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對於到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來說﹐可以算是一個好年份,但美國的投資者卻沒那麼好運。這些新上市公司總市值在2018年縮水13%。
儘管過去一年發生美中貿易戰,仍有33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共籌集資金91.67億美元。2017年,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17家,籌資總額38億美元。
這些公司不必保證盈利,加之美國對持股人的利益很友善,許多公司能夠接觸到大量資本,應當說是非常幸運 。很像是互聯網熱潮時代的1999年到2000年,投資者看中的是他們的增長率,並且能期待有更快的增長,沒有人關心公司的虧損有多大,或者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股東權益。
去年,有4家在美國首次上市的中國公司籌集金額超過10億美元:線上娛樂公司愛奇藝(跌3.25%);有“中國特斯拉”之稱的電動汽車製造商NIO(跌1.55%);手機團購折扣平台拼多多(跌1.72%);中國最大的音樂串流和線上卡啦OK平台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跌1.34%)。
儘管中國公司上市表現不錯,但這股潮流沒有在公開上市後得以延續。金融市場研究機構洞察(Dealogic)的研究顯示,2018年截止12月20日,在美首次公開招股的中國公司2018年損失13.1%,相比之下,美國本土首次公開招股的公司同一年損失0.77%。
這些公司為了能在美國上市,其公司結構很複雜,通常被稱作可變利益實體(VIEs)。他們因各種控股公司或子公司,有離岸和在岸,通常是開曼群島實體,或其核心為控股公司。原因是中國不允許某類戰略性的商業領域有外國投資,例如互聯網公司。說到底,就是股東沒什麼權益,只是希望股票增值,給他們的投資帶來回報。
2019年,有可能在美國大規模上市的公司包括滴滴出行、字節跳動和抖音短視頻等。這些公司也可能選擇亞洲市場上市,例如去年在香港上市的美團網和小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