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聿文視界:2024年的中國經濟仍會是一地雞毛嗎?


中共官媒新華社發布照片顯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發表新年賀詞。 (2023年12月31日)
中共官媒新華社發布照片顯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發表新年賀詞。 (2023年12月31日)

編按:這是鄧聿文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 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 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美國之音或VOA

習近平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輕描淡寫地描述2023年的中國經濟,是“在風浪中強健了體魄、壯實了筋骨”,這當然不是事實。 雖然中國經濟2023年將可能錄得5.2%的成長速度,超出當局年初預定的5%成長目標,然而,數字是一回事,人們的實際感受又是另一回事,從後者來看, 中國經濟在2023年可用一個詞形容,就是“蕭條”。 這並非唱衰中國經濟,因為連一些官方經濟學家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疫情三年對中國經濟最大的破壞,是讓它喪失了自身動能。 習20大三連任,組成一個清一色的習家軍班子,他清楚知道2023年要拿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堵住人們對他霸王硬上弓的非議,所以當局再次把工作重點轉向經濟。 但疫情對中國經濟的重創程度,包括當局在內,許多人剛開始並沒有足夠認識,認為在放棄清零,重回正常生活後,經濟會有一個報復式反彈,把疫情三年被抑制 的需求和發展動能釋放出來。 年初確也出現了某種井噴現象,可惜曇花一現,重又回歸疲軟。 經濟專家把它解釋為所謂的疫情疤痕效應所造成的。

不論什麼原因,經濟沒有雄起是個不爭事實。 在這一年裡,人們談到最多的是房地產問題,地方債務問題,消費不足問題,金融風險問題。 恆大、碧桂園等頭部房企連接暴雷,不少地方政府債務纏身,公務員要么發不出工資要么減薪,年輕人失業率高達20%以上,普通百姓收入銳減,不敢消費,外資 撤離,出口下跌等等,反正都是壞消息。

中國總理李強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詞。 (2023年11月28日)
中國總理李強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詞。 (2023年11月28日)

客觀來看,李強政府確實也很拼,政策一道一道出,幹勁一遍一遍鼓,該減稅的減,該松綁的松,該放行的放,該廢除的廢,總之,在折騰了十年後 ,習終於明白,經濟才是實,是一切的根本,雄心萬丈要靠經濟支撐,經濟垮了,群眾不滿,社會騷亂,其他都白搭。 用很大的代價換得的這個道理雖說有點晚,沒有完全把市場、資本和民眾的信心吊起來,但至少止住了經濟下滑趨勢。 倘若沒有這個轉彎,不拿出一股拼勁,仍然政治掛帥,2023年5%的目標肯定實現不了。

儘管當局在2023年做了很多拆彈工作,止住了血,然而2024年的經濟狀況仍不明朗。 這可以從前不久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出。 該次會議將2024年經濟工作的基調確立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並提出“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都是過去未有的表述。 這個“新基調、硬道理和首要任務”,為的就是告訴各級官員不能洩氣,要像2023年那樣繼續拼經濟。 因為當局很清楚,2024年的經濟一點也不比2023年輕鬆,要不能,它不會在經濟工作會議上要求“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企圖通過宣傳引導,讓人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但這反而洩漏當局對2024年的中國經濟本質不足。

對2024年中國的經濟成長速度,國際國內的研究機構,有認為能夠達到5.2%以上的,有認為是4.8%的,也有認為可能是4.2%或以下的。 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4年“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挑戰”,除了傳統的問題外,新加了“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以及“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其實這三者也不是新問題,但卻有新的表現。 “有效需求不足“不僅指的是傳統的消費需求不足,也指的是沒有有效的投資需求,因為中國傳統的基建投資模式嚴重飽和;“社會預期偏弱”說的是市場的信心問題,“偏弱”只是一種客氣的說法,實際上是非常弱,也就是社會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信心不足;“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則是指一些產業的產能本來要逐漸減少或淘汰,但在疫情三 年,為解決就業、同時因應全球疫情,政府加大了對這些產業的投資,以致在後疫情時代,它們的產能嚴重過剩。 可以說,如何化解這三個問題,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2024年中國經濟的好壞。

