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與新加坡智庫的最新研究報告,中國駐東南亞各國大使館近三年多來,試圖利用當地媒體“說好中國故事”,且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均面臨北京“高”強度的媒體影響力。
觀察人士分析,中國在東南亞擴大外宣,與美中加劇對抗及東南亞新聞自由度低有關,但即便北京努力在中南半島傳播中國正面訊息,但卻在南中國海議題上言行不一,導致東南亞多數人民仍不信任中國,而未來北京政府可能在東南亞加強網媒互動及經濟合作等宣傳,試圖提升當地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
中國國內於週六(10月1日)慶祝73週年國慶,中國各駐外大使館也紛紛在中國這一年一度的重要慶典舉辦活動,對北京表達祝賀。在東南亞,中國駐印尼大使館、駐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大使館分別於9月26日及28日舉辦線上和線下招待會。
據中國駐外使館官方消息,與會嘉賓在會上盛讚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也預祝中共於10月16日舉辦的二十大“取得圓滿成功”,而招待會也吸引了當地多家媒體報導及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同步直播。
然而,在中國駐外使館借中國國慶,透過媒體對外宣傳北京正面形象前沒多久,美國智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才於9月8日發佈研究報告,直指中共近年積極在全球擴大外宣,其中印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均遭受“高度”的北京媒體影響力;無獨有偶,新加坡智庫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也於9月12日發表報告,揭露中國駐東南亞大使館近三年多來,如何利用當地媒體“說好中國故事”。
北京擴張媒體影響力 東南亞備受衝擊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研究員王政(Wang Zheng,音譯)在這份名為《說好中國故事:中國大使館在東南亞媒體的宣傳推廣》("Tell China's Story Well": Chinese Embassies' Media Outreach in Southeast Asian Media)的報告中提到,中國駐東南亞大使館在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間,主要以組織媒體活動、中國外交官和高層級領導人在當地報紙發表署名文章,和中國大使接受當地媒體的訪問和舉行媒體簡報會等三種方式,對當地媒體傳播中國故事。
王政說,“中國故事”的三大核心主題為“譴責西方敘事”、“協調中國-東盟關係”,及“宣傳中國成就”,以正面的論述“努力在東南亞投射其話語權”。
另外,自由之家在題為《北京的全球媒體影響力:威權擴張和民主的韌性》(Beijing's Global Media Influence 2022)的研究報告中也說,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間,中國政府“及其代理人正在使用更加複雜、隱蔽和高壓的策略來散佈親中言論,傳播謊言,壓制對中共不利的相關新聞報導”,而這些策略包括“加強審查和恐嚇、部署虛假社交媒體賬戶,在主流媒體大肆投放北京授意的內容”。
報告指出,菲律賓、印尼及馬來西亞遭受北京媒體影響力作用等級分別為41分、39分及37分,分居調查中的亞洲國家第二、第三及第四名,而在研究的全球30個國家中,有16國受到北京“高”或“非常高”的媒體影響力,顯示“中國政府在全球範圍的野心”。
美中加劇對抗、東南亞新聞自由低 北京藉機而入
針對美國及新加坡智庫不約而同提出,中國近三年多來在東南亞擴大外宣攻勢,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巖分析,這與近期美中加劇對抗、及東南亞整體偏低的新聞自由度有密切關聯。
陳宗巖告訴美國之音:“中國跟美國現在在區域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之下,東南亞地區跟其他地區比起來,它會是一個對中國來說,在戰略掌控方面很重要的一個地區。再來是東南亞地區在媒體的獨立性、在新聞自由度不是這麼高的情況之下,相對於比較自由民主的歐美或日本社會,被經略、被(北京)置入‘中國故事’、大外宣,應該比較容易一些。”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今年5月針對180個國家與地區的2022“世界新聞自由指數”調查,東南亞11國中除了東帝汶高居第17名之外,其他10國均落在100名之後,位居國際後段班。
不過,針對自由之家這份有關北京的全球媒體影響力的報告,中國外交部於稍早提出反駁,稱報告“罔顧事實”,並說中國媒體和外交“講的都是道理....跟所謂的‘擴展影響力’‘虛假宣傳’有著本質不同”,今後會繼續“講好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故事,不斷增進中國和世界的相互理解”。
北京欲對東南亞“講好中國故事” 分析: 計劃嚴密但成效有限
