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將於11月4日訪問中國,預計行程將會非常短暫,朔爾茨將不會在北京過夜,另有德國大型企業負責人組成的商業代表團隨同訪問。朔爾茨將是中共20大後首位造訪中國的西方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剛剛閉幕的中共20大上開啟了第三屆任期,進一步鞏固了作為核心的領導地位,習家軍人馬全面掌控中共決策機構中央政治局,預計中國仍將持續強硬的外交路線。
上週歐盟峰會上,歐洲國家領導人進行了有關中國的戰略討論,多國首腦表示將調整對華政策,在經濟上降低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在歐盟峰會結束後正式宣布了朔爾茨訪華的消息,發言人赫伯斯特萊特(Steffen Hebestreit)10月24日介紹說,由於中國新冠政策複雜,朔爾茨的行程將非常短暫,實際只是一日遊。朔爾茨是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邀請訪問中國的。路透社報導說,朔爾茨將在訪問期間與中國領導人談論市場開放和人權問題,德國政府希望在訪問期間與中國的非政府組織會面,但目前可能性未知。德國企業大眾和巴斯夫負責人已經確定隨團訪問中國,這兩家公司在中國擁有巨額投資,其中巴斯夫計劃到2030年向廣東湛江的生產基地投資100億歐元,該生產基地部分裝置已經投產運營。
中國在過去六年內已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德國也是歐盟國家中投資中國最多的國家,投資中國的公司集中在汽車、化工行業的大型企業。朔爾茨明確反對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傾向於以靈活務實的態度處理與中國的關係。
歐盟峰會期間,歐洲各國領導人討論了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的能源危機問題以及未來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可能性,並且對中資企業收購歐洲公司表示警惕。德國由於大量依賴俄羅斯天然氣,戰爭導致能源短缺迫使歐洲國家重新思考對俄乃至對華政策問題,最近幾個月以來,主張與中國“脫鉤”的聲音不斷,有專家已經開始評估和分析與中國“脫鉤”所帶來的風險及後果。
就在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前,德國政府批准了中國國企入股漢堡港的折衷方案,中資公司賽微電子旗下的瑞典Silex公司計劃收購德國芯片製造商艾爾默斯公司(Elmos)已進入政府審查階段。德國媒體《商報》報導說,德國政府可能批准該收購案。這兩樁收購案在德國政界乃至歐盟均引發了相當多的爭議,德國總理力排眾議推進收購案,顯示德國經濟與中國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瑞典國家中國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比約恩·卡佩林(Björn Cappelin)表示,朔爾茨計劃訪華在歐洲面臨很多批評,習近平在確保開啟第三個任期後迎來一位外國領導人,這是北京樂於見到的,但是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朔爾茨將帶領一個商業代表團,顯示德國重視與中國的商業關係,然而這可能讓朔爾茨無法與習近平坦率嚴肅地討論一些事情。
意大利國際政治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阿萊西婭·阿米吉尼(Alessia Amighini)認為德國試圖恢復過去兩三年來與中國中斷的聯繫,德國在經濟方面與中國有重要的聯繫,歐盟不會關閉,關閉的是中國,這是令人不滿的地方。她說:“我們需要一場希望是有建設性的對話,但是不是無條件的,(中國)要像以前一樣開放,否則對我們不公平。”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一直處於閉關狀態,高層領導人互訪幾乎停滯。中國數年來精心準備的北京冬奧會規模宏大,然而響應北京親自出席開幕式的西方國家領導人寥寥無幾,遠遠少於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在美國和歐盟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以及俄烏戰爭持續的背景下,有分析認為北京方面急於擺脫外交困境,與德國的關係是拋向中國的一個“救生圈”。
強勢的中國領導人
習近平在中共20大上取得了空前的權力,其親信和舊部已經掌控中央政治局,以前總書記胡錦濤為首的團派則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在中共20大閉幕會上,胡錦濤被工作人員強行提前帶離會場引發各種猜測,並成為了近期中國網絡上最敏感的話題。從媒體公佈的視頻來看,胡錦濤試圖翻閱文件遭到阻止,胡錦濤本人似乎不情願離場。中國官媒新華社僅在英文推特帳號上稱胡錦濤離場是由於“身體原因”,官方發布的中文消息均沒有提及胡錦濤提前離場一事。
