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面對脫鉤風險 歐企有待降低對華經濟依賴度


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在柏林七國集團經貿部長會議結束後對記者講話(2022年3月28日)
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在柏林七國集團經貿部長會議結束後對記者講話(2022年3月28日)
面對脫鉤風險 歐企有待降低對華經濟依賴度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8:38 0:00

七國集團經貿部長日前在柏林舉行的會議上已達成共識,七國集團將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採取更強硬和協調一致的立場,同時繼續維持對俄羅斯的製裁。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提出,新的對華貿易政策將“不再天真”。分析人士認為,在俄烏戰爭、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的壓力下,歐洲有必要採取措施降低對某個單一經濟體的依賴程度。地緣政治衝突的加劇給在華歐洲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帶來了新的挑戰。

中國仍在執行的新冠“清零”政策對中國的經濟的負面影響在今年上半年已經凸顯,國際金融機構普遍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主要由於中國的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房地產數據同樣表現不佳。中國美國商會和中國歐盟商會的調查均指出,中國政府採取的“清零”政策對企業正常經營已造成嚴重傷害,並影響企業信心。

中國歐盟商會六月進行的商業信心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企業在2021年實現了盈利,然而大部分企業表示在中國開展業務更加困難。美國商會今年5月的調查顯示,有51%的企業表示,將延後或減少在中國的投資項目。此外,美國還通過了芯片法案,禁止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在中國設廠,對出口中國的芯片等高科技產品加以限制,以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優勢地位。與此同時,歐洲一些企業巨頭正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商界人士也指出了在華經營的風險以及降低對中國依賴的重要性。

德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國際業務管理合夥人安德烈斯·格倫茨(Andreas Glunz)對美國之音表示,他希望雙方政府能夠保持對話並推進建設雙邊關係。格倫茨說:“現在在德國、在歐洲,總體來說,他們評估中國形勢方面有一些猶豫和改變。但是我沒有看到這是一種大範圍的趨勢,我認為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了形勢,現在無法與中方進行面對面交流,這意味著過去三年缺乏透明度和溝通,正因為如此雙方關係有所惡化。”

德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國際業務管理合夥人安德烈斯·格倫茨(Andreas Glunz)
德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國際業務管理合夥人安德烈斯·格倫茨(Andreas Glunz)

格倫茨表示,他希望中共在召開20大後能夠重新開放國門,這對雙方政治家來說都是談判和交換意見的好時機,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也非常重要,因此歐洲政治家有必要再次與中國建立起關係。格倫茨說,德國企業界有很多呼聲希望政界冷靜下來,除了供應鏈混亂、俄烏戰爭、能源短缺等問題之外,不要再和中國產生新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週對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2020年新冠全球大流行以來習近平首次出國訪問。習近平在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會議期間與普京會晤,習近平在公開講話中沒有提到烏克蘭,而普京稱讚中國在烏克蘭局勢中持“平衡”立場,並表示“理解中國對烏克蘭局勢的疑問和擔心”。普京的表態意味著中國將繼續謹慎行事,避免在烏克蘭危機中與西方國家發生正面衝突。

與中國脫鉤?

德國左傾的政府上任以來,對中國當局採取了較為強硬的姿態,比過去的默克爾政府時期有了更多批評之聲。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中國是一個受歡迎的貿易夥伴,但德國不能允許北京的保護主義來扭曲競爭,也不會因失去生意的威脅而拒絕批評侵犯人權的行為。哈貝克在採訪中說,“我們不能讓自己被敲詐”。

哈貝克提出由於很多行業嚴重依賴中國市場,德國必須向新的貿易夥伴開放,表示對華貿易政策“不再天真”。哈貝克表示,將會對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如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更嚴格的審查,歐洲不應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實際已成為中國發展戰略層面的規劃,七國集團中的意大利在2019年加入了該倡議。中國目前正在向東歐和巴爾幹半島國家積極擴展“一帶一路”項目,並與多國簽訂了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協議。

由於歐洲國家與中國有密切的經貿往來,研究機構不得不評估與中國脫鉤的風險。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數據顯示,歐洲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中,大公司居於主導地位。近五年來歐洲前十大對華投資的企業佔總投資額的50%以上,2008年以來投資佔比最大的行業是汽車及配件。中國在過去六年內是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21年貿易額達到2450億歐元。