但中國外交部所謂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說法,可能很難讓東南亞民眾買單。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逸山(Oh Ei Sun)就說,像是中國與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南中國海領土爭議上,說法與做法經常互相違背,連帶讓中國在當地的宣傳攻勢效果有限。
胡逸山告訴美國之音:“在一些國家的民眾的眼中看來,比如說在南中國海上,他們看到的可能會是比較強勢的中國,(這)跟中國所做出的這些宣傳就不太一樣了。”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的報告也對中國就南中國海爭議的宣傳加以分析。報告作者王政說,中國在東南亞藉由駁斥西方對南中國海爭端、“一帶一路”倡議及新冠疫情溯源的說法,以體現說好“中國故事”中的“譴責西方敘事”立場,並說在南中國海爭議上,中國堅稱西方對中國將南中國海軍事化的相關“指責”,是其“干涉中國內政、挑撥中國與區域國家的生動例證”,且已多次明確承諾,透過與南中國海聲索國協商解決爭端。
然而,中國官媒央視軍事頻道才於9月29日,大秀解放軍最新潛艇“長征18號”在南中國海演訓畫面,顯示北京近日在與東南亞部分國家的主權爭議海域仍動作頻頻。
一名從事中國問題研究十多年、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泰國學術人士,也認同新加坡智庫報告中所說,“譴責西方敘事”是中國對東南亞的外宣主軸之一,並認為北京的宣傳計劃嚴密且回應迅速。
這名泰國學術人士告訴美國之音: “我相信中國政府和媒體,都有分析團隊來分析,應該使用‘哪些’對中方有利的‘關鍵訊息’。例如,當美國揭露對中國不利的新冠溯源報告時,中國政府和媒體立即發佈‘中國依賴科學方式,而不是像美國那樣的政治方式”的關鍵訊息。 ”
不過,這名泰國學術人士也與胡逸山看法相似,不認為中國在東南亞的外宣攻勢完全成功。根據同樣來自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今年2月所公佈的2022年《東南亞態勢》(State of Southeast Asia)調查報告,對於中國“會做對的事”以貢獻全球和平、安全、繁榮及治理上,東盟民眾的不信任度為58.1%,且根據《東南亞態勢》前幾年的報告數據,自2019年以來至今,東盟對中國“會做對的事”的不信任度均逾50%。
菲、馬、印華媒傳播親中內容 學者: 非中國移民恐受影響
雖然東南亞人民目前仍不完全信任中國政府,然而,自由之家在報告中直指,以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尼這三個國家來說,近年來其華語媒體均主要傳播親北京論調的內容,而這可能在未來改變當地民眾對中國的看法。
自由之家進一步說明,在馬來西亞,全球流傳的中文虛假訊息運動,已滲透到當地華文媒體,傳播包含香港民主抗議運動等議題;在菲律賓,有鑒於當地中國移民積極參與商業和公共事務,華文媒體可能影響當地政治情勢;至於在印尼,雖然當地華語媒體並未傳播北京挑戰印尼國家利益的相關言論,但華語電視及電台頻道仍傳播中國文化內容。
對此,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巖表示,雖然相對世界其他地區,東南亞的中國移民為數眾多,但他們並不會因北京外宣輕易改變對中國的看法,反倒要注意的是當地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是否可能因中共的經濟利誘,進一步影響其他族群如何看待中國。
陳宗巖說:“假如這一些的(中國)外宣背後是有非常大的一些經濟利益,譬如說針對某一個媒體、意見領袖,或者是在東南亞網路社群裡的一個KOL(意見領袖)的話,然後他們能夠獲得經濟上的好處,我覺得這比較能夠去改變他們對於中國整體的看法跟態度,因為他(們)可能可以透過中國所提供的素材跟內容,透過管道散發在非中國人(移民)的社群,或者在當地影響了一群人。”
中國對東南亞外宣戰 專家: 加強網媒互動、主打經濟支持
雖然自由之家和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這兩份報告,均是針對中國近期的媒體影響力進行研究,不過受訪學者一致認為,北京在未來對東南亞的媒體影響力,僅會有增無減。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逸山就說,有鑒於中南半島目前正努力推進疫後經濟復甦,因此北京未來在當地的外宣重點仍將放在經濟,還將藉此刻意凸顯相較中國而言,美國在當地較為不足的經濟支持。
胡逸山說:“中國的外宣活動除了把自己的故事說好,另外一方面也是有意無意地說,中國做得比美國更好。我們看到美國對東南亞有提出幾個跟經濟有相關的倡議,但坦白說只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中方會在這幾點上大做文章,說美國是‘靠不住’的,(而)中國有一帶一路,然後有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之下,你可以跟中國做更多的生意。只要整個東南亞的經濟還是處於要復甦的狀態,這比中國說它要維持和平,會比較具有吸引力。 ”
不願具名的泰國學術人士則說,中國未來在東南亞除了將持續在報紙、電視等主流媒體發動宣傳攻勢,也會試圖在線上媒體平台建立話語權,避免使用僵化或死板的語調,努力對當地說好“中國故事”。
這名匿名的泰國學術人士說:“我想中國會更加關注線上和社交媒體平台,提供更多客制(內容)和傳播,在社交媒體上以‘非官方’語調,試圖以友善的方式與網友互動,以改變網友們對他們的態度。”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