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表示,緬甸反華情緒的高漲反映出人們對北京支持這個飽受衝突蹂躪的東南亞國家軍政府的普遍不滿。
自2021年2月緬甸軍方奪取政權以來,批評人士指責北京支持軍政府以保護其一帶一路項目並維持地區穩定。
分析人士和活動人士還指出,公眾對中國的不信任還源於北京與緬甸軍政府的長期聯繫。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正在阻礙反政變的革命,” 緬甸活動人士林泰特 (Lin Htet) 說,他在政變後因直言不諱地反對軍政府而逃離該國。
根據緬甸戰略與政策研究所 (ISP Myanmar) 於2024年中期發布的一項調查,54%的緬甸主要利益相關者對作為鄰國的中國持負面看法。在民間社會組織中,這一數字上升到72%,受訪者將中國描述為 “一點都不好” 或 “不是一個好鄰國”。同樣,60%的民族武裝組織和54%的人民國防軍 (民族團結政府的武裝派別) 或地方國防軍--在2021年政變後成立以反對軍政權--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當時許多人認為中國支持軍事接管,” 獨立智庫緬甸戰略與政策研究所的緬甸中國研究項目負責人南倫(Nan Lwin)表示。
“雖然這些情緒最初在2021年中期有所平息,但隨著北京開始與該政權進行高層接觸,這些情緒又捲土重來。”
加拿大約克大學緬甸問題專家特敏倫 (Htet Min Lwin) 強調,自中國外交部長王毅8月訪問內比都並會見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 以來,緬甸的反華情緒日益高漲。
“從歷史上看,緬甸的政治利益相關者很少團結一致,” 特敏倫說。“然而,在王毅訪問期間,所有反對軍政權的革命力量都表達了一致的反華情緒。從政治領導人到分析人士,許多人都認為中國的行動是干涉,” 他說。
抗議和公眾情緒
近幾個月來,反軍方活動人士舉行了抗議和抵制產品活動,以引起人們對北京干涉緬甸事務的關注。
11月,有人呼籲抵制 “中國製造” 的產品。
林泰特最近在華盛頓的中國大使館外組織了一場示威活動。他說,抗議活動是為了呼籲中國停止干涉緬甸事務並改變其政策,同時強調保持睦鄰關系的願望。
“這不是種族仇恨,” 林泰特告訴美國之音(VOA)。
抗議期間,他回憶起2021年反政變示威初期遇害的兩名緬甸籍華裔人士凱辛(Kyal Sin)和哈特·尼亞海恩(Kyal Sin)。
“我們的華裔兄弟姐妹在街頭為民主獻出了生命。我們至今沒有忘記他們,” 他說,並提到凱辛被埋葬在華人公墓,並引用哈特·尼亞海恩母親的懇求:“請不要仇視緬甸華人。”
中國大使館回應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在給美國之音的書面答覆中說:“緬甸當前局勢令人十分擔憂” ,並敦促有關各方 “堅持對話協商,盡快停火”。
大使館說:“中國是緬甸最大的鄰國,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希望緬甸恢復穩定、實現發展。在緬甸問題上,中方堅持尊重緬甸的主權、獨立、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堅持不干涉內政,堅持緬人所有、緬人主導的和平進程。”
聲明稱:“希望緬甸有關各方切實保障中國在緬企業、項目和人員安全,為兩國互利合作營造安全環境,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
專家呼籲務實外交
根據專門從事衝突分析的ACLED數據研究,隨著中國對緬甸軍方的公開支持不斷增加,預計2025年緬甸當地民眾的不滿情緒將加劇。然而,專家警告稱,完全疏遠中國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們不能製造反華情緒。我們不能妖魔化中國。現在已經不是15世紀了,” 緬甸分析師賽基辛索(Sai Kyi Zin Soe)說。“我們是鄰居,所以我們必須保持某種外交。我們必須了解中國的關切和政治立場。”
特敏倫還強調需要與北京進行建設性接觸。
“中國的影響力可以減緩緬甸抵抗力量 (反對軍政府) 的革命戰爭,” 他說。“反對派不應該只是批評中國,而應該與政策制定者接觸,澄清緬甸的局勢。遊說至關重要。如果宣傳的方式有效,革命力量就能保持勢頭。”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高級顧問邁克爾·馬丁(Michael Martin) 表示,緬甸反對派民族團結政府 (NUG) 缺乏與中國接觸的連貫戰略。
“ 他們不知道如何與中國合作,” 馬丁說。“他們談論的是,‘你們為什麼不承認我們是國家行為體?’ 這對中國來說不會有太大作用。中國承認軍方的國家行政委員會是國家行為體。它不能有兩個。”
前進的道路
隨著緬甸衝突的持續,分析人士強調平衡公眾不滿與務實接觸的重要性。
“中國的策略是規避與緬甸多個利益相關方的關係,無論是國家行政委員會還是民族團結政府,” 香港大學副教授韓恩澤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說。
對於那些尋求民主的人來說,挑戰在於找到一種戰略方針,既承認中國的地區利益,又推進緬甸對民主和平等的渴望。
“我們絕對沒有必要憎恨中國或中國人民,” 林泰特說。“但如果中國政府繼續像現在這樣干涉緬甸事務,它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阻力,進一步與緬甸人民疏遠。”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