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系列峰會將於11月10日於柬埔寨登場,美國總統拜登將親自出席年度東盟-美國峰會及東亞峰會,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將連續第十次出席東亞系列會議。對此,觀察人士分析,緬甸危機將成為為期四天的數場峰會重點議題,但美、中基於尊重東盟中心性,預料不會過度介入當地局勢,另外還將在峰會上談及海上安全、氣候變化、經貿合作等議題。然而,在華盛頓與北京於東盟加劇對抗之際,專家直指,美國應趁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在當地擴大力度推廣印太經濟框架(IPEF),藉此抗衡中共在此區域強大的經貿影響力。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東盟系列峰會將於本週四(11月10日)拉開序幕,東道主柬埔寨稍早已正式對外公佈會議相關議程。柬埔寨外交與國際合作部表示,柬埔寨首相洪森將於首都金邊主持第40和41屆東盟峰會和相關會議、及第2屆東盟全球對話會議,一連串峰會將自10日起一連舉辦4天,其中包含第25屆東盟-中國峰會、第10屆東盟-美國峰會及第17屆東亞峰會(EAS)等。
針對年度東盟-美國峰會、以及包含美國、中國和俄國等泛東亞地區16國參與,由東盟主導的東亞峰會,白宮早於10月底就對外公佈,美國總統拜登將於11月12日至13日參與這兩場峰會,“重申美國對東南亞和東盟中心性的長久承諾”。台媒中央社則報導,美方資深官員表示,拜登將藉由出席峰會機會,談及美國對南中國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承諾、及包含台灣在內的區域穩定重要性。
另一方面,據中國官媒新華社消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於11月8日晚間抵達金邊,並將在當地參與東盟-中國峰會、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東亞峰會。中國外交部稍早表示,中方期待一連串會議能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以及守護地區和平安寧,以“堅持多邊主義與開放的區域主義,支持東盟中心地位”。
峰會料觸及經貿、氣候變化議題
對於中國與東盟將召開的一系列會議,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東南亞事務專家黃宗鼎預測,經貿議題應如中國外交部所言,將成關注焦點;至於美國和東盟共同參與的峰會部分,除台海和平及海洋安全外,預料也將觸及供應鏈安全、疫後復蘇及氣候變化等議題。
黃宗鼎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大致會依照5月的美國東協(東盟)特別高峰會的一些議題去穩定地推進,主要的議題包括氣候變化、現代化基礎建設、疫後復蘇這些重點,當然還有在海洋安全方面,然後供應鏈的部分,包括公共衛生、食品、農產品、關鍵原物料的供應鏈的確保,這些問題都會是去談的。”
柬埔寨智慧大學(PUC)社會科學與國際關係學院(SSIR)助理院長兼講師孫金(Sun Kim)也認同黃宗鼎說法,他對美國之音說:“我相信美國將在氣候變化上對東盟做出承諾,同時,喬·拜登也將重申美國將始終與東盟站在一起,特別是對涉及(海上)爭議的國家,以在南中國海上抗衡中國。”
北京收斂“戰狼外交”?
不過,華盛頓加強東盟國家的海洋安全,並反對北京在南中國海的主權主張政策並不被中國買單。中國外長王毅11月3日在海南三亞舉辦的“2022年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的開幕式上發表視訊致詞,強調中國希望與各國一道推進海洋合作與治理,並提出“以和平方式妥處海上矛盾...以鮮明態度反對海上霸權,共同抵制編織排他性‘小圈子’”等3點建議。儘管這項發言未點名任何國家,但顯然是劍指美國。
在中國“戰狼外交”本色看似不變,但目前美國聯合民主盟友圍堵中國的態勢愈加明朗之際,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黃宗鼎認為,中國若在峰會談及南中國海,咄咄逼人的外交姿態可能略有收斂,將更強調以其外交政策之一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應對海域主權爭議。
黃宗鼎說:“在南海(南中國海)的議題上面,我相信中共會持續的去抗議美國干涉、或是參與區域問題,(然而)中國現在比較趨近於戰略緊縮,外交空間相對收斂,以往的這種比較戰狼式的作為可能還是會有,但是不會像之前那麼樣地有攻擊性。所以它可能在這種國際論壇上面,會慢慢去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裡面就是不干涉內政、強調和平共處(等)。”
中國宣稱擁有南中國海幾乎所有的海域主權,但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台灣、文萊及印尼也宣稱擁有這片蘊藏豐富天然資源、並為國際重要航道的海域部分主權。
專家:美中不會過度介入緬甸局勢