和往屆中共黨代會一樣,報告中提到了“深化改革開放”,不過此次習近平在報告中提及“安全”與“鬥爭”的次數遠遠多於“改革”。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概念,並將其寫入新修訂的黨章,顯示出中共所提出的現代化路徑可能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指出,習近平20大報告關鍵詞為安全和鬥爭,凸顯出習近平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習近平在20大報告中堅稱中共的防疫政策正確並將繼續堅持下去,20大閉幕後,中國各地的封控措施沒有放鬆的跡象,這讓民眾和商界期待當局放寬防疫政策的幻想破滅。中國的清零政策已經對中國國內的經濟和民生造成實質衝擊,民眾和企業對當局嚴苛的封控措施頗有怨言。
比約恩·卡佩林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習近平將會進一步鞏固自身權力,甚至做出一些有損中國經濟的政治決策,更缺乏興趣聽取外國的意見,無論是政治夥伴還是商業夥伴。
比約恩·卡佩林表示:“歐盟國家意識到,中國更多是對手,較少是夥伴關係。但是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似乎缺乏共識。”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以對俄羅斯的依賴為例,認為應該對中國採取類似措施,另一些國家領導人則堅持自由貿易,像中國一樣閉關是錯誤的,比約恩·卡佩林認為,歐洲需要團結以處理與中國關係的方式,目前還沒有看出大的進展。
德國柏林政治學者張俊華表示,歐洲對於習近平掌控下的中國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由於烏克蘭戰爭的原因,歐洲必須把注意力放在俄羅斯身上,解決自身能源危機問題,這一問題涉及歐洲人的直接利益。德國新政府還沒有形成明確、有體系的中國政策,而且在操作過程中甚至相互矛盾。
阿萊西婭·阿米吉尼認為,習近平連任對於歐洲與中國的關係不會帶來大的變化,歐洲面對的是同樣一個體制,球在中國的一邊:“不論習近平是否領導所有方面,六個人(常委)都站在習那一邊,沒有競爭者,在歐洲和中國的關係上更加保守,這都不是大問題,也不會有大的變化,我們不是在跟不同的機構對話,而只是一個領導人,因此球在中國一邊。”
意大利國際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菲利普·法蘇羅(Filippo Fasulo)認為,未來中國將更加官僚主義,可以確定習近平會加強集權,習近平從95%的控制變成100%的控制不是非常大的變化,而美國正在嚴肅對待中國對全球秩序的系統性挑戰,美國開始限制對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並試圖讓盟友加入這個行列。
一些在華德國大型企業正在中國加大投資力度,以構建獨立的本土供應鏈,避免地緣政治和貿易戰的影響。
外國駐華商會注意到中共20大以後某些政策上的變動,商界擔憂中國將再次走向封閉,新一代領導班子缺乏歷練和經濟方面的管理能力,一些人呼籲當局不要過多干預市場。人民幣匯率在20大後數日持續走低。香港股市在中共20大閉幕後經歷了一波拋售,股指大幅下跌,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同樣遭遇了一輪暴跌,華爾街日報指出,習近平鞏固權力令投資者對未來中國經濟政策產生了疑慮。
張俊華表示,中共20大以後習近平會以政治為主、抓意識形態,這不意味著中共不考慮經濟問題。“迄今為止,共產黨的奠基石、合法性基礎主要還是經濟,不是它的政治,也不是意識形態,不是它的幾句口號就能解決問題的。”
張俊華認為,中共內部被習派人馬控制,這樣幹活會更順一些,另一方面政治上的事情做得會更多一些,經濟方面也會下功夫,例如在能源危機的背景下,很多企業難以支持,德國政府不會出錢支持這樣的公司,這樣中國就會抓住機會收購有技術能力的企業。
比約恩·卡佩林認為,中國在很多領域正朝著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這不以為著中國明天就要向世界關上大門,這將是長期的過程。外國公司和政府需要更好地了解自身在哪些方面依賴中國、哪些方面是弱點等等。
中共20大上,習近平的親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一躍成為中共第二號人物,今年年初上海災難性的封城沒有影響李強的仕途,預計明年春季李強將接任總理職務。分析認為,中共本屆領導班子多為文革一代,教育水平是一大缺陷。張俊華認為新一屆中共常委沒有像李克強一樣的經濟專家,然而李強在上海主政期間引進特斯拉是一大功績,中國未來會通過各種手段吸引外來技術以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實際上民主制度和威權制度的競賽到現在還沒有定局。
