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在10月3日發表的一份關於中﹑俄關係的報告中說,由於俄羅斯對中國武器出口的逐步減少﹐以及中國已經找到越來越多的能源提供國﹐因此中國在中俄雙邊關係中逐漸佔據上風。
報告的作者之一﹑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武器轉讓項目主任保羅.霍爾特姆(Paul Holtom)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幾十年來﹐武器進出口一直是前中蘇及中俄外交關係的重要基石之一﹐但是最近幾年﹐中俄之間的武器進出口交易大幅度下降﹐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霍爾特姆指出﹐第一個原因是,中國不斷在尋求高端技術來發展自己的軍火產業,因此對俄羅斯製造軍火的需求量就相應降低了。
其次﹐霍爾特姆說﹕“俄羅斯對自己的實力以及是否願意去滿足中國(對武器)的需求持有疑問。根據我們的研究﹐俄羅斯雖然是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國﹐但是有時候中國需要的高尖端武器是俄羅斯沒有能力生產的。”
另外﹐霍爾特姆表示﹐俄羅斯對中國將來可能會成為競爭對手感到擔憂。他說﹕“俄羅斯非常擔心中國會偷師學到相關技術﹐進而製造類似的武器產品﹐從而成為俄羅斯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該報告還指出﹐除了武器之外﹐導致中﹑俄角色互換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對俄羅斯能源特別是原油的需求在過去5年來逐步下滑。報告稱﹕“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和阿曼。”
此外,由於中國成功地在其它地區﹐特別是中亞地區找到其它天然氣供應國,俄羅斯在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談判中的優勢也被嚴重削弱了。
報告認為,盡管冷戰時期中國和俄羅斯通常被國際社會視為盟友,但是事實上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互信卻是有限的。報告稱﹐雖然在很多時候兩國會持類似的外交立場﹐但是在北京和莫斯科分別都有一些政策制定者認為﹐從長期來看﹐對方是自己的終極戰略威脅。
報告作者霍爾特姆表示﹐他們從中﹑俄間的互動中總結出一條規律。他說﹕“如果他們有一致的利益﹐兩國間的合作就能得以繼續下去﹔但是他們在某些領域比如軍售﹑能源等具有潛在的競爭性﹐一旦一方單獨採取行動﹐就可能會產生問題。”
不過﹐霍爾特姆指出﹐即便中﹑俄間的戰略夥伴關係不很穩定﹐但是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還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