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
延遲逾半年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星期一(7月15)在北京召開。同日上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上半年經濟增速為5%。分析人士認為,這是要以貌似平穩的經濟成績為三中全會做宣傳,卻無法解釋許多外資仍在持續撤出中國的事實,因此外界無論是對中國經濟或是這次會議的成果,都很難抱以過多期待。
中共三中全會北京召開 公佈經濟增速5%實質意義有多少?
星期一中午,新華社發出簡短報導,證實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午在北京開始舉行,總書記習近平作工作報告,並就《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討論稿)》向全會說明。
官媒連篇累牘吹捧“深化改革”
一如往屆,三中全會具體內容諱莫如深,開始會議這天只見各大官媒先後發表一連串讚頌改革的文章。
星期一晚間的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改革開放》系列報導,以超過12分鐘的篇幅細數習近平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來涉及60項具體任務、336項改革舉措,並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種種成果。
報導中指出,中共深化改革是“全面發力”,包括在經濟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政治上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還要深化文化、社會體制、生態文明等領域的改革。
最終則是中共自身的黨建改革,要做到“得罪千萬人、不負14億”。
稍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強調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習近平“高瞻遠矚的重大判斷”,並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
學者:三中全會或將提大幅改革,應對“美國因素”
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梁書瑗認為,這一系列文章鋪陳,呼應習近平5月下旬赴山東考察時提到“深化改革”的說法,更加顯示本屆會議不會像歷屆三中全一樣給人“只談經濟”的印象,而可能推出類似十八屆三中那樣長篇大論、更為廣泛的改革方案。
至於習近平為什麼在推動“深化改革”的10年之後又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梁書瑗認為,除了中國經濟疲軟外,最主要還是當年無法預料的“美國因素”造成習近平眼中的改革難竟全功,必須調整腳步。
梁書瑗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對他(習近平)來講,比較像是意料之外的一個變數,這十年內(中國)非常多的政策推動,(例如)新質生產力都是為了因應美國對它(施加)壓力之後,中國怎麼樣去因應跟處理的問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兼職教授郝福滿(Bert Hofman)認為,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新華社發表《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闢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一文,同樣透露出“全面”改革的意味。
郝福滿以書面回覆美國之音表示,這篇長文廣泛提及十八屆三中全會,可見在中共領導階層眼中,當年的決定仍是過去十年改革的基礎。
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重點包括完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
中國公佈前半年經濟數據 第二季成長放緩幅度超乎預期
就在三中開議的同一天,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上半年經濟數據,其中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新聞稿稱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值得觀察的是,按季度來看,第一季經濟增速5.3%,第二季卻滑落到4.7%,低於外界預測的5%至5.3%區間,也是自去年首季以來最低的增速。
對此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解釋,除了極端天氣、雨澇災害等短期因素外,也反映出當前經濟挑戰增多,特別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但他強調“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
接受美國之音訪問的多位分析人士均指出,選在三中全會開議當天公佈看來“相對穩定”的經濟數據,顯然是要為會議作宣傳,然而,官方數據掩蓋不了內需疲軟、外資持續撤離的現況。
法國興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林紫瓊(Michelle Lam)以電郵向美國之音表示,中國第二季成長放緩幅度超乎預期。經濟在外需和供給側推動下步履蹣跚,而內需仍然非常低迷。在需求疲弱、供給面推動的背景下,通貨緊縮風險依然嚴峻。
林紫瓊指出,中國整體政策立場仍是高度通貨緊縮。中國央行似乎決心設立債券殖利率下限並限制人民幣貶值,同時財政政策鼓勵去杠桿化。
未來幾天最大的關注點是,中國領導層是否會做出明確的方向調整以培育更加平衡的經濟模式?還是加倍加大供給側推動力度?她坦言,目前人們對前者的期望不大。
林紫瓊認為,如果中國在下半年不加大財政刺激力度,則有可能無法實現“兩會”訂下的GDP增長5%的目標,而且現在看起來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大。
此外,鑒於各方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以及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有可能回歸白宮,中國經濟失衡日益危險,在某個時刻將不可避免要面臨到路線修正。
學者:中國改革融入“安全建設”恐更令外資憂心
在台北的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認為,從會前中國持續推動《反間諜法》和懲治台獨的22條《意見》等一系列鋪陳來看,此次三中全會很可能會將“安全建設”的概念更加融入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中。
王宏仁說,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一切以“安全”為主軸,但近年來,外資企業早已被香港安全凌駕於經濟的治理方式嚇壞,對中國經濟也更加抱持觀望態度,類似的“改革”恐怕無助於提振外資信心。
王宏仁告訴美國之音:“把安全、政治的東西加進來之後,社會控制越嚴格的話,對市場經濟是越不利的。還有西方國家關心的國家補貼問題,你有沒有辦法大刀闊斧的立場轉變?如果沒有的話,這個三中全會它的意義還是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