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1月跨國證券投資淨流出金額達457億美元,創下單月歷史新高。同時,今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FDI)也可能創下有史以來的淨流出紀錄。對此,分析家指出,中國政府自9月底推出的“救市組合拳”雖已推動股市反彈,但也讓部分外資趁勢獲利了結離場。專家進一步分析稱,中國內需疲軟、經濟成長乏力,再加上美國貿易戰2.0的衝擊和中國刺激政策效果尚未明朗,使得外企和外資對中國市場的觀望態度加劇。預計這種悲觀情緒可能持續到明年第一季。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商務部星期二(12月17日)發表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在華新設的外資企業累計達52379家,同比增長約9%,但實際使用的外資金額(FDI)卻同比下降28%,僅達7,497億元人民幣(1,027億美元)。
在華外企投資、股市外資雙雙淨流出
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復甦乏力以及美中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多重因素影響,外資企業近三年來持續撤資。今年第二季,外商直接投資(FDI)首次出現負成長。如果12月未能實現顯著反彈,全年FDI或將創下自1990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首次年度淨流出紀錄。
除了外企撤資,今年流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外資熱錢也異常波動。
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週一(12月16日)發布的數據,跨境證券投資於11月流入1889億美元,但匯出卻高達2346億美元,相當於淨流出457億美元,創史上單月最高紀錄,也遠高於10月淨流出的258億美元。
若累計今年1-11月的跨國證券投資總額,淨流出赤字已進一步擴大至473億美元。
中國股市反彈,外資獲利了結
對此,一位位於香港、因議題敏感不便具名的大型美國私人銀行基金經理人莫先生告訴美國之音,中國股市經歷了近三年的空頭行情,外資證券投資者本已持續撤出。然而,自今年9月以來,中國央行與財政部等部門陸續推出“三支箭”等一系列積極救市措施,推動股市迅速反彈。這吸引了一波外資入場短線操作,只不過,“他們很快賺到10-20%後,資金又快速撤出了。”換句話說,中國股市近期的多頭行情似乎成了外資的“提款機”。
以A股為例,上證指數自2021年9月上旬達3700點左右的高峰後,就一路震盪走滑,於今年9月中旬跌至2700點左右的谷底,但受到官方景氣政策的刺激,近三個月來已快速回彈至3300-3400點左右,漲幅在20%以上。
莫先生說,外資投資人近期雖獲利了結,但普遍對中國經濟前景還是悲觀,也不認為官方推出的寬鬆貨幣或擴大財政支出可以拉抬實體經濟或刺激內需來帶動內循環經濟,尤其中央的放水規模不明。
莫先生說:“這些外資,他們知道,中國政府是一個用數據來製定他們(經濟增長)目標的國家,現在推出這麼多財政政策,沒有給出一個實體的數據(放水規模),大家還是會比較謹慎一點。”
他說,外資對於明年的中國經濟前景還在觀望,尤其關注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發動的關稅戰對中國有多大的殺傷力?中國政府會不會放任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大貶15%至8:1,來抵銷高關稅的衝擊?因此,待這些不確定性抵定後,外資的動向才會更明朗化。
這位基金經理人說,外資基金仍覺得,中國是個不錯的投資標的,也還是會配置中國股票,但多集中在剛性需求相關和配有高股息的中概股,並走避總經或外需消費相關的類股。
位於台北的資深創投人士、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說,美國捲商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曾看好中國的“救市組合拳”,因此帶動一波熱錢入場。不過,中國的經濟病灶較深,這套組合拳看來僅有“曇花一現”的效果,尤其放水規模不給力,再加上年底聖誕節因素,熱錢現在不僅出場,還可能持續減碼或觀望至特朗普上台後。
中國救市政策支撐股市慢牛?
