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衛健委下屬的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發中心)10月17日稱,中國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人口與家庭發展狀況的抽樣調查,以了解“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
9月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中國政府調整了跨國收養政策,從8月28日開始,除“外國人來華收養三代以內旁系同輩血親的子女和繼子女”外,不再展開任何國際收養工作。這意味著國際收養的大門基本上已經關閉。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60條要點,300多項改革舉措,其中之一,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例,可能是一把鑰匙,將打開中國政治的未知之門。
5月13日我在美國之音發表《中國製造業即將衰落》,引起廣泛熱議,一些網友很不以為然,引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2019年的預測。金燦榮指出,“到了2030年,中國製造業佔全世界的比例一定會超過50%....從製造業角度講,這個世界上只能有兩個國家,一個叫中國,一個叫外國。
最近美國、歐盟都在指責中國的產能過剩,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價值佔全球的31%,製造業出口佔全球的20%。那麼中國的製造業是否能“永保青春”?產能過剩能持續多久?
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源,耶倫認為是中國政府的產業補貼。中國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認為是“低人權優勢”,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姚洋認為是中國“過高的儲蓄率”。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的內需不足。
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3年的人口數據,只出生902萬(生育率只有1.0),遠少於2016年國家衛計委所預測的1550萬(生育率1.75)。 歷史比較,2023年中國的出生數是1762年以來的最少,當時總人口只有2億人。 國際比較,2023年中國的出生數只是印度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