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項經濟普查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國金融業和房地產開發業的從業人數大幅減少。這兩個曾被譽為"黃金產業"的行業,如今裁員頻繁,許多從業人員被迫轉型至自媒體、國企或其他領域謀生生計。儘管中國官方表示第二、三產業從業人數增長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但專家指出,這反映了失業率上升及產業萎縮所帶來的深層危機。
37歲家住新疆的田小姐以“金融業中年失業”為標籤,開啟了自媒體職涯,這是她11月被裁員後的“重生之路”,此前,她在證券商從業14年。
在社群媒體小紅書上,不少失業金融從業人員分享類似經驗。
10月剛被上海投下裁員的部落客"Cheer up"經歷兩個月券商、新創產業求職未果,最後選擇重返河南老家。他發文“行業動盪、入不敷出,再人性化的企業也要裁員 要竭盡全力地與人溝通鏈接資源的崗位去做。”
自稱“30歲北大金融碩男”北京部落客“喜人不妙夜”也發文失業逾100天,經歷超過30場面試,最終回歸國企,對轉行後腰斬的薪資和更遠的通勤距離「妥協”,他發文感嘆“而立之年,從零開始”。
他們只是數百萬金融業失業者的縮影。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26日發布的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總數達2.64億人,自2018年以來成長了25.6%。然而,金融業成為唯一從業人數減少的行業,從業人數為1,235萬人,比2018年減少了32%,銳減逾580萬人。
金融業裁員潮:從巔峰到轉型求生
許多被解僱的金融業從業人員在小紅書上以“金融人失業”“裁員轉職”等標籤分享轉職困境,社交媒體上瀰漫著濃厚的焦慮氛圍。
相較之下,被券商裁員的田小姐對轉職做好充份準備,失業後一週投入自媒體平台,以“重啟人生”分享新生活。
田小姐對美國之音說:“從券商的行業一個巔峰時期、躺贏的時代到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你現在很努力很努力,可能都不及以前的那種收入了,能慢慢地去接受這一個事實,因為行業在走下坡路。”
田小姐早在2017年就察覺到佣金收入逐漸下滑,由於缺乏有效工具幫助客戶實現正收益,客戶拓展變得困難,存量客戶的收益率也持續低迷。意識到產業的變化,她開始多方發展,在主業之外利用自己的專長開拓副業。週末兼職教授舞蹈課程成為她的一個收入來源。即便在公司以“合約到期”為由裁員後,她仍能依靠副業維持收入,同時透過經營自媒體,開闢了裁員後的新賽道。
田小姐指出,相較一二線城市幾年前就開始的降薪裁員浪潮,人口僅十幾萬的縣城今年才感受到波及。尤其是中小型券商業務模式單一,交易佣金利潤持續下滑,許多像她一樣的第一線從業者正面臨裁員危機。而頭部券商由於客戶群規模較大,主要採取的是降薪策略,尚未波及裁員。
她分析,主要兩大群體面臨裁員壓力,一是缺乏資源背景的產業新人,業績考核不達標;二是年齡和年資較高者,合約到期就依照公司策略縮編。
金融業轉職並不容易,田小姐以行業觀察舉例,高學歷的投行研究員有機會轉往企業任職分析師;銀行理財經理優先選擇轉行券商;若是年輕、年資淺的金融從業者更多轉向證監局等政府單位“考公”。但像田小姐擔任營業部的第一線投資顧問,要轉職“上岸”就充滿挑戰,多數轉往銷售或保險業。
田小姐直言中國金融業正經歷洗牌階段,券商行情直至今日仍處震盪形勢,行業首要任務是轉型,或提供更好的公私募產品,才能形成正循環。但頭部券商未來將併購重組中小型券商,可預期人事持續縮編,再加上許多大學生前幾年看中行業前景優先選擇金融專業,年輕新血不斷湧進業界,就業競爭會更激烈。
房地產開發轉行困難
除了金融業外,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房地產業整體從業人數成長了14%,其中物業管理和房地產仲介服務職位分別成長了34%和18%,成為產業成長的亮點。然而,房地產開發經營領域從業人數為271萬人,五年內減少了27%,建築業從業人數也下降了11.9%,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
彭博12月26日的一篇報告分析了中國產業結構與第三產業增加就業的趨勢背道而馳,反映金融企業受金融監管調查,政府反腐敗、減薪政策造成衝擊; 而房地產市場遭遇中國現代史上最嚴重的低迷時期,迫使開發商陷入違約困境。
