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總理李強首訪德法拼經濟 歐洲反對“脫鉤”強調“去風險”保經濟安全


2023年6月20日,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右)和中國總理李強在德國柏林總理府向媒體介紹兩國政府磋商後的情況。(美聯社照片)
2023年6月20日,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右)和中國總理李強在德國柏林總理府向媒體介紹兩國政府磋商後的情況。(美聯社照片)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本週展開了對德法兩國為期數天的訪問,這是李強自今年三月出任總理以來的首次對外訪問。李強此次出訪過程中多次表態反對“脫鉤斷鍊”並承諾中國將繼續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顯示出中國重視歐洲市場,意圖加強與歐洲這兩個大國的經貿聯繫。

中國總理李強首訪德法拼經濟 歐洲反對“脫鉤”強調“去風險”保經濟安全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1:39 0:00

除了與兩國政界高層會談外,經濟議題貫穿整個行程中的大部分時間。李強在德國柏林與工商界人士座談,赴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參觀企業,在法國巴黎同樣出席了工商界晚會並參加了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就在李強出訪一周前,德國發布了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歐盟也於本周公布了經濟安全戰略,“去風險化”已成歐洲主要國家的共識。

德國總理朔爾茨與中國總理李強在會談中均表示希望擴大雙邊關係,雙方同意今後就氣候議題定期開展對話。朔爾茨呼籲中國領導人利用對俄羅斯的影響力讓俄羅斯結束烏克蘭戰爭,不要向俄羅斯提供武器。李強表示,中國會繼續努力恢復世界和平,願將中德關係提升到新的水平。德國外交部和國防部沒有派代表出席這場領導人對話。朔爾茨與李強會談結束後的新聞發布會沒有設記者提問環節。

德國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這與歐盟的表述相一致,德國安全政策仍然立足於歐盟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德國現政府認為,“去風險化”不意味著與中國脫鉤,儘管在價值觀方面德國與中國存在分歧,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需要繼續同中國合作。歐盟本周公布的經濟安全戰略則強調出口管制,防止歐洲的技術和產品被濫用於軍事目的,此外還將製定政策加強歐盟對外投資以及外國在歐盟投資的監管。歐盟的經濟安全戰略沒有指出具體國家,分析認為該文件旨在應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風險。

歐洲的“去風險化”

就在中國總理李強訪德前夕,德國總理朔爾茨指去風險而不脫鉤的模式適用於中國,七國集團無意阻礙中國的經濟崛起,同時也在努力尋求降低對中國過度的經濟依賴,例如原材料供應自給自足要加強。朔爾茨在與李強會談中表示,德方支持雙向投資,將為中企赴德投資提供良好營商環境,德方反對任何形式的“脫鉤”,“去風險”不等於“去中國化”。

李強此次在德國與工商界人士座談就“去風險”“降依賴”表示:“應該把防風險的主導權還給企業。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李強還表示希望中德企業家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路透社的報導指,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在大使館內部的一封通訊中表示,“去風險的說法具有破壞性。我們非常希望德國對中國採取合理的立場,反對任何的分離或疏遠。”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多國將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提上議事日程,在能源、原材料供應等方面建立備選方案。五月,七國集團廣島峰會上,成員國一致同意“去風險化”,但不與中國脫鉤,採取措施抵禦中國的經濟脅迫。“去風險化”的表述引發了中國的不滿,中國官媒報導中也多次抨擊了“去風險”的說法,稱“去風險化”的實質是“去中國化”。

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凱倫·皮特爾(Karen Pittel)表示,歐洲在經歷新冠大流行危機造成的供應鏈問題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能源危機後,開始審視外交關係、經濟和安全。

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凱倫·皮特爾(Karen Pittel)
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凱倫·皮特爾(Karen Pittel)

凱倫·皮特爾說:“我不認為(去風險)只針對中國,但這是一種努力,從根本上更好了解我們是否有戰略性的依賴,在戰略性依賴中風險從何處產生。中國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當然需要審視哪些領域我們非常依賴中國,如果供應鏈中斷,如何降低風險。”

美國商業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分析師索尼特·弗里斯比(Sonnet Frisbie)介紹說,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使德國對歐洲自身經濟安全的理解有所變化,特別是自然資源來源單一,潛在給競爭對手相當的影響力。索尼特·弗里斯比表示,儘管美國可能繼續使用“脫鉤”這個詞,但美中之間貿易額創下新高,實際上不可能徹底切斷經濟聯繫。區分“脫鉤”與“去風險”這兩個概念並不重要,在歐洲提出“去風險化”以後,美國的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也樂意使用這個詞。