但位於香港的博威環球證券(Blackwell Global Securities)首席金融分析師聶振邦則持不同看法,他以書面回覆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低買高賣”是股市獲利的不二法則,不應過度解讀為外資的投資信心低弱或對中國經濟悲觀。
他說,港股成交金額分別於10月和11月達5.3兆港元和3.4兆港元,減碼近2兆港元,但相較之下,上海A股同期的表現仍佳,成交額則由10月的35.6億元,走升至11月的40.5億元人民幣,加碼近4.9萬億人民幣,因此,就此斷言外資大量流出中資股或投資前景不佳,理據不充分。
聶振邦也說,內地自9月下旬推出一連串的國策後,隨即拉抬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分別收在3,087點和9,514點,兩大指數近來又持續走高約一成。因此,他說:“(救市)國策對股市助力成效明顯,相信歐美政要和投資者都看在眼內,自然亦不會低估中國股市於2025年上揚潛力。”
外企自中國撤資或不可逆
至於外企撤資問題,位於台北的資深創投專家黃齊元表示,這似乎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除了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外,特朗普上台後可能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制裁和打壓力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全球供應鏈因地緣政治和關稅戰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中國+1”的佈局策略,即跨國大廠要求供應商在中國以外的東南亞國家設立工廠。隨著產線逐漸分散至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投資自然也逐漸減少。
他還說,中國消費市場不振,也迫使賺不到錢的外商撤出,如咖啡零售巨頭星巴克(Starbucks)11月底就傳出,考慮將中國市場的部分股權出售給中國企業或中國股權基金。
對於中國經濟的前景,以其三駕馬車-出口、內需和投資來判斷,黃齊元說,中國出口未來必然面臨被打壓的命運,雖然新能源相關產業,如以比亞迪(BYD)為首的電動車產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設備產業的競爭力居全球之首,或仍能締造出口佳績。
而擴大內需是中國政府未來一年拉抬的重點,但他說,現在官方的刺激力度和放水規模恐還需加大才能達到成效。
至於投資,黃齊元說,除了外人投資前景不佳外,中企也縮手境內投資,多出海到境外投資。
不過,正因為外企持續撤資,黃齊元建議,外企反而應逆向思考、危機入市。
他說,中國為了刺激經濟,現在開大門、放寬外資投資的諸多門檻,因此,有長期佈局中國這個全球最大中產階級市場的外企,反而應有策略性地逆向加碼投資。
“如果你覺得,中國大陸的市場要長期經營的話,現在是佈局的好時機,但是資本要佈局時,定位很重要,要考慮到中低端的市場,適度的選擇合作夥伴也很重要,”黃齊元說,“比如說,肯德基、麥當勞都是把經營權賣給國內的私募股權基金,由中國人來經營,但是是外資的品牌,所以要有一些創新的手法來經營中國的市場。”
他分析,中國現在特別歡迎兩大重點領域,一是尖端技術升級,一是消費升級,前者呼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倡議,後者指的是做出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高性價比商品或開發三、四、五線城市的下沉市場。
中國經濟下行,受創企業主亟需資金周轉
不過,全國台商會常務理事徐正文說,中國經濟疲軟、製造業內捲嚴重,連餐廳等服務業也因消費降級而出現倒閉潮。他說,他過去一年赴中國各城市開會、參訪的觀察是,少有企業會選擇在此時擴大投資,因為,多數現財務困境的企業主亟需中央提供的低利週轉金來續命。
徐正文告訴美國之音:“企業有時候就是(財務)要緩過來,才有可能(生存)。它不需要擴大、它需要活下來,很多(中企)現在都是需要周轉金的。我生意也是有受影響,可是我也有去(承)作(中國)政府配合的一些貸款跟優惠利率的部分(資金來週轉),我覺得這一塊,我是有受益的,對於一些企業是蠻大的幫助。”
徐正文表示,中國官方近期降息降準,釋出紓困資金的借貸利率由先前的5-6%腰斬至2.8-2.9%,讓企業在資金面有較大的喘息空間。
不過,他指出,中國的消費和經商環境仍面臨諸多挑戰。除了原物料價格上漲外,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漲導致工人返鄉離職潮,也更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難度。至於部分地方政府被曝以“罰款、查封”等手段逼迫企業多繳稅的現象,他表示,中央政府已明確表態將對此嚴查並遏制,這種行為應屬於個別案例,並非普遍現象。
對中央出台的救市方案,徐正文說,“像吃中藥一樣,不會短期立刻見效”,尤其明年第一季的經濟變數仍多,屆時市況明朗後,或比較能清楚拿捏明年下半年的趨勢。
不過,香港基金經理人莫先生說,他的私人銀行客戶都是中國企業主或高階主管,他們的財富來源多是自家公司的股價,包括近兩年市值跌了八九成的戶聯網科技股。他說,據他了解,這些中國高淨值富人階級對中國經濟的看法更為悲觀,也未因中國推出一系列救市政策而出現轉為樂觀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