位於德國慕尼黑的IFO研究所在今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歐盟和德國與中國脫鉤,將會引發中國的報復措施,這會是德國付出相當於英國脫歐大約六倍的代價。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麗桑德拉·弗拉赫(Lisandra Flach)指出,去全球化讓我們更加貧窮,公司不應無故拒絕重要的貿易夥伴,而應該額外從其他國家採購投入,以減少對某些市場和專制政權的一邊倒的關鍵依賴。

報告認為,一旦與中國爆發貿易戰,德國損失最慘重的三個行業是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商、機械設備製造商。報告還指出,德國作為一個出口大國,調整商業模式的解決方案是與美國等理念相似的國家形成戰略夥伴或者簽訂自由貿易協議,這意味著德國企業的供應鏈需要做出調整,歐盟和美國的自由貿易協議可能緩沖掉對華脫鉤帶來的一部分負面影響,但無法抵消全部影響。

對華貿易政策的轉折點

中國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形成了一批具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級,這是一些德國企業收入的重要來源。汽車製造商大眾、梅賽德斯奔馳、寶馬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中國。德國消費者同樣受益於廉價的中國產品。德國已成為歐盟國家中對華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和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

冷戰後的德國一直奉行“以貿促變”的策略與中國接觸,執政長達16年的默克爾政府倡導與中國的積極接觸政策,並推進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該協定目前已被歐洲議會無限期凍結。西方國家持續幾十年的“以貿促變”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相反中國試圖重塑國際和地區秩序並推進軍事現代化進程正在令西方國家擔憂。德國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前主席諾伯特·羅特根(Norbert Röttgen)就明確表示,德中兩國在香港、台灣和南海問題上存在分歧。

習近平在默克爾卸任前跟她進行視頻通話,高度評價默克爾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然而,中國的重要程度似乎被誇大了,德國僅有約2%的就業崗位直接或間接依賴對中國的出口,中國消費了德國8%的出口額,而中歐和東歐國家佔比超過7%。此外,還有一批德國企業在中國本土生產銷售,並且在中國當地再投資,中國因此而受益於德國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

德國主要的商業組織,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及德國對外貿易商會(AHK)目前均不贊同默克爾的老政策,而轉向當前的執政黨。

為應對原材料、芯片等物資短缺,擴寬來源渠道,降低單一渠道依賴性是業界共識。格倫茨介紹說,制定備選方案有三大趨勢:首先,在自然資源方面可以轉向澳大利亞和南美,很多政界人物訪問這些地區,企業界也在擴展供應商,而不是單一最便宜的供應商;第二是有很多外國直接投資進入德國,例如英特爾在德國建立芯片工廠,產品直接銷售給歐洲客戶;第三是在國內生產產品,而不是從外部採購,以降低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格倫茨也指出,上述措施意味著產品價格升高,利潤降低,總體競爭力也會下滑,因此歐洲正面臨一個困難時刻。

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研究員於爾根·馬蒂斯(Jürgen Matthes)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表示,他所討論的並非是要與中國脫鉤,而是在多個方面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首先,德國和美國一樣嚴重依賴依賴稀土等原材料,歐盟希望降低依賴性,這樣的進程需要加快,對於關鍵產品,與理念類似的國家建立友誼是一種選擇,不過這樣的產品種類非常少。

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研究員於爾根·馬蒂斯(Jürgen Matthes)
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研究員於爾根·馬蒂斯(Jürgen Matthes)

馬蒂斯指出,德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被誇大了,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中國的整體出口依賴不會是一場災難。

馬蒂斯認為,如果美國公司退出中國市場,歐洲公司應該三思而後行以搶占市場份額。相反,在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國家一起與中國打交道時,協調一致的努力是有意義的。

華沙大學研究德國外交政策的助理教授拉法爾·烏拉托夫斯基(Rafał Ulatowski)今年5月接受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又譯:查塔姆研究所) 採訪時指出,德中關係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這名學者指出,近兩年來,德國試圖加強與印太國家的外交往來以限制中國的影響力,中國試圖利用德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作為槓桿,使德國脫離與美國的同盟。烏拉托夫斯基認為,在短期內密切的經濟聯繫可能會對一國的行為產生調節作用,但長遠來看,戰略利益居主導地位,因此德國正在尋求多樣化,擺脫對中國經濟的依賴,而不是屈服於中國的需求。