就在歐盟公佈旨在防止關鍵技術洩漏的經濟安全戰略之時,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反對實施全面的出口管制。索尼特·弗里斯比在一份關於歐洲對中國去風險化的研究報告中對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歐盟內部對去風險化的支持程度不一,法德兩國民眾認為應該減少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即使會造成經濟損失;南歐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兩國民眾則認為不應減少與中國的經濟聯繫。此外,由於法國和德國對中國有大量出口,民眾對實施出口管制的支持率比意大利和西班牙兩國低。

美國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分析師索尼特·弗里斯比(Sonnet Frisbie)
美國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分析師索尼特·弗里斯比(Sonnet Frisbie)

索尼特·弗里斯比表示,去風險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供應鏈的風險:“第一步是供應鏈審計、壓力測試,了解哪些環節暴露在外國單一供應商之下。我認為媒體很少在報導中提及政府對企業傳遞信息的話語轉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對於俄羅斯的能源,德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沒有準備替代方案,一些空洞的詞彙或者強有力的協議確實向企業傳遞了一種信息,政府認為為降低風險而投資不值得。”

產業鏈轉移

歐洲國家正在討論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並考慮將產業鏈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實現原材料和礦產資源的多樣化。一些企業也被東南亞國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所吸引,主動將工廠搬遷至該地區。

中國歐盟商會本週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經濟復甦乏力、政策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歐洲企業在華的商業信心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有41%的受訪企業去年仍實現營收增長,但較2021年下降了25%。高達37%的受訪歐洲企業已經或計劃將其亞洲總部移出中國。

目前,歐洲在稀土元素、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方面高度依賴中國進口,轉移供應鏈並非易事。多個國家正在尋找替代供應商,以實現來源地的多樣化,並促進產業回流到歐洲本土製造,以降低風險。凱倫·皮特爾指出:“另一種方式是實現生產多樣化,試圖鼓勵其他國家與歐洲簽訂雙邊貿易協議,我認為這是中期戰略的基礎。”

本週,英特爾與德國政府達成了一項協議,德國政府向英特爾芯片製造工廠提供100億歐元的補貼。德國正大力支持半導體製造這一戰略性產業,並密切關注醫藥、電信、能源、物流和安全等重要產業。

索尼特·弗里斯比表示,對於政府採取的措施,如果效率不高,也存在一定風險。關於英特爾的補貼和預期回報,存在多種討論。索尼特·弗里斯比說:“顯然,半導體行業的市場份額是所有人都關心的,並且確保它們繼續在本土生產或轉移到本土生產。如果缺乏明確的措施,可能會浪費大量資金,這確實存在一定風險。”

未來合作的空間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不久前結束了中國的訪問行程。布林肯先後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中共中央外事委員會主任王毅及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會談,其中布林肯與秦剛的會談持續長達七個半小時。布林肯此次訪問,是五年來美國最高層級的領導人訪華。布林肯與中國高層的溝通中存在很多分歧,不過雙方一直認為必須穩定關係,布林肯此行被認為是一次管控危機的努力。

布林肯訪華行程並未改變美中之間的緊張態勢,一些商界領袖最近接連訪問中國並受到中國的高規格接待。馬斯克訪問中國期間,會見了中共政治局常委、排行第六的丁薛祥。比爾·蓋茨則趕在布林肯訪華前見到了習近平。分析認為,中國希望藉此機會塑造開放形象。

索尼特·弗里斯比認為,未來西方與中國在激烈的競爭中也能保持合作,中國是減緩氣候變化和削減碳排放的重要夥伴,也是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板、稀土元素的來源國。

索尼特·弗里斯比指出,中國和西方未來合作中,相互理解的成分大於互信。“中國理解去風險化,因為中國某種程度上也在尋求去風險,但他們在與西方的關係中不用這個詞,他們希望尋求先進的半導體、人工智能,減少對西方技術和公司的依賴。他們在本質上也理解這個觀念,對依賴單一夥伴十分謹慎,特別是關係到經濟獨立性的核心。我認為未來關係將會是低互信,但可能是高度的合作,特別是很多利益重疊的領域。”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