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恆大遭香港法院下令清盤 中國 “保交大樓” 前景不明


由中國江蘇南京恆大集團開發的住宅小區。(2024年1月29日)
由中國江蘇南京恆大集團開發的住宅小區。(2024年1月29日)
恆大遭香港法院下令清盤 中國 "保交大樓" 前景不明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4:42 0:00

深陷債務危機的中國地產商恆大集團週一(1月29日)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清盤,成為香港史上最大宗的開發商清盤案件。 對此,分析家表示,恆大在香港遭強制清盤具有標誌性,但後續能否在各中國城市執行仍有變數。 雖然中國官媒普遍定調,恆大「保交大樓」努力不受影響,但恆大母公司清盤會不會引發子公司的財務壓力及上下游廠商的債權恐慌,乃至拖累保交樓的進展 ,仍有待觀察。

恆大的債務重組計劃經過近一年半的討論、7次延遲後,香港高等法院最終做出勒令清盤的決定。 據港媒《無線新聞》週一引述法官陳靜芬的說法稱,恆大債務重組方案數月來毫無進展、且該公司已資不抵債,因此決定頒布清盤。

恆大遭令清盤 股價暴跌後盤中停牌

恆大曾是中國的房地產龍頭,但過度槓桿操作下,於兩年前出現債務違約困境,遭一家註冊在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債權公司呈請清盤,目前恆大總債務額已逾2.5萬億人民幣 (3500億美元),直至上個週末,雙方仍未能就債務重組方案達成協議。

恆大去年7月曾發布財報顯示,2021-2022年連續兩年分別虧損6,862.2億元及1,258.1億元人民幣,合計淨虧損金額超8,120億元。

香港法院強制清盤命令一頒布,在港股上市的中國恆大、恆大汽車、恆大物業週一隨即於盤中停牌,其中中國恆大股價大跌超20%,子公司恆大汽車則跌超18 %。

根據香港法律,清盤令意味著恆大管理層將讓渡公司的控制權,轉交由法院任命的「清算人」介入,並進入下階段的資產盤點,以及將集團所餘資產變現還債的法定程序 ,以保障債權人的權益。

針對強制清盤裁決,中國媒體《21世紀經濟報道》週一引述恆大集團執行總裁肖恩的回應稱,法院裁決結果與恆大希望進入債務重組的初衷相悖,他只能表示:“已盡全力、 非常遺憾。”

肖恩說,恆大經營陷入巨大困難,加上創辦人許家印等集團實質控股股東已多人被捕,公司也遭證監會立案調查,以致無法滿足境外債務重組所需的法定條件。 但他強調,會繼續穩定地推進「保交大樓」的後續處置。

中國樓市慘淡 恆大債務重組困難

對此,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時事評論員司令認為,香港法官不願再給恆大更多的時間,一方面是因為談判過程中未見恆大還款的誠意,另一方面,中國總理 李強1月中旬透露,2023年中國總體經濟僅成長5.2%,還有廣州放寬限購令等消息,都可看出,中國房地產復甦力道不足,恆大就算想賣房、處理龐大債務,也很困難。

司令告訴美國之音“這些都表明了,沒有充足的市場信號,包括中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能夠支撐恆大,在未來能夠把業務走出它現在的低谷。”

然而,由於恆大多數的資產位於中國內地,不在香港法院管轄範圍,而且儘管中國最高法院與香港律政司簽署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的安排》1月29日也同步生效,但港媒分析普遍認為,由於中國法律制度不透明,清盤令能否在中國各大城市執行,仍有變數。

分析:清盤令執行耗時且有變數

香港電台週一引述會計公司立信德豪董事兼業務發展及市場總監林鴻恩的預估稱,因恆大資產遍及海內外,清盤恐至少需時5年。 另外,就資產價值的核實、相關權益及後續的債務處置等都很花時間,尤其恆大多數資產及債權人在中國,需與各地律師、涉及的地方政府機構和法院程序配合,這增加了清盤 的複雜性和難度。 林鴻恩形容:“今次清盤是前所未見、具標誌性的案例。”

