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開打已逾兩年,西方制裁使莫斯科前所未有地依賴北京。此次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訪華理所當然被視為尋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援助。但是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西方領袖也不斷要求習近平不得對普京的戰爭機器提供幫助。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經濟本身也面臨難題,需要西方的資本投入,習近平沒有道理為普京的戰爭買單而賠上中國的利益。
雖然台灣今年仍未收到世界衛生大會(WHA)的邀請函,但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等民間團體5月15日表示,下週將赴日內瓦國際機場車站舉辦特展,讓世界看到台灣在醫療技術及國際醫療交流的實力。他們也將延續去年的創意,規劃“巧遇”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向他當面表達台灣不該被拒之門外世衛大會門外的訴求。
台灣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即將宣示就職,一般預料兩岸關係只會更加惡化,台灣陸委會副主委詹志宏向北京喊話只要“一念之間”就可以扭轉兩岸關係。面對日益兇險的台海局勢,兩岸學者建議北京可為民進黨部分人士赴港澳松綁,開展接觸工作,亦或是仿效上世紀末的密使形式,建立私下溝通管道。
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將於5月9日完成首輪海試。軍事專家表示,“福建艦”若於2026年如期服役,雖其規模和性能仍不及美國航母戰鬥群,但對於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第一島鏈部署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將構成威脅。
為因應國際國內環境的新變化,中國擬修訂《國防教育法》,將愛國、國防意識向下紮根到小學。 分析家指出,中共面臨內憂外患之際,習近平把軍隊的政治思想工作搬進校園,旨在穩固其政權,但新法施行一段時間後,恐將讓年輕一代的中國人自幼就對外部世界產生 敵意與偏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4月26日在北京進行訪華的最後一天行程,並安排多場高層會面,包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外長王毅等人對話。對於這兩場美中高層對話,分析家各有解讀,但都同意,兩國在特定議題上的分歧難解。
正在台灣訪問的美國國會眾議院跨黨派訪問團成員4月23日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4月24-26日訪問中國時應對北京施壓,並要求改善人權狀況,以展示出民主與和平的力量。
台灣東部花蓮縣自週一(4月22日)起地震不斷,規模最大達里氏6.3,造成3棟建物傾斜,民眾人心惶惶。台灣氣象署表示,近日地震皆屬於4月3日大地震後之餘震,預估未來半年至1年都還會有餘震發生,且不排除有較大規模的地震。
據傳以色列向伊朗發動報復襲擊之後,一些國家呼籲雙方保持克制,中國外交部4月19日表示“反對中東緊張局勢升級”。分析人士認為,以色列做出“以戰止戰”的攻擊僅具警告性,對伊朗造成的實質損害應有限。伊朗雖揚言將“大規模且嚴厲”反擊,但回擊的選項不多。而中國雖對伊朗的經濟影響力極高,但介入調停中東事務的能力有限,也會忌憚美國的態度。
台灣多個民間智庫與協會4月15日發布「2024 TTX區域安全兵推」總結報告稱,台灣社會的韌性仍不足以支撐長期戰事,尤其在能源和金融領域更是短版。另外,參與兵推的專家一致認為,萬一兩岸爆發武裝衝突,新加坡或可成為調停斡旋者。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4月16日分別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強,凸顯他此行尋求德中深化經貿合作的目的。不過,分析人士表示,德中未來雖可能開展多元合作,但歐洲整體去風險化的趨勢短期內不會轉向,中國更不要妄想靠歐洲、來突破美國的圍堵。
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的一名專員原訂4月10日入境香港被拒,還被留置在香港機場長達6小時。有關人士指出,在中共統治下的香港出現越來越多看不見的紅線,對所謂「境外勢力」的界定也更加廣泛,未來特定身份外籍人士被拒絕入港的案例可能會層出不窮。
繼2015年的新加坡會談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0日在北京與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二度會面。分析人士說,比起9年前的習馬會,習近平這次強調“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促統的力道更強,而馬英九則被降格為宣傳台灣愛國統一和對台施壓的工具。但分析家認為,“習馬二會”背離台灣主流民意,不會對兩岸關係有任何影響。
台灣今年的“漢光演習”將於4月下旬展開電腦兵推、7月下旬進行實兵演習。為應對中共灰色地帶戰術的威脅,台灣軍方今年也將驗證新版“接戰規定”,並加強戰略溝通,以爭取國際盟軍的支持。
台灣花蓮強震三天來,已發生餘震500多次,增加了搜救工作的難度。所幸台灣地震測報中心表示,餘震已穩定減少。根據官方統計,截至當地時間晚上8時,這次地震已造成12死,1133傷,但因部分山區道路尚未完全搶通,仍有681人受困、10人失聯。除了災損,2,000多位失去家園的災民都被安置,部分人住進台灣宗教團體慈濟基金會快速搭建的安置隔間。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東時間週二(4月2日)通電話。對此,中國官媒週三(4月3日)多正面報道,展現對兩國關係止跌回穩的企求。中國學者分析,這次拜習通話中,中美兩國元首都看得出來,希望穩住雙邊關係,事實上,中美關係也正從谷底反彈回穩中。不過他們強調,兩國仍有難解的根本矛盾,因此,最重要的管控可能的衝突,不要爆發任何「意外」。
中國官媒及受到嚴格審查的社群媒體平台微博上正在傳播的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暗示烏克蘭和美國與三月底俄羅斯的恐怖攻擊有關。
台灣東部花蓮4月3日上午近8時許發生里氏7.2級強震,強烈的震撼嚇得不少久經地震洗禮的花蓮居民倉皇逃出家門。位於市區的天王星大樓倒塌,一度造成數十名住戶受困,而住在鄰近該大樓的羅宜晃回到家中看見凌亂的場景,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美國駐武漢總領事館上週啟用新館後,引發不少中國網民在社群平台上敲碗,盼“重啟”駐成都總領事館。分析人士表示,美中兩國雖皆有意深化民間交流,但鑒於美國正逢選舉年,雙邊重啟總領事館的機會渺茫;不過,若拜登(Joe Biden)總統明年順利連任,他的第二任期內將是處理此議題的最好時機。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4月1日啟程訪問中國大陸,他在出發前強調此行是和平之旅,也是友誼之旅,希望促進兩岸交流,避免戰爭。 分析家表示,中國很可能在馬英九訪問期間釋回被留置的一名台灣軍人,做球給馬英九並拉抬這次訪問的含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