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報告警告稱,中國在人工智能和數據收集領域的技術進步,包括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的出現,可能進一步加劇北京對國內社會的控制。而這些技術的出口也會為全球的威權政府提供新的工具以打壓異議活動。
“我們生活在一個數據驅動的威權主義日益加劇的時代。人工智能和其他收集與分析數字數據的技術正在改變專制者壓制異見的方式,” 報告寫道,“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收集和利用前所未有類型和規模的數據方面尤為突出,這些數據來源於公共和私人領域,既包括(中國)國內,也涵蓋海外,旨在實現社會控制。”
這份報告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民主研究國際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for Democratic Studies)發布。作者是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高級研究員瓦倫丁·韋伯(Valentin Weber)。
四個值得警覺的領域
韋伯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在四個科技領域的進步值得引起注意和警惕,它們分別是人工智能監視的應用、神經和沈浸式科技、可以破解加密訊息的量子計算、中央控制的數位貨幣。
中國在人工智能驅動的監控系統方面已經處於全球領先未知,這些技術可以監測人的面部表情、步態、和識別說話等,以便識別不「正常」的行為,幫助執法部門提前探測可能出現的事件。 「城市大腦」就是中國在這方面的應用,該技術在新冠疫情期間幫助當局監控民眾的活動。這項技術也被應用在了中國的新疆地區。
“如果我們把中國的監控統治分為三個階段的話,第一個階段是情況了解,把所有的攝像頭都部署好,” 韋伯博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第二個階段則是決策支持,比如說系統就會提示,‘嘿,有一個抗議活動要開始了’,以及預測性管轄這樣的東西。”
韋伯說,像DeepSeek這樣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式的出現則幫助中國進入第三個監控階段。 “有DeepSeek的存在,它可以代替中共或是執法機構採取的一些行動,例如自動取消異議人士預定的酒店或阻止他們去別處抗議等。”
沉浸式技術指的是包括頭戴式虛擬實境裝置和智慧眼鏡這樣的設備,這些設備可用於收集使用者的瞳孔變化和其他難以被觀測到的身體反應。而神經科技,例如對大腦置入晶片,則可以直接收集使用者的大腦資料。
這樣的技術不僅可能被用來傳播政府認可的政治宣傳,甚至可能被用在警察審訊的過程中。此外,中國的法律也規定,沉浸式設備的提供者在需要的時候必須向執法機關提供使用者的資料。
中國在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這樣的技術如果持續發展,理論上能夠破解加密通訊。
「如果一個國家建立了足夠強大的量子計算機,理論上它就能解密當前儲存在互聯網上並受加密保護的大量數據,無論是企業數據還是私人通信。」韋伯在報告中寫道。
目前大多數流行的數位貨幣都採用了去中心化的技術,使其不受任何政府的控制。但中國已經開始發行自己的數位貨幣---數位人民幣。報告指出,使用這樣的貨幣將導致使用者的金融數據,包括使用方式和地理資訊等,並被政府收集。
「它們還使政府能夠相對容易地監控用戶,並透過限製或切斷購買來懲罰其認為的不當行為。」報告寫道。
對外出口威權監控技術
中國已經在出口不少監控方面的技術。中國的海康威視和浙江大華在全球監視器市場佔了約34%的份額。報告稱中國的量子科技很可能會進入俄羅斯。包括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國的金磚國家(BRICS)有意相互之間建立量子通訊網路。由於中國在這個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中國在未來很可能會大幅影響資訊加密的標準,並出口相關技術。
報告指出,早在2000年代中期,中國就開始出口監控技術。北京據報曾向津巴布韋出口了無線電幹擾設備,攔截津巴布韋民眾之間的遠距離通話。
如今,中國在出口其監控技術方面已愈發成熟且廣泛,並以「免費試用」、補貼、換取自然資源等形式向經濟條件不佳的國家出口其技術。
報告指出中國不僅向其他維權國家銷售監控技術,處於民主和專制之間的「搖擺國家」(swing states)也是中國的客戶。除了技術外,中國公司還會向購買設備的國家提供專家支援。
「中國向專制國家和脆弱的民主國家不成比例地出口人工智能監控系統,而這些政權更有可能在國內動盪和鎮壓加劇時期進口這些技術。」報告說。
向這些國家出口技術也能讓北京受益,擴大北京的跨國鎮壓影響力,例如外國的執法機構能夠使用來自中國的技術,更有效率地監控或抓捕中國不喜歡的個人。報告以購買中國技術的泰國為例,指出泰國就經常遣返逃離中國的異議人士。
「每當一個新的國家採用中國式鎮壓國家的工具和策略,世界就變得越來越像中國。」報告寫道。
此外,來自中國科技公司的軟體也成了北京可能拿來收集中國境外使用者資料並實施監控的管道。例如位元組跳動的TikTok和騰訊的微信等。拼多多的Temu購物平台也曾因為私自閱讀用戶的私人資訊並分析資料而被Google商店下架。
報告建議民主國家的政府和公民社會應協助發展保護隱私的技術,並打造一個嵌有民主價值的科技生態系統,與中國提供的技術與設備競爭。
報告也建議民主國家和公民社會積極參與技術標準的製定,不要讓中國的威權式做法成為國際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