東盟系列峰會除了可能討論海上安全議題,柬埔寨智慧大學的孫金認為,與會國也不會忽視人道危機至今未解的緬甸僵局,而此議題將成為會議重頭戲,他說:“無庸置疑,喬·拜登將鼓勵或敦促所有東盟成員國,盡其所能堅持以(落實)五點共識(為前提),與軍政府將領接觸。”
緬甸血腥衝突已爆發逾一年九個月、造成至少7千平民不幸離世。然而,緬甸軍政府遲遲未能落實於去年與東盟達成的五點和平共識,柬埔寨已於稍早確認,這次東盟峰會仍將比照去年,不邀請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參與,使得這次東盟10國中僅有9國參與峰會,除了輪值主席國柬埔寨外,還包含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文萊、越南及老撾。
針對緬甸危機,東盟外交部長10月27日才於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特別會議,要求緬甸軍政府遵守一個“具體”時間表,以在五點共識上取得進展,但此舉卻遭到緬甸軍方警告,認為為和平進程訂定時間表恐帶來”負面影響”,更指稱東盟未邀請軍政府指定的外長參與這場會議是“歧視”行為。
雖然緬甸暴力情勢仍未見趨緩,但東南亞事務專家黃宗鼎說,鑑於美國和中國皆尊重及支持東盟中心性的情況之下,兩國不太可能在東盟系列峰會上,表達積極介入緬甸危機的態勢,他說: “中美應該都是會站在一個比較理想的距離,就是對東協(東盟)總體給予支持,如果有需要美中進一步的政治協助、或是實質支援的話,那我相信應當也是透過東協的這個需求而產生。”
然而,據緬甸獨立傳媒《伊洛瓦底》(The Irrawaddy)近期報導,緬甸空軍向中國訂購戰鬥教練機,已經派遣相關人員前往中國受訓。對此,黃宗鼎說,此時北京對緬軍的軍火支援恐不利於當地和平進程。
美眾議員示警:美將東南亞推入中國懷抱
不論美中將如何在東盟系列峰會中對緬甸局勢商議對策,兩個世界大國在東南亞加劇對抗已成不爭的事實,拜登將藉訪問柬埔寨之際,擴大美國影響力以製衡中國的意味也相當濃厚。
不過,美國之音稍早報導,新加坡智庫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共同協調員喬安娜·林(Joanne Lin Weiling)認為,這可能讓老撾、緬甸和柬埔寨等“與中國有著非常牢固的紐帶和關係”的東盟國家感到不適,她說:“這是因為中國是該地區的重要經濟夥伴......中國還與東盟建立了很多發揮著功用的合作領域,其中很多都已經機構化了”。
福克斯新聞(Fox News)上月刊登由美國眾議員卡羅爾·米勒(Carol Miller)撰寫的一篇題為“美國正將東南亞推入中國懷抱,這很危險”(America is driving Southeast Asia into the arms of China and it's dangerous)的文章也指出,中國在東南亞的投資、貸款和貿易等方面已經超越美國,使得當地宛如“中國後院”。有鑑於此,美國必須和柬埔寨、越南和老撾等東南亞國家“長期合作,發展並加強經濟、政治聯繫,培養共同價值觀”。米勒還說,貿易和投資”為更大的影響力和美國民主價值敞開大門,而這將為當地民眾帶來更大的自由和繁榮”。
美借IPEF拉攏東盟最佳時機?
針對美中在東南亞的競逐,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 Times)11月初報導,印尼前外長馬蒂納塔萊加瓦(Marty Natalegawa)表示,兩強競爭為東南亞帶來機會,但也讓此區域面臨挑戰,他說:“我們被左右拉扯,這就是為什麼東盟成員國除了在政治領域、也在經濟領域上必須處於積極主動的位置,而不是簡單接收而已”。
不過,連續13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目前受嚴格的防疫清零政策、及因與美國關係緊張導致部分外企撤出影響,整體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然而,馬蒂納塔萊加瓦表示,無論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如何,對東盟來說“都是機會。我不認為它是‘非此即彼’或‘零和’(局面)”。
對此,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鍾偉倫(William Choong)表示,在被美國視為唯一競爭者的中國經濟處於困境之際,華盛頓應藉此在長期以來“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東盟,加大力度推廣印太經濟框架(IPEF),雖無法立即迫使東盟國家從美中之間選邊站,但可望在未來挑戰中國在此區域強大的經貿影響力。
鍾偉倫告訴美國之音:“我認為印太經濟框架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儘管IPEF目前的細節較少,而且沒有太多具體的東西,但相較中國,這絕對是華盛頓在該區域(指東盟)取得進展的一種方式。事實上東盟10國除了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外,其他7國都已加入IPEF,這是(東盟)這些國家對希望美國參與東盟事務、及作為未來經濟格局一部分的經濟準則投下信任票,所以這絕對是美國應該繼續(在東盟)推動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