中國遼寧瀋陽郊區的一處爛尾別墅建築工地。 (2023年3月31日)
中國遼寧瀋陽郊區的一處爛尾別墅建築工地。 (2023年3月31日)

當然,提起2024年的中國經濟,最嚴峻的還是要算房地產和地方債的問題。 儘管當局2023年在房地產方面持續推出許多多利好政策,但無論是開發投資還是住房銷售,都非常不理想,投資規模已回到2018年水平,樓市買氣仍未全面回暖,2024年據預測仍將 會有降大幅度下降。 在地方債務方面,雖然當局2023年以特殊再融資債方式置換了相當部分的地方債務,減輕了地方的還債壓力,然而,要完全化解地方的存量特別是隱形債務,至少還需幾年。 事情還在於,房地產也好,地方債也罷,如果宏觀經濟環境沒有大的改善,它們有可能會再次惡化;換言之,雷區還存在,沒有排完。 而這兩者直接跟銀行、金融掛鉤,風險轉嫁給銀行,由銀行傳導到整個金融體系。 為什麼當局2023年罕見重視金融風險,把金融安全提到一個非常高度,並在政府的機構改革中,特別成立金融委員會和金融監理總局? 原因即在於,房地產業和地方債領域雷區太多,過去幾十年房地產高速發展積累的風險,在這幾年集中爆發,官方根本不知道哪個環節會暴雷,所以,雖然小心又小心, 但總防不勝防。

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的佔比高達兩成以上,過去一、二十年,它都充當了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角,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如今它岌岌可危,不能擔當主角,按理就該消費 來擔綱,讓消費在擴大內需中發揮主要作用。 但要消費起作用,則又面臨如何增加居民就業和收入的問題,從而陷入一個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死循環。 要跳脫這個死循環,就必須進行真正的所得分配改革,但至少2024年當局不會這麼做,而且即便改革所得分配體制,也不會帶來即期效應。 當局在2024年最可能採取的措施,是大幅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實行赤字財政,以刺激經濟,事實上,2023年第三季增發特別國債1萬億元人民幣,就是按照這個赤字財政的 思路舉債的。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致詞。 (2023年12月12日)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致詞。 (2023年12月12日)

上述分析表明,中國經濟的自身動能根本不足以支撐起它應有的潛在增長率,這背後的根源又與市場主體對習當局的信心失落有關,信心失落會導致對未來的預期不佳,從而不願投資和消費。 當局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歲末年尾,官媒不斷放話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經濟工作的部署,一大重點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習在毛誕講話 中,也聲稱要以改革到底的堅強決心,動真格、敢碰硬,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堅決破除一切制約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 但當局在2024年的改革能夠走多遠,市場是不期待的,因為人們看到當局還在持續擴權,而真要改革,就必須削弱政府權力特別是黨權。 當局若無法透過改革激發經濟主體的動能來,便只能靠政府的經濟政策刺激經濟,可政策刺激的效果總有限,且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

2024年的中國經濟除自身的問題和困難外,還有兩個特殊的事情或許會加劇困難,它們就是台灣選舉和美國大選,都和中國有關,構成中國的地緣政治風險。 台灣選舉2024年初會出結果,如果不出意外,賴清德當選的機率最大。 鑑於賴的立場,兩岸關係肯定比現在會有惡化。而美國兩黨候選人在選舉期間對中國的攻擊,特別是拜登如果顯示自己對中國的強硬不輸特朗普,那麼拜習會營造的兩國和緩氣氛會一掃而空,中國也會對 美採取強硬態度。 這兩件事尤其美國大選無疑對中國經濟會產生很大影響,外資有可能對進入中國市場更加慎重,對美的出口和技術升級也有可能進一步被抑制。 假如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意外出現,風險更大。

2023年的中國經濟乃一地雞毛,2024年是否仍會一地雞毛,現在要準確預判,有些困難。 但鑑於2024年是中共建政75週年,從這個角度看,當局無論如何都不會讓這年的經濟在數字上顯得難堪,然而,這不代表中國經濟將脫離風險區間。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