在上海一家外資商業地產物業公司任職的施小姐表示,外資企業通常採取人事凍結策略,這使得相比中國本地房地產公司大規模裁員或人才流失的情況,外資企業的人員流動相對較為平緩。然而,她坦言,過去兩三年間從業人員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升遷和加薪機會大幅減少。
施小姐直言,自疫情以來,中國的房地產業不再是“含金量高”的領域。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小型開發商首當其衝,轉職人數最多。而在商業房地產和資產管理領域,包括飯店和公寓租賃等業務類別,相較於住宅開發,其現金流更穩健,因此人員流動也較為穩定。此外,上海等大城市及靠近市中心的計劃受到的衝擊明顯小於鄉鎮或郊區的計劃。她補充道,城市房產計畫在面臨運作困難時,政府通常會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協助。
她對美國之音說:“不管是哪一個行業,轉行都挺困難的,除非你有專業對口,中資的這些企業是有(人才流失)的,他只有兩條路,要不他就是不做了,不然繼續留在這個公司,接受這個降薪。他去外面企業,在這個經濟環境下,他必須也是接受降薪、然後降職。”
施小姐表示,房屋銷售若轉職其他產業銷售較容易,但土地開發人員轉業難度很高,薪資條件也會下滑。
房地產就業分佈出現兩極化趨勢,物業管理和中介服務人數成長,但開發經營者大幅下降。澳洲蒙納士大學商學院教授史鶴凌表示,房地產開發企業接連倒閉,中國三、四線城市房屋的供應遠超過需求,對建造新房的開發人員需求勢必降低。相反的,買賣房屋越來越困難,在需求大於供給下,中介行業必須增加僱員。
中國正面臨嚴重人才流失
史鶴凌指出,中國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吸收大量勞動力,從業人員減少意味失業人數增加,將是中國政府最棘手到問題。
《自由亞洲電台》12月26日的一篇報導引述了經濟學家司令的說法,指出金融業企業和從業者數字雙下滑,除了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質量,也突顯業界失業和人才流失的嚴重性。
針對經濟普查結果,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在12月26日的記者會針對中國僱傭市場的變化解釋說,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穩中有增,在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法則。 “目前我國的結構性就業衝突還比較突出,部分群體就業還面臨一些困難挑戰。”他說。
但史鶴凌指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最多的是批發與零售業,人數成長32%,反映了中國網上銷售發展快速,勞動者大量進入快遞行業,但這同時突顯了大學畢業生失業,多數選擇就業門檻低、工作條件較差的快遞工作。
史鶴凌分析金融從業人員下降的原因,首先與中國政府推出“限制最高薪水”政策有關,導致精英人才離開金融業;其次是房地產市場低迷,與房地產開發息息相關的金融服務也出現供過於求;第三,數據顯示金融從業人員下降最多的是保險業,減少32%,這與大量外國金融企業撤離中國密切相關,因為外資有高比例包含保險業務。
史鶴凌指出,曾經被視為中國經濟引擎的產業如今面臨人才流失,而中國政府尚未建立類似西方的就業支援服務體系。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下崗者只能透過“自救”另謀出路。
他分析,大量失業者選擇湧入工作穩定、收入相對不錯的公務員系統;也有相當一部份在大城市失業後返回生活成本較低的老家縣城,依靠父母的退休金維持生計。此外,還有一部分人轉向自媒體產業,近一年在中國社群媒體平台上湧現許多財經頻道,這些頻道往往由擁有金融背景的部落客主持。
史鶴凌告訴美國之音:“現在可能談對他們的將來的職業的發展更有利的這樣的行業,可能這個還不是合適的時間,對他們失業這些人的話,能找到一份工作就是不錯了。”
史鶴凌說,中國金融業仍“非常不發達”,金融業整體萎縮是中國宏觀經濟萎縮的結果,這波下崗的金融人要先自尋“過渡性”工作求生存,等待宏觀經濟回暖正常運行,對金融需求增加後,重返金融業。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