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力量轉向歐洲之際,台灣也於六月接連派出四位部長級官員訪歐,包括正在波蘭、捷克共和國和歐盟訪問的台灣外長吳釗燮,傾力與歐洲拉近距離。分析人士說,台灣在多點分進合擊的策略下,台歐關係持續升溫。在歐洲重新檢視對華政策之際,他們呼籲,台灣積極協助歐洲“知中”,讓歐洲認清,一旦台海爆發衝突,歐洲不可能置身事外。
台灣外長吳釗燮本週訪問波蘭、捷克和歐盟總部布魯塞爾。他在波蘭的唯一公開活動是出席華沙經濟大學主辨、多國智庫專家與會的台海情勢會議。他6月13日訪問捷克時分別會晤了捷克參議院議長米洛什·維斯特奇爾(Milos Vystrcil)和眾議院議長馬克塔·佩卡洛娃·阿達莫娃(Marketa Pekarova Adamova),且隨後於6月14日出席捷克智庫主辦的“2023歐洲價值高峰會”發表演講。
捷克總統挺民主 首度與吳釗燮同台
此場高峰會上,今年1月份當選的捷克總統彼得·帕維爾(Petr Pavel)與吳釗燮相繼登台,發表演說。帕維爾致詞時表示,若不想看到國際秩序受到中國力量影響,共享價值國家有必要攜手反制。他還呼籲各國團結支持民主台灣。
對此安排,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主任揚達(Jakub Janda)在推特發文說,這是外交史上第一次,捷克國家元首和台灣外長同場與會。台灣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也證實,這確是台灣官員首次與歐洲非邦交國的國家元首同台。
除吳釗燮外,台灣另有其他3位部長出訪歐洲。台灣數位部部長唐鳳本週亦訪問英國,推動數位簽章互惠和衛星計劃合作;而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則於6月9日赴布魯塞爾主持台歐人權諮商,並造訪意大利出席反制假訊息的研討會;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則於6月12-19日率團訪問法國,深化台法科技與綠能交流。
與此同時,中國也強化對歐外交關係,包括中國總理李強下週將到訪歐洲。而中國其他外交高層早自五月以來即頻繁訪歐,包括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及外長秦剛,已分別走訪英國、荷蘭、葡萄牙、奧地利、德國、法國與挪威等國家,力求穩住中歐關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派遣特使李輝穿梭歐洲,意圖扮演俄烏戰爭的“調停”角色。
中國總理李強將訪歐 台灣4部長輪訪較勁
對於兩岸競逐與歐洲建立友好關係,捷克智庫“國際事務協會(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中國問題專家傅賢毅
(Filip Šebok)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分析,中國人權記錄惡化、系統性迫害維吾爾人、鎮壓香港自治、脅迫台灣、以及對烏克蘭戰爭的立場,都不利於中國的形象。對比之下,台灣在歐洲的形象和地位日益提升。雖然缺乏正式邦交關係,但歐盟和歐洲各國的對中政策各異,也保留空間與台灣發展關係。
目前人在印度旅行的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同時也是台灣東華大學客座講師的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以電郵回覆美國之音採訪,也表達類似看法。她指出,在中國咄咄逼人的對比下,歐盟成員國反而視台灣為可靠的夥伴,提高了台灣在歐洲的話語權。吳釗燮6月14日訪問布魯塞爾也說,歐盟雖維持一中政策框架,但對台灣持開放態度。因此,馮儒莎呼籲,歐盟外交高層應和台灣定期交流,有助歐盟了解北京對台海和平的威脅,及如何維護歐洲的自身利益。
位於台灣台中的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有忠則向美國之音表示,中國近期的外交重點工作是重建與歐洲國家的互信。他說,中國拉攏歐洲“與其說是進行分化,不如說是修補(關係)和說明”。中歐關係後續是否出現實質進展,還有待觀察。若雙方關係只停留在外交辭令的口惠,顯然對重建互信的效果有限。
台歐關係升溫 多點分進合擊
