔尼亞胡作了介紹。

週六稍晚,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聲明中指出,美國正向東地中海地區派遣第二個由美國海軍艾森豪威爾號航母率領的打擊群,讓其加入已於數天前抵達該地的美國海軍傑拉德·R·福特號航空母艦打擊群。

「增加美軍部署表明美國對以色列安全鋼鐵一般的承諾,以及我們嚇阻任何國家或非國家團體尋求將這場戰爭升級企圖的決心,」奧斯汀在聲明中說。

同樣在星期六,俄羅斯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在星期一就一項以哈衝突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該決議草案呼籲人道停火,並譴責針對平民的暴力以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美國之音駐聯合國記者瑪格麗特·貝希爾對本文作出了貢獻。本文部分資訊來自美聯社、法新社和路透社。)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