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PBOC)一名官員星期四(4月20日)表示,由於疫情傷痕效應尚未消退,中國老百姓消費意願尤其是大宗消費需求回升需要時間,但是中國不存在長期通縮的基礎。
路透社報導說,儘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成長超出預期。但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消費價格指數大幅走軟,批發價格直線下滑,國內需求和出口需求雙雙疲軟。
上個月,中國央行首次下調銀行準備金率。分析師們認為,央行還會進一步釋放流動性。
路透社在周三的報導中引用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研究部高級經濟學家董金岳(Jinyue Dong 音譯)的話說,中國正在進入一個“非典型性”的通縮週期,經濟復甦和通縮正在同時發生。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北京舉行的一場有關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的記者會上表示,對“通縮”的提法要“合理看待”,因為通縮一般具有物價水平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的特徵,而且常伴隨經濟衰退。他認為,中國近期物價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在穩經濟一攬子政策的支持下,中國國內生產恢復較快,而需求則恢復較慢。
“國內生產持續加快恢復,物流暢通保障到位,特別是'菜籃子'、'米袋子'供給充足。另一方面,需求恢復較慢。疫情傷痕效應尚未消退,消費意願尤其是大宗消費需求回升需要時間,”鄒瀾在記者會上說。
鄒瀾表示,中國目前物價仍在溫和上漲,M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這與通縮有明顯的區別。他認為,貨幣信貸較快增長與物價回落並存,本質上受時滯影響。
鄒瀾說,穩健貨幣政策注重從供給側發力,去年以來支持穩增長力度持續加大,供給端見效較快,但實體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的效應傳導有一個過程,疫情反复擾動也使企業和居民信心偏弱。
“隨著金融支持效果進一步顯現,消費需求有望進一步回暖,下半年物價漲幅可能逐步回歸至往年均值水平,”鄒瀾說。
鄒瀾認為,中國全年CPI可能呈“U”型走勢,但是不存在長期通縮的基礎。
“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應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鄒瀾又說。
鄒瀾說,截至一季度末,中國人民銀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總值約為6.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9883.7億美元)。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兼發言人阮健弘在記者會上表示,三月末中國住戶的人民幣存款餘額使130.23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8.93萬億美元),比二月末增加了2.91萬億元,比年初時增加了9.9萬億元。
他認為,當前住戶存款增加較多,主要受住戶的投資、消費狀況的影響。
“疫情對一季度的住戶消費還是有一些影響,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8%,消費尚未完全恢復,消費減少,相應的存款就多一些,”阮健弘說。“另一方面,居民的風險偏好降低,資管產品投資增長放緩,推動住戶部門存款增加。”
阮健弘認為,當前住戶部門的消費和投資意願在回升,儲蓄意願在下降,有利於住戶存款更加穩定的增加。他同時預期住戶貸款需求也將穩步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儘管中國三月份抵押貸款大幅增加,包括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在內的住戶貸款卻只佔全部新貸款的16%,其餘全部是企業貸款。
阮健弘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反映總債務和國內生產總值比值的中國宏觀槓桿率為289.6%,比上一個季度增加了八個百分點。
華盛頓 —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