相較之下,台灣與歐盟、歐洲各國和英國關係近年均有進展。分析人士說,除了國會外交頻繁,歐盟長期是台灣最大的外國投資來源,去年歐商對台投資金額累計550億美元。另外,“歐盟印太合作戰略”除強調印太地區穩定的重要性,也鼓勵與台灣開展合作。英國政府今年3月公佈最新政策報告,內容亦首次提及台灣,並明言“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
此外,台灣近年與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關係更是快速升溫。台灣去年設立規模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及10億美元的中東歐融資基金,用來促進雙邊在雷射、醫療生物科技、電動車、金融科技、智慧城市、智慧製造及軟體開發等方面的科技合作。
中東歐國家中,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在疫情期間不顧北京反對,於2020年9月訪台,是歐洲友台聲浪的首波高峰。
捷克籍中國專家傅賢毅表示,維斯特奇爾2020年訪台時未獲行政部門支持;捷克眾議院議長阿達莫娃今年訪台時,則已獲捷克跨黨派廣泛支持,還有總統府成員隨行背書。捷克總統帕維爾今年1月當選後還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話,都彰顯出捷克作為最挺台歐洲國家的領導地位。
傅賢毅表示,捷克現任政府的外交政策推崇人權和民主,因此支持台灣對捷克國內的政治發展也頗具意義,因為這反映捷克前總統哈維爾的遺願。捷克雖試著尊重一中政策,但仍保有一定底線,保有發展的獨立性,例如,此次捷克總統與台灣外長出席同一場高峰會就是一例。
至於吳釗燮造訪布魯塞爾的行程,雖然歐盟和台灣外交部三緘其口、低調以對,但台灣東海大學的沈有忠分析,吳釗燮已兩度造訪過歐盟總部,這樣刻意的低調實或反映了吳釗燮打算會晤的官員和討論議題可能攸關雙邊關係的實質進展,時機未臻成熟時,若大張旗鼓宣傳恐反而見光死,因此謹慎操作,可保成效。
歐洲對華立場分歧?中國挑戰很明顯
而且近兩週來,台灣共有4位部長級官員出訪歐洲。因此,沈有忠教授認為這代表台歐關係正在全面升級。他告訴美國之音:“(台歐關係)很多點都有突破,那個點就是不同的議題面。以前大概就是說芯片、或者自由人權和價值,現在可以看到像共同防止假訊息、資訊安全的一些合作,甚至未來也不排除台歐之間經貿議題的提升。像拼圖也好、像堆積木也好,它(台歐關係)一定是一塊一塊放上去。歐盟的這些國家注意到台灣的利益,或者說也把台灣視為是自己國家利益的一部分,在這樣前提底下的話,雙邊貿易的推進是可以預期的。”
不過,歐洲各國與台灣的關係應進展到什麼地步?他們在美中衝突間又應扮演什麼角色?歐洲各國若未達成共識,中國是否會趁機見縫插針、分化歐洲?
對此,馮儒莎認為,歐洲在這些議題並不一定存有歧見,相反地,歐盟成員國已一致認為,有必要重新平衡與中國的貿易,且著手建立投資篩選機制、外國補貼規則、反脅迫機制等必要工具來降低對中貿易的風險。她說,俄烏戰爭中,北京選擇支持俄羅斯,反而站在歐盟成員國的對立面,在此氣氛下,“北京將更難分化歐盟”。
傅賢毅也說,歐洲針對兩岸的辯論已翻篇,對華政策的基本輪廓也已成形。傅賢毅告訴美國之音:“歐盟和歐洲國家在外交政策方面以行動緩慢著稱,但過去幾年(政策走向)的轉變其實是相當驚人的。儘管仍存有分歧,但我們正在一種新的典範內進行討論。除了法國之外,幾乎所有人現在都承認中國是個挑戰,且與中國的合作,需緩解風險。”
傅賢毅:歐洲不能袖手旁觀 台須助歐“知中”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6月7日民調顯示,如果美中因台海發生衝突,62%的歐洲受訪者希望保持中立,頗有置身事外的意味。對此,傅賢毅分析,台灣持續遊說西方和歐洲民眾,並對俄烏戰爭和台海衝突的關聯提出警示,某種程度已博得歐洲人的同情。但對歐洲來說,台灣遠在天邊,台灣須讓歐洲人認清,不能袖手旁觀,如果中美間因台灣開戰,任何保持中立的努力都將徒勞無功。
傅賢毅說:“我們在與中國討論時,須明確表態,我們不樂見任何對現狀的破壞,我們不樂見中國威脅台灣。即便是最壞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樂見中國攻打台灣,因為這代表中歐關係也將徹底決裂。”
東華大學的馮儒莎也說,台灣須持續接觸歐洲國家,並有效溝通,以增加歐洲人對兩岸關係複雜度的了解。她說,全歐盟對此議題知之甚少。隨著歐盟重新評估對華關係,她建議台灣積極幫助歐盟成員國提升“知中能力”,包括中文教學和人員交流,以擺脫台灣的孤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