在引進外資方面,張俊華認為,中國政府需要的是有技術有實力的大企業,在中國的體制下,中國政府完全有可能給這類企業提供“有利條件”,讓他們獲得比國內民營企業更大的利益,並且採取強製手段壓制反對意見,這在民主國家是不可能的。
不和的歐盟
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上,歐盟各國領導人討論了歐洲的經濟將與能源問題、對烏克蘭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以及對俄羅斯的制裁。歐洲各國領導人還討論了對中國的未來的戰略,旨在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歐盟還決定在12月舉行首次歐盟-東盟峰會,以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夥伴關係,聚焦共同利益,並強調雙方共同遵守的國際法和國際準則。
歐盟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就是否應該設置能源價格上限展開了數小時的爭論,直至會議結束,多方沒有達成共識。幾個月以來,歐盟兩大成員國法國和德國在政策方面意見不統一相互指責,10月26日法國總理馬克龍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巴黎舉行了低調的工作午餐會,雙方在會後表示將加強法德合作,共同面對挑戰,這無法掩蓋法德雙方的嚴重分歧。原定於當天舉行的法德部長聯席會議沒有舉行,法國方面聲稱幾位德國部長因對會談缺乏興趣,因而同意取消這次會談。
張俊華表示,德國政府內部存在著達成對中國共識的任務,歐盟層面上也需要共識:“歐盟的表達也比較明確了,但是具體需要歐盟成員國自己去做,德國和法國之間的關係就成了歐盟成員國關係的重要因素,德國法國這兩匹馬如果不能夠起作用,不能達成共識,那麼就很難。” 張俊華認為,德法兩個大國的關係決定了歐盟的走向,兩國關係有領導人個人的原因,也有結構上的原因,比如能源問題,危機時期要達成共識更難一些,目前雙邊關係不是很令人滿意,但雙方有意願改善,問題最終可以得到解決。
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爆發後,歐洲能源問題尤為突出,法國和德國在能源和國防政策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歐洲多國民眾對於高昂能源賬單所帶來的經濟壓力愈發不滿。法國等國提議設置天然氣最高價格,而德國並不贊同這一提議。德國新上任總理朔爾茨在未與法國協商的情況下,宣布了一項價值2000億歐元的能源補助計劃,旨在緩解家庭和企業面臨的困境。德國由於大量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因而成為受戰爭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德國的能源補貼計劃引發了法國等國家的不信任,法國等國認為,德國的巨額補貼扭曲價格,使其他國家處於不利地位。
歐盟的警惕
關於中國的議題罕見地成為了歐盟峰會的重點,歐洲國家領導人用了三小時討論未來對華戰略。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意識到了對中國依賴的風險,2019年以來,歐盟就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強勁的經濟競爭者,以及系統性的競爭對手。歐盟各國領導人在重點討論了歐洲基礎設施安全、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預計12月的歐盟-東盟峰會上,雙方將討論加強供應鏈的合作。
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在歐盟峰會結束後表示,有關中國戰略的討論顯示,在美中對立加劇之勢,歐洲將堅持自己的發展模式,對話既顯示出明確避免天真的意願,也不會加入與中國系統性對抗的邏輯。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警告中國與俄羅斯密切的聯繫將影響中歐之間的關係,同時指出歐洲必須對依賴性提高警惕。馮德萊恩評價習近平說:“我們目睹了緊張局勢的加速,我們看到習主席繼續重申中國採取的非常自信和自力更生的道路。”
