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這是易富賢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美國之音或VOA。
5月13日我在美國之音發表《中國製造業即將衰落》,引起廣泛熱議,一些網友很不以為然,引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2019年的預測。金燦榮指出,“到了2030年,中國製造業佔全世界的比例一定會超過50%....從製造業角度講,這個世界上只能有兩個國家,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外國。”他當時也預測,到2035年中國的經濟將是美國的2倍。金燦榮等人的這些簡單的線性預測,令一些人陶醉,被官媒反覆宣傳,卻導致中美兩國決策層嚴重的戰略誤判。
英國和美國製造業的興衰
18世紀中葉,以牛頓力學為背景,以蒸汽機發明和應用為標誌,在英國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美國透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逐步趕上並超越英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從1885年到1948年,英國佔世界製造業出口的份額從43%降至23%,美國的份額則從佔6%增加到31%。二戰結束前夕,美國製造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工業產品,持有世界三份之二的黃金儲備,建立了“美元-黃金"本位制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
二戰後,由於其他國家的製造業相繼崛起和英國的去工業化政策,導致英國製造業佔全球比例降至1971年的8.6%、2001年的4.6%、2022年的1.7 %。昔日獨霸全球製造業的“日不落帝國”,現在已經“日暮途窮”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後,美國的製造業快速衰退,製造業出口佔全球比例降至1970年的16%。 1971年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從本位貨幣轉換為了信用貨幣。但由於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這樣就要求增加美元供給,導緻美國從世界第一順差國變成第一逆差國。美國為全球提供流動性、順差和市場。哪個國家佔領了美國的市場,其製造業就會崛起。
製成品可以“自由貿易”,但服務業卻不能,如果過多進口,逆差過大,就會導緻美國的製造業衰落、美元貶值、貧富差別拉大,甚至政治分裂。因此,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揮舞著“貿易戰”大棒力求避免逆差過大,這也有利於世界貿易的可持續性。
中國製造業和就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
1980年代後期,中國青年潮和高失業率,使得一些地區(如湖南省邵陽)社會治安幾乎崩盤。但由於美國市場為中國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許多青年到沿海打工,社會治安好轉。
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商品長驅直入美國市場。中國商品佔美國市佔率從1985年的1%上升到2000年的8%、2017年的22%。美國的市場為中國農民工提高了大量就業,導致中國製造業(製造業從業人員超過80%是農民工)出口佔世界比例從1984年的1%提高到2022年的20%,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比例從1991年的2.7%提高到2022年的31%。可以說,沒有美國市場,就沒有移工的就業,也沒有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但是美中貿易比美日貿易更加不平衡,對美國製造業的衝擊更大。 2002-2018年,美國貨物出口只是進口的63%了(美中貿易戰的本質就是提高這個比例)。 1972-2001年,美國的製造業從業人員穩定在1,770萬左右,製造業增加價值、製造業出口量佔全球比例分別穩定在24%、13%左右。但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美國的製造業人員銳減至2021年的1,240萬,製造業增加價值、製造業出口量佔全球比例下降至15.5%、6.6%。也就是說,日本對美國的製造業“傷筋”,而中國對美國製造業“動骨”。
2009年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二十一世紀》發表《獨生子女政策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困局》,預警將爆發貿易戰,預測美國將復興製造業,建議中國立即停止計劃生育,靠內需驅動經濟,盡量平衡國際貿易。
中國的順差主要來自美國
今年3月,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在一場演說中指出,2006年進出口占中國GDP的64%,但是現在只佔38%了,可以像美國那樣靠內循環驅動經濟。這種論調對決策層誤導很大。但黃奇帆沒有意識到,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中國減少最有消費力的兒童,內需不足導致“過剩”上億勞動力;並且中國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只佔GDP的44%,而美國佔73%,因此中國的居民消費只佔GDP的38%,而美國則佔68%。這決定了內循環不可能解決中國的失業問題,必須靠貿易順差才能消化過剩產能、提供就業,必須改善美中關係。
有些人認為,2023年向美國出口不到中國總出口的15%,中國可以增加向其他國家出口以彌補美國市場。中國的貿易夥伴很多,但順差來源只有一個:美國。 2001-2018年中國的總順差的四份之三來自美國,其他的順差則來自歐盟和英國,後者歸根究底也來自美國,因為歐盟和英國對美國有順差。即便2023年,中國的順差仍有75%來自美國、歐盟和英國(另外的順差也間接來自美國)。自2005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順差(出口-進口)佔GDP的比例穩定在10%左右(總順差佔GDP的4%)。血液只佔體重的8%,但卻維持了人體各器官的正常機能活動;同樣,中國靠製造業順差維持經濟的運轉,成為一百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
中國的製造業即將衰落
第一,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中國商品佔美國進口的比例從2017年的21.6%降至今年前四個月的12.6%,其中4月更是只有11.7%,導致青年失業率攀升。目前中國借道越南、墨西哥等國,間接向美國出口。但從轉口貿易到產業鏈完全轉移,是日本當年製造業衰退的老路。
第二,1962-1990年中國平均每年出生2,340萬人,這些人成為勞動力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1990年後出生不斷減少,現在只是1990年的三分之一,還會繼續下降(降速比1990年代的日本還快)。中國的都市化率已經接近70%,支撐製造業的移工將快速萎縮老化。中國又在普及大學和研究生教育,但就像歐美和日本一樣,高校畢業生很少人願意從事製造業,這意味著中國許多產業將後繼無人。美國即便不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也需要重建供應鏈。有人說,中國可以靠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來彌補勞動力短缺,但是如果製造業真進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時代,那麼市場就成為決定性因素,而中國的短板恰恰是消費不足。
第三,儘管美中貿易戰,但2019-2023年美國貨物出口與進口之比只略微提高到64%,逆差並未縮減,製造業也未復興。美國前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已經提議,要大幅調整現行的自由貿易政策。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預計都將大幅提高貨物出口與進口之比(比如說提高到75%以上),那麼美國給全球提供的順差將縮水,最大的受害者將是最大順差國中國,中國將面臨嚴峻的失業危機、甚至社會動盪。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