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博雷利稱歐盟將以“建設性”的方式管理與中國的關係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北京大學發表講話。(2023年10月13日)
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北京大學發表講話。(2023年10月13日)
博雷利稱歐盟將以“建設性”的方式管理與中國的關係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7:08 0:00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博雷利(Josep Borrell)週五表示,歐盟致力於以「建設性和負責任的方式」管理與中國的雙邊關系,盡管歐盟針對中國的持續的貿易調查威脅引起了北京的憤怒。

博雷利在與中國外長王毅會談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了保持我們目前的開放程度並繼續開放,我們需要公平、平衡和互惠。」

博雷利於今年早些時候兩度推遲訪華後,這個星期終於開始了為期三天的中國行。他的訪問也正值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EV)進口發起反補貼調查的一週後,而據報道,歐盟還計劃調查中國等國鋼鐵制造商生產過剩的問題,這是歐盟與美國達成的一項協議的一部分。

王毅將他跟博雷利的會談描述為「全面、坦率和友好的」,並表示中方重視歐洲對貿易的關切,但敦促歐盟避免采取「保護主義」做法,謹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

博雷利一直對中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問題上的做法持特別批評的態度。今年 4 月,他說 "站在侵略者一邊 "是不可接受的,並評論說中國 "在道義上有責任為公平的和平做出貢獻"。

博雷利週五在北京大學對大學生發表演講時重申了這個看法,他說: 中國 "也許沒有利用其強大的影響力來說服俄羅斯停止侵略行為"。

不過,博雷利此次行程結束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將立即前往中國出席習近平主辦的 "一帶一路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保護主義措施

博雷利還在週五的演講中敦促中國解決對歐貿易順差飆升的問題。

他說:「歐洲輿論認為,與中國的貿易失衡已經嚴重到危及關鍵部門或向氣候中性的過渡。」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週五晚上在與博雷利同時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 "認真對待 "歐盟對貿易形勢的擔憂,中國將 "為歐洲公司提供更有利的商業環境"。

中歐關係在過去幾年急轉直下。上個月,歐盟委員會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發起正式調查,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局勢。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政策研究員阿麗佳·巴舒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指出,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對俄羅斯的態度在加速歐盟對華政策的戰略反思。

她說:「北京日益被視為修正主義行為體,在安全領域也是如此。」

「而歐盟當前的去風險議程是多維度的,不僅包括政治和經濟,還包括安全。這樣一來,歐中之間現在幾乎沒有希望進行富有成果的對話,」 巴舒爾斯卡說。

布魯塞爾和華盛頓本月宣布計劃聯手建立一個聯合關稅區,對從中國等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的鋼鐵和鋁征收關稅。

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在週四的一篇社論中說,博雷利這次訪問提供了一個 "坦誠交流的重要機會",但它敦促歐盟保持戰略自主,不要以美國馬首是瞻。

不過,巴舒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形容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關系目前處於互不信任狀態。

她對美國之音說:「北京方面認為布魯塞爾在對華關系中過度依賴美國,同時,布魯塞爾也對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政府在國內和國際上的轉變感到擔憂。其中原因是中國的經濟干預主義和孤立主義愈演愈烈,安全問題也日益明顯。」

安全方面的擔憂使得歐盟成員國對中國的態度急轉直下。結果,捷克國家銀行清空中國國債,意大利決定退出「一帶一路」。

同時,德國頒布新政要求實行對華出口管制,並對在華德國企業的投資進行審查,以保護敏感和專有技術。

歐洲亞洲研究中心(European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的張俊華教授認為,中國共產黨與歐洲長久以來沒有「國際性「的接觸方式,導致了中歐關系的惡化。

張教授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輕視歐盟,因此繞過歐盟層面而和成員國家直接接觸。」

「而現在歐盟對各個國家協調越來越強,規矩越來越多。中國這種違背歐盟規則的行為當今已經行不通了。「

制度性對手

博雷利此行的另一個目的是為預計在2023年底舉行的中歐峰會奠定基礎,而在此之前,歐盟高級官員近幾個月已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訪問。

一位資深歐盟官員說,博雷利中國行的關鍵目標是說服中國政府,歐盟並不尋求與中國脫鉤,而是希望減少關鍵的依賴關系,實現更加平衡的關系。

今年6月30日,歐洲理事會峰會就對華政策做了一個概括,將中國同時定位為「伙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並坦言需要和中國繼續發展經貿關系和就國際治理問題進行合作。

但同時強調對華「去風險」,以及在東海、南海、台海和涉疆等話題上進行干涉。

前德國駐華大使沃爾克·斯坦澤爾博士(Dr. Volker Stanzel)認為, 「去風險化 描述的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程序。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你和我都會把我們面臨的風險降到最低。」

他對美國之音解釋說:「我們希望把風險降到最低。政府是這樣做的,公司也是這樣做的,各種社會實體都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們所面臨的風險。」

「當我們發現中國更像是一個系統性的競爭對手,而不僅僅是一個合作伙伴時,我們就會把與中國打交道的風險降到最低。」

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波蘭與中東歐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原航對中國政治分析新聞網站澎湃新聞表示,「三分法」的定位很受地緣政治特別是美國的影響。

袁航說:「從定位性質看,對中國的伙伴、競爭者、對手定位似乎是非敵非友、又敵又友,在國際關系中這種定位通常是不穩定的,具有過渡性質。」

「要過渡到哪個方向最終取決於三分法的哪一個定位佔了上風,而這又是由歐盟內部博弈以及國際層面的因素,特別是美國影響,共同決定的。」

中國在新疆、香港以及對其公民社會的侵犯人權行為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歐洲議會曾經因此以壓倒性多數票凍結了 「歐盟-中國投資協議」 的批准。

台灣問題在歐洲各國首都的內部辯論中也變得日益突出,歐盟也反對改變中國與台灣關系的現狀,儘管中國政府繼續威脅要接管這個被其視為分裂省份的自治島嶼。

正如德國外長貝爾博克今年4月訪華之後的說法,歐盟對與中國關係的三方面立場指針無疑正朝著 「制度性對手」的方向移動。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