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近日紛紛大砍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GDP)到只有3%左右的水位,創1990年以來新低。專家說,官方清零政策是拖累中國經濟的最大元兇,今年GDP恐難保3%。部分出口業尤其慘遭砍單,外貿前景到明年第一季恐都不樂觀,其中位於浙江義烏的一位批發商告訴美國之音,近兩個月歐美客戶完全不下單,小商品出口已經“崩盤”,當地多數商家被迫改行。
繼亞銀(Asian Development Bank)上週將中國今年的GDP從5%下調至3.3%後,世界銀行本周也將其預測由4.3%下砍到2.8%。
兩大機構此波對中國經濟增長下修高達1.5%-1.7%的幅度後,已趨近其他經濟機構的預測水位,如高盛(Goldman Sach)、野村(Nomura)和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早已將中國今年的GDP預測值下修至3%、2.8%和3.3%。
分析人士說,中國經濟放緩除了受到全球疫後經濟復甦緩慢、中國房地產停滯重挫內需等拖累外,最致命的還是官方的清零和封城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打擊了中國消費者信心,也引發供應鏈斷鍊,進而波及亞洲其他經濟體。
但中國因清零付出的經濟代價或仍遭低估。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宋錚3月底的示警,他保守估計,當時佔中國GDP兩成的城市實施封城,每月已造成至少460億美元的損失,相當於3%的GDP。
換言之,中國動輒大規模封城數月來,今年GDP若從官方設定5.5%的目標值跳水暴跌到2.5%的水位,也並非不可能。
2022年中國GDP只有2-3%?30年來最差
香港智易東方證卷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藺常念分析,清零政策擾民傷財、成效又低,若不盡快鬆綁,中國今年GDP恐難保3%。
藺常念告訴美國之音:“(今年)前兩季,包括第三季、中國動態清零的政策搞到民不聊生。尤其是年初上海封關兩個月,對這個經濟影響得非常地大。現在,它動不動就封關,搞到人民已經疲倦了,最主要就是工業不知道怎麼樣生產,因為沒有人能夠上班,很多外資都想走,所以,對經濟來講,是非常非常地不好。雖然(中國總理)李克強年初的時候說,今年經濟目標增長(目標)是5.5%,基本上沒有人信,能夠達到這個目標,應該就是2-3%左右了,不會太好的了。”
位於台北的文化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黃健群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說,封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是出口製造業公認的最大障礙,不僅打亂供應鏈,也重挫內需。
中國年初以來的出口表現已經回穩,但前八個月的年增率降到只有個位數的9.5%。對此,黃健群說,歐美各國需求減弱,盤商急於去庫存,下單縮手,讓外銷業至明年第一季的訂單能見度都不佳,部分台商還傳出第四季、甚至明年第一季慘遭砍單。
他說,中國已經不再可能有中高速的GDP增長,未來的主旋律將是“高品質的發展”。
一位位於浙江義烏、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全名的批發商林先生也告訴美國之音,當地商家近兩個月來幾乎接不到歐美客戶的訂單,“大家都很慘,已全面崩盤”。
義烏小商品批發海外訂單急凍出口崩盤?
