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第20屆總統選舉將在3月9日舉行,在美中對抗的全球大背景下,外交政策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兩名主要候選人均提出發展全面性的美韓同盟關係,但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存在一定落差。恰逢北京冬奧會激起南韓民眾強烈的反華情緒,大選後南韓對華政策的走向也引發了中國的關注和擔憂。
主要候選人均提加強美韓同盟對華態度存落差
南韓本屆大選呈現出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與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兩強相爭的格局。根據22日公佈的多項最新民調結果,尹錫悅暫時領先李在明,領先幅度為0.7-4.5%不等。
從外交領域的競選承諾來看,李在明提出以本國利益為中心的實用外交,對美“實現韓美同盟發展為全面性同盟關係”,對華則“增進韓中實質性合作、引導中國在朝鮮半島發揮積極作用”。
根據李在明競選團隊外交政策負責人魏聖洛的說明,實用外交是指“擺脫理念和政治派系的思維方式,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從韓國的主體性和價值出發設定方向”。舉例來說,在就任後與美、中等國首腦的會晤順序問題上,李在明認為無需事先下定論,應根據屆時情況與各國進行磋商。
不過李在明及其團隊並未詳細說明如何在美中對抗的情況下同時實現美韓全面同盟和中韓戰略合作。《首爾新聞》、《韓國日報》等多家媒體指出,李在明提出實用的口號,具體如何做卻不明確。《月刊朝鮮》在3月號的一篇分析文章中例舉了李在明支持終戰宣言、反對部署薩德等過往言論,認為其終究會延續文在寅政府的外交政策。文在寅政府一直以來試圖在美中之間保持平衡,以求在朝核問題等議題上爭取利益最大化。
相較之下,尹錫悅著重突出美韓同盟,提出恢復美韓聯合軍演和野外機動訓練,追加部署薩德系統,加強美韓科技同盟,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疫苗、氣候變化和新技術工作組等措施。
尹錫悅在本月8日刊登在《外交事務》上的投稿中批評現任政府囿於地區主義、一味追求改善對朝關係,導緻美韓在北韓問題上產生分歧、同盟關係處於漂流狀態。他認為,為實現成為全球核心國家這一目標,南韓應追求與美國建立全面性的同盟關係。
在對華政策上,尹錫悅提出重新定調與中國的關係,新的中韓合作關係應以互相尊重為前提、政治分歧不影響經濟問題為原則,決不在核心安全利益上妥協。最具代表性的措施是廢除“三不”政策。2016年,南韓因部署薩德系統遭到中國的經濟報復,文化、旅遊產業損失慘重。文在寅政府就任後向中國承諾“三不”,即不參加美國導彈防禦體系、不參加美日韓軍事同盟、不進一步部署薩德。
此外,尹錫悅對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作用表示懷疑。他指出,中國的目標是保障朝鮮政權的安全,與韓國並不一致。
親美、親中、維持現狀?下屆政府外交政策方向引猜測
兩名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差異,會對南韓未來的外交政策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於這個問題,美國之音採訪的專家意見各不相同,不確定性之大足見一斑。
一名因擔憂中國對海外學者的審查而要求匿名的韓中問題專家在與美國之音的通話中表示,“李在明的基調是親中,尹錫悅是親美。若李在明當選,會繼續延續目前的親中基調;尹錫悅當選則會改變現在的錯誤方向。”不過這名專家認為,無論是李在明還是尹錫悅,都不完全理解親中、親美路線對韓國當前外交格局的深刻影響。
峨山政策研究院地區研究中心研究委員李東奎在接受美國之音的電話採訪時則表示,“無論是誰當選,南韓外交政策都有可能走上與文在寅政府不同的道路”,進一步與美國靠近。只不過礙於北韓問題、經濟合作,不會表現得如日本、澳大利亞般強硬。
李東奎給出了兩點原因,首先是兩名候選人均試圖與中國保持距離,“李在明雖然沒有像尹錫悅那樣強調與美國的關係,但是出於對南韓國內反華情緒的考慮,也經常提到與中國在文化上的矛盾等問題”。其次是朝核問題,“文在寅政府十分重視改善南北關係,為此很看重與中國的關係。但李在明和尹錫悅在南北關係問題上都沒有表現出與文在寅政府相似的立場”。
瑞典安全和發展政策研究所南韓中心研究員申承燁則認為,“目前南韓夾在美中之間,能夠獨立、自主採取的外交政策非常有限”,因此“即便新政府成立,也不會改變、無法改變文在寅政府所採取的政策”。
他向美國之音指出,兩名候選人的政策都缺乏實質性內容,李在明實用外交的可行性存疑;尹錫悅提出加強美韓同盟,只是保守派政客的典型論調。更何況,“即使南韓改變對美、對華政策,也不會對美國、中國產生影響,只不過是韓國受損或受益程度的問題,韓國祇能根據這些差異來微調政策”。
中國關注南韓大選學者擔憂南韓對華政策轉向
南韓外交政策的走向也引起了中國的關注。或許是意識到北京冬奧會在南韓激起的反華情緒,最近中國頻頻釋放友好信號。《環球時報》22日發表評論,稱中韓應“攜手奏響兩國交往史新的美好樂章”。中國駐南韓大使館21日發布消息,邢海明在接受南韓媒體專訪時表示,“中方同各方一樣密切關注(南韓大選)”,“相信韓國無論誰當選新一屆總統,都會是同樣想法,堅持對華友好的大方向”。
友好表態的背後是擔憂。中國外交部直屬研究機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項昊宇15日發布題為《迎合美日,韓國外交將陷入迷航》的評論,指出隨著南韓大選的臨近,南韓對華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證據是本月13日美日韓外長發表的聯合聲明,“三國在公開文件中首次提及'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對外發出韓國迎合美日干涉中國內政的消極信號”。
事實上,以去年5月美韓首腦會談為始,南韓已多次提及台海的和平穩定。不僅如此,南韓海軍宣布將於本月25日至下月4日參加由印度主辦的“米蘭-2022”多國海上聯合軍演。這是南韓首次參加,並將和包括四方安全會談成員國在內的15個國家一起派遣艦艇。印度方面曾表示,這次軍演是針對中國在印度洋的滲透。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韓正就美國總統拜登於5月下旬訪韓進行磋商。據韓聯社報導,拜登有可能藉赴日出席四方安全對話峰會之機訪韓,與新總統舉行會談。
對於拜登此行的目的,申承燁認為“是再次確認並加強美國與同盟的關係以牽制中國”。李東奎則表示,“拜登訪韓可以認為是顯示加強與南韓政府合作的決心”,對於南韓來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既是一種施壓,但也可以是南韓在國際社會上擴大作為中等力量國家的影響力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