法國總理馬克龍認為,過去歐洲把基礎設施賣給中國,犯了戰略性錯誤,歐洲國家過於著眼於公共財政,導致成員國被迫出售基礎設施給中國投資者。意大利總理德拉吉認為,歐洲與中國的關係不能重蹈與俄羅斯關係的覆轍。比利時首相德克羅認為,歐洲在過去有些自滿,中國是一個競爭對手,在某些領域甚至有敵對行為。德克羅認為,這不意味著歐洲不需要和中國的關係,而是避免依賴。荷蘭首呂特主張在科技方面與美國合作,同時歐洲也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而不單純是美國的延伸,歐洲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政治。芬蘭總理桑娜·馬林認為歐盟與所有民主國家合作,在科技領域阻止中國的崛起。
波羅的海三國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今年退出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
法國《世界報》披露說,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希望與德國總理朔爾茨一起訪華,以展示歐洲團結,而朔爾茨傾向於單獨訪問。
朔爾茨正在積極為其中國政策辯護,反對與中國脫鉤。朔爾茨說:“歐盟以成為一個對全球貿易感興趣的聯盟而自豪,它不支持那些推動去全球化的人。”
法國投資銀行Natixis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表示,中國正在半導體行業和其他行業加快收購進度,因為中國知道美國將會向歐洲施壓。艾西亞說:“主要的目標是德國技術,中國不光會出台政策,還會收購外國高科技企業。歐洲顯然是一個目標,這裡存在技術,而且取得技術要比韓國、日本、美國更容易一些。” 艾西亞表示,不管朔爾茨說什麼,脫鉤實際上正在發生,他希望世界會像以前一樣,但這不會發生。
菲利普·法蘇羅認為,中國的收購行為有戰略意義,歐洲正在覺醒,對於中國不再天真,這不意味著歐洲要切斷同中國的聯繫,而是對中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於中國收購行為有一個清晰的圖景。
德國政府和執政黨內部對於中國的態度同樣沒有形成統一意見。來自綠黨的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不再天真”,他反對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福地”碼頭。社會民主黨總理朔爾茨主張推進中資收購案,並且稱最近這樁收購案與訪華行程無關。德國政府最終批准了這樁收購案的折衷方案,中資佔比由原定的35%下降到約25%。
中資公司賽微電子旗下的瑞典Silex公司計劃收購德國芯片製造商艾爾默斯公司(Elmos)已進入政府審查階段,預計這項交易未來數週就可完成。德國總理府認為收購案沒有關鍵技術流出的風險,其中涉及的技術已經過時。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局認為,關鍵問題在於其中的產能。
張俊華認為,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壓制,總體上是比較被動的做法,美國的措施是否成功很難下定論。現在是全面的競爭,然而歐洲在這方面的意識總是慢一些,中國會在歐洲資本上下功夫,比如建立一個研發基地,這正是中國所希望的。
張俊華表示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各國政府,在經濟界的力量遠不如美國政府,然而現在需要一種機制讓中國和西方的衝突不致太激烈,歐洲在其中扮演了緩和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一定好處。同時也需要注意到,習近平設定的目標是不會輕易放棄的,現在在歐洲看法一致的還比較少,認識一個國家和一個人需要一定的過程。
未來合作空間
比約恩·卡佩林認為,當討論中國與世界脫鉤關閉國門時,要看不同的領域,中國正在加速綠色轉型進程,對於外國公司可能是一個機會,中國在一些技術領域仍落後於西方,因此中國會在這些領域向專業人士打開大門。比約恩·卡佩林指出,未來在和中國進行商業合作的時候,外國公司需要明白中國會將安全作為壓倒性的規範,經濟政策和經濟效益將臣服於安全考慮。
阿萊西婭·阿米吉尼表示,歐洲已經註意到中國對歐洲基礎設施和技術的興趣,歐洲可以分享技術,但分享不意味著失去。歐洲和中國在數字化、新能源等綠色轉型方面有共同之處,各個國家都需要應對氣候變化。
阿萊西婭·阿米吉尼指出,過去中國在一些方面的行為已經證實是不公平的,例如在汽車行業標準的對話方面就有非常激烈的爭論,中國取得了很大一塊市場份額後,就會把歐洲踢出市場,當然歐洲不會像過去那樣愚蠢了。
歐洲大型企業在中國擁有巨額投資,菲利普·法蘇羅認為,歐洲對中國不再天真,中國對國際環境也不再天真,經濟競爭是戰略競爭,因此中國關注經濟安全,把國家利益置於經濟效益之上,中國需要引進外國技術促進自身創新,對於在華外國企業,他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未來如何應對官僚主義的中國,這是未來10年的核心,誰能找到答案,誰就擁有財富。”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