進軍中國

在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之時,一些歐洲企業仍然在繼續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以擴大在中國的收入。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魯斯武姆(Siegfried Russwurm)表示,脫鉤是沒有意義的,但他建議企業研究風險,減少對個別國家的依賴。

中國德國商會聯合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最新調查指出,德國企業在華業務正在重新定位,71%的公司傾向於增加在華投資,僅有4%的企業考慮離開中國。中國對德國企業來說仍然是巨大的市場,然而企業的熱情有所減退。報告指出,中國高層領導所提出的“雙循環”經濟政策對於外資企業來說是一大挑戰。在新冠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國當局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在擴大內需,注重國內市場,被提高自身創新能力。

格倫茨對美國之音表示,“大多德國公司同時對美國和中國市場具有相似的依賴性,很多德國公司在這兩個市場創造了25%到40%的收入和利潤,對於德國公司而言,失去這兩個市場之一都非常困難。這意味著現在德國公司必須同時遵守兩套規則和製度,然而這兩者在相當大的範圍內是互相衝突的。這意味著德國公司必須處理好大量棘手的問題,不僅是規則方面,而且技術方面也有。比如技術標準雙方也在脫鉤。”

格倫茨表示,德國公司傾向於盡可能留在這兩個市場,與此同時也試圖將銷售市場的價值鏈加以多樣化,例如在東南亞國家新建工廠,但也不失去這兩個市場。

歐洲能源價格上漲已經迫使消耗大量電力的鋁冶煉廠減產或關閉。歐洲在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戰爭後實施了製裁,然而路透社報導指出,歐盟在今年3月至6月進口來自俄羅斯的未鍛軋鋁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企業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據報導,去年以來,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鋁價值幾乎翻了一番,而2至6月的進口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增長了20.07%。

在台灣海峽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歐洲企業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將更加謹慎,企業不可避免地捲入政治衝突之中。台灣在立陶宛設立辦事處引發了中國的報復措施,德國大陸集團由於部分產品包含立陶宛配件而無法銷往中國大陸。大型企業在中國正在採取更加本土化的經營策略。

格倫茨指出,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在中國經營開始採取本地化措施以降低脫鉤帶來的風險,本地化已經成為趨勢,很多德國企業正在大舉投資中國,在中國建立工廠並在中國銷售,而不是向中國出口。

歐盟委員會正在起草提案,禁止進口使用強制勞動生產的產品,提案有待歐盟成員國和歐洲議會的批准。聯合國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新疆少數民族存在強迫勞動的狀況,該報告引發了中國的不滿。而如果新疆產品被認定為涉及強制勞動,未來可能影響新疆出口到歐洲。美國拜登當局目前已經禁止新疆產品的進口。

格倫茨表示,德國企業在涉及強迫勞動的省份開展業務不多,德國公司希望成為好公民、遵守法律法規,如果當地明顯存在強迫勞動,那麼德國公司可能會停止投資,不得不把業務賣給中方合資夥伴,甚至退出在這些省份的運營。

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於爾根·馬蒂斯表示,人權對於德國政府尤其是綠黨來說非常重要,對於特定公司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和針對中國在全球市場不公平競爭的措施至少應該列為最優先處理的問題。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在廣東湛江的一體化基地本月開始投產運營,該工廠設計年產工程塑料6萬噸,主要用於中國的汽車製造和電子產品,預計到2030年該工廠總投資額將達到100億歐元,這是該公司迄今為止在海外的最大一筆投資。巴斯夫網站介紹說,該一體化項目將100%採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工廠、能源和材料、物流和基礎設施都集成在一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了工廠開工儀式,如此高級別中共官員出席外資企業開工儀式是相當罕見的,這意味著中國當局正在努力試圖吸引國際投資者。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說,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全面建設暨首套裝置投產,對於中德深化經貿投資合作、攜手應對疫情衝擊、維護全球石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官媒《中國日報》本月報導說,歐洲企業巨頭ABB公司在上海的機器人工廠正處於調試最後階段,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投入運營。ABB機器人與離散自動化業務負責人表示,這座建造成本約1.5億歐元的工廠將成為“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的中心”。ABB的新工廠契合了中國“十四五”規劃,目標是到2025年將中國打造成“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