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多家鄉鎮銀行涉嫌騙取民眾存款使這類金融機構備受外界關注。一項統計顯示,中國有超過120家村鎮銀行被列為高風險機構,佔整體名單近三成。有分析認為,目前中國當局對村鎮銀行監管不足, 因此為保障存戶利益有必要對這類銀行進行併購和重組,但是從長遠而言,國有銀行對於鞏固中國金融體系責無旁貸。
河南省多間村鎮銀行最近數月出現提款問題,引發民眾示威維權,也使村鎮銀行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中國“第一財經網站”6月21日報導,截至2021年底,中國全國村鎮銀行有1651家,分佈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總數約36%。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1年第2季為止,有122家村鎮銀行被列為高風險機構,佔整體名單29%。
河南許昌市公安局6月18日發通報表示,公安機關初步查明,過去超過十年,有犯罪團伙涉嫌利用村鎮銀行實施系列嚴重犯罪。公安機關已抓獲一批疑犯,依法查封、扣押、凍結一批涉案資金及資產。
中國經濟評論員“金山” (化名)對美國之音表示,發生在河南的有組織犯罪是中國不少村鎮銀行的縮影。
金山說:“一般的村鎮銀行都是在地方上能手眼通天的人物才能辦的金融機構,因為金融行業不是普通企業家能辦得了的,說到底,它是一種權貴結合的金融機構,權力主導了這些金融機構的誕生。權力最終也打亂了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而前面運作的人只是它的白手套。”
村鎮銀行以高息吸引存戶
與中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相比,村鎮銀行受到營銷管道和品牌聲譽等因素所限制,為了吸引中小企業和低收入存戶,部分村鎮銀行往往會從利息率或收益率入手。
金山說:“很多民眾對於存款利息這一塊還是比較情有獨鍾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投資的機會、渠道、選擇比較少,加上自己的投資手段又不是很專業,所以如果有人答應給高利率,那麼是最放心、安全、省事的一種投資方式。”
上海律師餘能軍6月1日在接受中國“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從2007年起步的村鎮銀行是根據中國銀監會發展農村地區金融事業精神發展而來,作為商業銀行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的補充存在,並非主流商業銀行,在立法上也一直沒有專門的村鎮銀行立法。在業務和資產規模上,全國1600多家村鎮銀行資產規模僅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不及一家大行資產規模。所有這些都導致風險難以避免。
據華安證券近日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村鎮銀行2020年不良貸款率高達4%,遠高於其他金融機構。有經濟分析甚至把中國村鎮銀行與股權分散和治理混亂掛鉤。事實上,村鎮銀行違規洗錢、披露虛假信息和違規銷售代理保險產品等現象並非罕見。
學者:村鎮銀行因監管不足易生弊端
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台灣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認為,中國村鎮銀行的各種弊端與當局的監管方針有關。
黃智聰說:“中國大陸在監管的過程中,‘抓大放小’會是它們一個重要的原則。對於像村鎮銀行這種微小的銀行,當局也未必會花心思在它們身上。當局比較重視大型的國有企業、大型的銀行。在沒有那麼注意的情況下,當然就會產生貪腐和弊病。”
有評論認為,村鎮銀行是中國金融機構中最脆弱一環。尤其是銀行管理層往往把資金重點投放在當地的房地產。一旦房地產不景氣,銀行就會陷入危機,累及存戶。
黃智聰說:“它(村鎮銀行)可能會提高它的利率或報酬率,以吸引一些農村民眾去存錢,甚至它還會透過第三方平台,叫他們把錢存進去,而事實上,這第三方平台並沒有把錢存在銀行,而是被第三方平台和銀行把錢投資另外一些東西。最後整家銀行就會被掏空掉。它的所有人或創辦人或老闆出發點也未必是那麼好。它也不見得很重視它的名聲。”
當局鼓勵中小銀行重組合併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今年5月提及中小銀行風險處置情況,表示會深入推進農村中小銀行改革,鼓勵優質銀行、保險、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機構參與併購重組農村中小銀行。
台灣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卻認為,此舉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黃智聰說:“會願意跟人家併購重組的一定是一些體制好的(銀行)。因為體制不好的話,根本沒辦法被人家重組,也無法被人併購。基本上,我們會覺得銀行越大越好,這樣才有所謂的‘規模經濟’。只不過即使合併了,還是會有其他微小銀行存在。如果你整併(整理合併)了,你必定會思考所謂的報酬率。我在農村這麼大的一個地方,存戶也沒有多少。整體收益比不過在城鎮。銀行變大之後,目標可能會放在大的城鎮,而對於農村的部分自然就會忽略掉,這樣自然就會產生另一些村鎮銀行。‘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
黃智聰認為,若未來能有更多中國國有銀行願意投放資源,不計成本到農村開設一人支行(只有一名職員營運的支行),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村鎮銀行現存的問題,只不過中國的國有銀行部分已經上市,在追求利潤的前提下,它們未必願意兼顧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