比起境外債權的處置,中國媒體更關注的是,恆大後續的「保交大樓」能力與進度。 先前有媒體估計,恆大在全國的「爛尾樓」項目超過1300個建案,總涉及162萬個樓房單位,總苦主數約高達5、6百萬人。 一旦恆大母公司遭清盤,恐引發龐大的滾雪球效應,讓其各子公司也連帶陷入更嚴峻的財務壓力。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1月29日引述一位不具名資深律師的看法稱,中國恆大集團的母公司遭香港法院勒令清盤,短期內不會影響到「恆大地產」等在 中國境內的子公司,頂多是母公司所持有的子公司股票遭清盤,但不會連累旗下公司,造成“恆大地產”也跟著破產,進而衝擊到中共最重視的“保交樓” 進度。

此外,根據中國2023年4月公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商品房消費者權利保護問題的批復》的規定,預購房者擁有未完工樓盤的“超級優先權”,無論是要求交付房屋還是樓款 返還,都優先於承包商等工程建設單位或其他債權人,因此該報道分析,就算恆大集團財務回天乏術,但“天塌不下來”,保交樓仍有機會。

地產龍頭遭清盤 學者:恐衝擊消費信心

對此,在台灣北部桃園的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如果中國法院也承認香港法院的強制清盤判決,開始在中國境內清算恆大債務,牽連的範圍就會 大幅擴張,不僅可能對其他中國內地的房產業者產生骨牌效應,從建材商到家具商等上下游業者也恐難以倖免,急於催款討債,甚至不願再投入成本保交樓。

邱俊榮分析,中國維繫房地產業活絡的最重要條件就是“樓得繼續蓋,人得繼續買”,但接下來最大的問題恐怕是,就算官方力推“保交樓”,但眼見地產商隨時可能 遭清算,無論第三方或是購屋者都望之卻步,在供需兩頭都減少的情況下,造成建商債務重組越來越困難。

邱俊榮告訴美國之音:「從房地產業者、關聯性的產業到銀行、到很多的人民(爛尾樓主)都被牽扯在裡面,形成整個經濟一個非常大的往下拉的力量,如果後續還有其他 的(房企)業者也面對一樣的狀況(強制清盤)的話,雪上加霜,(中國)總體經濟越來越下行的情況,可能越來越明顯。”

邱俊榮指出,整體而言,由於中國群眾將六成的財富資產都押在房地產,另外兩成配置在股市等金融資產,隨著房價大跌、人民資產縮水的窘境已經蔓延到股票市場,等於一般民眾有80%的資產都嚴重虧損,未來勢必衝擊到他們的購買力,進而對中國的經濟和消費造成惡性循環。

陸挺:保交大樓關鍵在政府注資兜底

不過,保交大樓的任務恐不能只靠房地產商來執行,最終關鍵可能是中國政府要不要注資兜底。

日本野村證券香港分公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去年底就預測,全中國在2015-2020年間爛尾的樓盤約有2000萬戶,開發商恐需3.2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才能保交樓 ,他說,即便央行已向房企釋出5,500億人民幣的貸款紓困,但後續仍有2.7兆元的資金缺口。

因此,陸挺認為,中國房市問題無法靠商業銀行貸款救市,他在去年11月27日發布的報告稱:“北京恐須扮演最後的出資方角色來挽救房市,保交樓。”

他直言,北京若不願兜底保交樓,爛尾樓問題今年恐危及社會穩定。 反之,則可提高建材和建築工人的需求,刺激房市並促進金融穩定。

不過,香港博威環球證券(Blackwell Global Securities)首席金融分析師聶振邦看法較為樂觀,他以書面方式告訴美國之音,恆大被頒布清盤後,香港恆生指數週一的升幅雖收窄,但終場仍回升逾百點,他說,這代表恆大清盤案已發酵多時,市場早有心理準備。

聶振邦說:“今日不少內房股跟隨大市造好,證明市場現時對內地房產前景較早前樂觀,傾向認為,恆大清盤應以獨立看待,而不會令內房整體發展全然失去信心。”

(美國之音特約記者黃麗玲對本文亦有貢獻)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