他說,海運貨運費是最佳的銷售指標。去年底,歐美大盤客戶還在瘋狂搶貨時,海運運費暴漲10倍至每貨櫃要價3萬美金。但近兩個月,訂單貨量急凍,海運費也腰斬至每貨櫃約4500美元的價位,已經快回到疫情前的水準了。
林先生說,他原來從事禮贈品的外銷,但兩個月來接不到訂單,只好改出口衣飾類。為求生存,他的同行則幾乎多已被迫改行,轉攻中國的內銷市場,因為中國消費者的儲蓄率高,口袋還是有點錢可以花。例如,他說,有位批發商朋友跑去加盟賣滷味,“換個行業,收入少一點,也還是活得下去。”
林先生說: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它的人很多。其實,大陸根本完全不需要靠外銷。它自己內部滾動就已經夠厲害了。”
台北的文化大學學者黃健群也同意,中國經濟現在只能靠內需支撐,不過,民間消費和投資的整體力度仍顯疲軟,僅有少數綠能產業靠政府補貼刺激出點買氣的短期效應,大多還是靠政府擴大支出來支撐GDP。
黃健群說:“因為第3季,70幾個城市封控,整個內需動能現在看來是靠政府鐵公雞在撐。消費這一塊,(補貼)有一點作用,你去看8月(表現)比7月好一點,就大概是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那問題都是短期效應。......內需投資,你看幾乎都是國有企業在投資,民間企業大概也是很慘,你看,銀行貸款都貸不出去,(一直)降利息,沒有訂單,它(公司)借錢要幹嘛?所以,靠政府投資,包括地方專項債提前用完,那可能還要再提前發明年的(地方專項債)。”
中國財經網上週報導,截至八月底,全中國共發行地方債達6.05萬億人民幣,且決策層已做出盤活5000多億人民幣地方專項債結存限額的部署,要求各地在10月底前發行完畢。
雖然中國傳出打算發放現金或消費券來刺激景氣,但黃健群質疑其成效,他不認為,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財政支出來推出這些方案。
歐盟中國商會的主席沃德克(Jörg Wuttke)以書面方式回覆美國之音的採訪時也表示,中國政府所推出的刺激景氣方案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案的成效還有待觀察。
他說,歐洲買家一直扮演穩定中國經濟的角色,今年上半年就進口了價值約3000億歐元的中國商品,相當於在中國製造了1400萬個工作。
沃德克說:“歐盟若衰退,將會重挫中國。”
他呼籲,中國盡快找出清零的退場機制,例如,提高疫苗接種率或提供保護力更高的mRNA疫苗,以重振企業信心。他說,歐盟中國商會近期的民調顯示,歐商過去大多聚焦中國的投資機會,但現在則轉為關切中國境內的供應鏈“任性”、經商挑戰、商譽受損的風險及全球合規性等障礙。
內需不足百姓不敢、不能、不願消費
相較於歐美消費者,黃健群說,中國民眾積蓄雖較高,但仍面臨三大消費障礙,除了中國製造的中低階貨品不符其生活期待,因而“不願”消費外,還有兩大“不敢”、“不能”消費的理由。
黃健群說:“第一個,老百姓不敢消費,對未來經濟下行的預期,所以他不敢消費,儲蓄率還是高,錢寧願放在口袋。再來就是不能消費,中國大陸老百姓有收入大概75%多、將近四分之三的錢壓在房貸裡面,你錢都在房貸,你怎麼花錢?現在房地產下行很嚴重,它不至於成為系統性金融風險,但是我買的房子,本來我買500萬(人民幣)的,現在掉到,比如說,450(萬人民幣),我賣都不能賣,賣了馬上賠錢,我只能卡在那個地方,那我房貸又占我將近四分之三的收入,卡在哪邊,我怎麼敢花錢。”
中國經濟放緩,工人因企業倒閉而遭拖欠工資的糾紛仍頻傳。
根據位於香港的勞權團體中國勞工通訊(China Labor Bulletin)的統計,疫情之故,雖然遭拖欠工資的中國勞工50人以上群聚集體追討薪資的行動近兩年每月從約130起降到只有70起左右,但個人透過網絡求助或追討薪資者的人數每月卻平均高達200人。
企業倒閉工資拖欠仍頻傳
中國勞工通訊研究員艾丹·週(Aiden Chau)告訴美國之音,三、四年前,製造業拖欠薪資者為大宗,約佔兩成,相比之下,現在建築業、交通運輸和服務業倒閉後,虧欠員工薪資者為多數。
他說,近幾個月,受到房地產蕭條的影響,建築業拖欠工資案約佔30-50%,服務業約佔20%,快遞等交通運輸業略有波動,但平均約佔10%,至於製造業則降至只有5%。
艾丹·週觀察,中國下半年的經濟仍受局部封禁的衝擊,再加上歐美復蘇力道不強,對中國的家電、電子業的出口仍帶來壓力,因此,勞工的就業環境仍嚴峻,工資也恐呈停滯,不太可能有上調的空間,尤其快遞業,因為競爭,派費一直很低。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