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在本週“兩會”期間舉行的中外記者會上,對美國和日本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表態,在烏克蘭問題上,秦剛重複了中國外交部的“12點”表態,但是對歐洲卻沒有發表強硬的言論。
秦剛表示,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任何第三方。不管形勢如何發展,中方始終視歐盟為全面戰略夥伴,支持歐洲一體化,我們希望歐洲經歷了烏克蘭戰火的磨難,痛定思痛,真正實現戰略自主,長治久安。
自從上個月中歐舉行人權對話後,儘管歐盟一直嚴厲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禁止工作人員在官方設備上使用抖音,警告中國不要向俄羅斯提供武器,然而中國官方及官媒卻對近期歐洲的一系列事件反應較為溫和。
中國主管外交事務的最高官員,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在2月接連訪問了歐洲多國並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本年內預計歐盟與中國間將會有頻繁的高層訪問,法國總統馬克龍將於4月初訪問中國,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在去年與習近平會晤時接受了訪問邀請。此外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表示,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上半年訪華的行程正在準備之中。觀察人士指出,在這一系列密集的高層訪問之前,中國正試圖推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並避免烏克蘭戰爭給中國帶來的負面輿論,因此“戰狼外交”的調門似有所降低。
長期以來,經貿關係是歐盟與中國關係的核心,推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進程是中國對歐盟外交事務的優先處理事項,由於雙方在新疆人權問題上的分歧,歐洲議會至今未能通過這項協議。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洲對華政策開始有所轉變,政治上歐盟越來越將中國視為歐洲的系統性對手,經濟上提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並開始嘗試建立在中國之外的供應鏈作為備選方案。
《經濟學人》報導說,亞洲臨近中國的14個國家,從日本到韓國、台灣、東盟國家,一直到印度形成Altasia,也就是替代中國的供應鏈,上述國家出口規模與中國相當,且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儘管中國目前的產能難以替代,不過這些國家將是未來探索建立替代方案的方向。
烏克蘭局勢成焦點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盟加大了對俄羅斯的製裁力度,歐洲企業大規模撤離俄羅斯。俄羅斯與中國加強了經濟聯繫,中國官方表態指,中俄合作沒有止境、沒有禁區、沒有上限。俄羅斯對外貿易開始更多采用人民幣結算。更有報導指中國有可能秘密向俄羅斯提供武器裝備。中國在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歐洲關注的重點,烏克蘭戰爭是一年以來中歐雙方高層互動必談的議題。
中國外交最高主管王毅2月訪問了歐盟主要國家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同時訪問了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匈牙利和俄羅斯,這位中國外交主管的行程受到關注。一直以來,中國在外交公開場合聲稱將發揮“勸和促談”作用,同時又謹慎避免對俄羅斯不利的表態。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一周年之際,中國外交部發布了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十二點聲明,聲明中沒有對任何一方作出譴責,但提出了“尊重各國主權”、“反對核擴散”的觀點。歐洲國家對此聲明反應謹慎。
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分析師吉芙蘭(Francesca Ghiretti)關注歐洲經濟安全、歐中關係及一帶一路,她表示中國提出的烏克蘭和平方案用詞泛泛而談,儘管很難讓人完全不同意其中的觀點,但是也很難達成共識。
“這只是一個籠統的聲明,中國不同意使用核武器,這是非常寬泛的。所以我認為這樣的聲明很難讓人不同意,但是最終也不是站在歐洲的立場上。它沒有承諾任何事項,也沒有與莫斯科保持距離。所以我不認為通過這些訪問我們能看到任何實質上的結果,至少在烏克蘭戰爭方面。”
美
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兼意大利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尼古拉·卡薩里尼(Nicola Casarini)指出,歐洲與中國都堅持己見,雙方交換意見很重要,但是短期內不太可能有重大突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也有可能產生一些交集。
“在某個時候,歐洲輿論對這場戰爭也會感到有些厭倦。 中國也可能意識到,結束戰爭確實符合其利益,而唯一的方法是不僅與俄羅斯合作,而且也與西方合作。 所以我認為雙方立場可能會逐漸趨同。 不是馬上,這需要花時間。”
經貿關係的發展
美國擊落來自中國的間諜氣球引發中國的強烈反應,美中雙邊關係呈螺旋式下降態勢。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取消了預定的中國之行,並警告中國如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將引發嚴重後果,中國做出了強硬的回應稱美國對中俄關係指手畫腳。與此同時,歐洲與中國的各項互訪行程安排仍在推進。
中國官方一直認為經貿合作是中歐關係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有中國學者認為歐洲可在中美之間發揮協調中立作用。瑞典中國問題研究中心分析師比約恩·卡佩林(Björn Cappelin)表示,中國學者對於歐洲核心利益的認識存在誤區。
“我認為中國的長期外交政策目標是試圖將歐洲和美國分開,並試圖讓歐洲選擇自己的道路,中國相信這將使它更容易與歐洲打交道,而且還可能會削弱美國。 我不認為,我真的不知道,讓歐洲充當中間人的想法有多現實。 我認為這可能源於中方對什麼是歐洲的核心利益存在某種誤解或缺乏了解,比如在貿易關係上和整體的地緣政治發展上,尤其是在跟俄羅斯的關係上。”
尼古拉·卡薩里尼認為,中國主張多邊主義和世界多極化,中國重視歐洲作為其中一極,中國正努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去美元化,使中國經濟更少受到美國經濟和貨幣週期的影響。
吉芙蘭表示,中國和俄羅斯等少數獨裁國家保持著強勁的關係,但是在發達經濟體中受到孤立,中國重啟經濟,出口產品,都需要歐洲市場。目前歐洲也有聲音認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一個好的協議,自協議談判完成以來,歐洲與中國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不能說協議完全沒有希望。吉芙蘭也指出,加強互惠會促使歐洲企業融合進中國市場,這會使歐洲更容易受到中國的影響。
“中國認為說服歐洲人建立更好的經濟關係或重啟更好的經濟關係可能比說服美國更容易。 現在,即使在那個框架下,歐洲人自2020 年以來已經發生轉變,儘管經濟關係仍然是歐洲與中國關係中最重要的方面。 但是,人們對這種關係的未來不再抱有希望,而對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這種關係的局限性則更加謹慎。 因此,我認為中國需要與歐洲人和歐洲領導人重新接觸的第一個因素肯定是為了自身經濟,讓經濟關係重回正軌。”
“一帶一路”新趨勢
意大利是七國集團中唯一與中國簽訂“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國家,意大利新總理梅洛尼上台前表示反對“一帶一路”,這給“一帶一路”項目帶來了一定變數。在協議簽訂之初,中國認為意大利老舊的基礎設施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了發展機遇,意大利北部的里雅斯特及熱那亞港口有望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吉芙蘭表示,中國與意大利簽訂的“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只是政治框架,一些項目僅停留在紙面上而沒有真正落實。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中國關鍵的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是近年來中國與其他國家高層互訪必談的話題。中國在海外大規模鋪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債務違約的狀況隨之而來,分析指出,未來中國在海外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更加謹慎,“一帶一路”將更加註重金融、科技等新方向,推進這些項目阻力較小。
尼古拉·卡薩里尼介紹說,中國會繼續推進“一帶一路”:“第一階段的'一帶一路'倡議集中在基礎設施、港口、鐵路,這些項目中包含戰略因素,現在很多部分的'一帶一路'倡議更偏向軟性而非硬性,偏向金融、數字方向而不是實體基礎設施,我想這樣會簡單一些。”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