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城鄉冷熱不均” 分析:城市青年失業率高衝擊消費能力

中國電子商務平台京東北京總部的“雙十一”網路零售盛會的展位。 (2023年11月11日)

中國最新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衰退,顯示通貨緊縮仍在持續,但城鄉消費卻呈現“城市冷、鄉村熱”的逆勢現象。經濟學家分析,一線城市如上海的零售支出增幅遠低於西藏等鄉鎮,原因與青年勞動力集中在城市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密切相關。都市消費降級與返鄉趨勢明顯,鄉鎮則因剛需消費及人口增加帶動消費增長。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消費“城鄉冷熱不均” 分析:城市青年失業率高衝擊消費能力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9日發表的數據,1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0.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5%。其中CPI漲幅連續三個月衰退且創下近五個月以來新低。然而,鄉鎮的消費總額較去年同期成長速度比城市強勁。根據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釋出的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今年1-10月城鎮成長3.4%,鄉村成長4.4%。

從31個省份今年前三季來看,西藏、河南、湖南、山東、江西和湖北六省份年增速超過5%;而四個直轄市中,除了重慶增速3.8%,其他直轄市均為負數,其中上海-3.4%、北京-1.6%。

消費市場城市偏冷、鄉鎮偏暖

澳洲蒙納士大學商學院教授史鶴凌認為,“城市冷、鄉村熱”消費趨勢的原因之一是統計基準點的城鄉差異。由於直轄市或富裕城市原先是引領中國高端消費的核心,一旦高層次消費降級,整體消費零售總額也會下降;而欠發達地區以基本消費為主,多是必要開支。以西藏為例,消費偏低端水平,在經濟下行時仍能維持原來消費模式。

他表示,第二原因是中國青年失業困境,過去聚集在已開發地區工作的年輕人,是高端產品的購買群體,在面臨失業後失去以往的消費能力,有的人返鄉或移居到消費水準較低的地方,也促進了落後地區消費的增長。

史鶴凌告訴美國之音:“直轄市的整個消費、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會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實際上是轉移到了原來欠發達的地區,那麼這個轉移不是一對一的轉移,而是一個朝低端消費轉移的一個過程。”

相對於青年消費調節空間大,史鶴凌表示中國老年人口收入及消費都傾向穩定,既有退休工資,消費需求又相對剛性,以生活必需品為主,較少消費高端商品。

此外,房價下跌也會抑制消費,史鶴凌以房地產“財富效應”說明,當房價高漲時,會促進房地產所有者購買高端產品,帶動短期邊際消費傾向;反之則會消費降級,抑制整體社會消費及經濟增長。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就產業分佈而言,銀行業、公家機關多在城市,受薪階級聚集,經濟下滑時會率先反映在城市消費趨勢,而鄉鎮大多農牧一級產業,較不受景氣影響,符合中國的產業特徵。

王國臣對美國之音說:“中產階級也面臨到裁員減薪,那包含了金融業,連公務員也在裁員減薪,那更別說支撐中國大陸經濟最主要的房地產,所以整個中產階級在萎縮,到現在的話是沒有能力消費。”

再加上房地產是城市最主要資產,當房價持續下跌,將牽動金融、興建設計產業、家具家電等後續消費。更嚴重者,若勞工減薪仍要負擔高額房貸,也會壓縮家庭財富和消費能力。

但中國過去傾向追捧高價奢侈品消費,隨著經濟趨緩,中國消費型態也正走向“正常化”。王國臣形容:“消費不會這麼像暴發戶,變成正常消費模式。”

上海消費增長率跌至末段班?

在31個省的消費零售總額數據中,最受關注的是西藏成長排名第一,上海成長率倒數第二。以上海市統計局11月15日公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比去年同期下降2%,其中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下降5.6%。

中媒《21世紀經濟報》12月6日的報道也指出,區域消費呈現“高能階城市偏冷,低能階城市和鄉鎮消費偏暖”的特徵。以上海為例,報告引述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的分析,指出上海居民的消費行為愈發謹慎,汽車、金銀珠寶、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顯著下滑,餐飲業營業額也有所下降。

顧軍進一步提到,上海消費基數較高,相較之下,西藏等偏遠地區的消費成長率更為顯著。此外,河南、湖南和山東等省份不僅符合城鄉消費基數較低的特性,也受惠於部份城市人口回流至縣城,進而拉動當地消費力的增長。

一名顧客在中國東部安徽省阜陽市的超市選購蔬菜和水果。 (2024 年2月8日)

儘管中國國內旅遊市場逐步復甦,但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直言,經濟疲軟使“窮遊”」成為主流,因而對整體消費的拉動效果依然有限。

位於英國倫敦的潘西恩宏觀經濟譫詢公司資深中國經濟學家林浩波(Kelvin Lam)也以上海與深圳的消費放緩為例,他告訴美國之音:“這與工作、收入增長和年輕世代在大城市紮根有關,他們(青年)過去願意花錢購買奢侈品,但現在隨著價值的下降或他們失去了工作,收入成長可能低於以前、或薪水比以前少,因此他們決定不花錢在奢侈品和昂貴的膳食。”

振興消費措施效果有限

林浩波分析,核心CPI呈現平穩走勢意義中國內需求逐漸穩定,而零售總額增長來自於中國推動汽車、消費品以舊換新和企業設備更新的補貼政策。但他預期,目前就業和資產市場表現不佳,中國內需消費市場前景不會大幅復甦。

他說:“內需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就業市場,勞動市場上仍缺乏經濟成長的訊號,因此勞動市場的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也意味著收入不會在未來半年內大幅成長。”他還表示,70%家庭財富與房地產相關,如果樓市房價表現差,財富效應影響也會衝擊家庭消費。

事實上,今年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許多地方政府試圖透過發放消費券來刺激消費。從“十一”國慶日到12月,北京、上海、成都、杭州、鄭州、武漢和西安等地相繼推出了消費券計劃,旨在提振市場需求。

但王國臣直言,目前人們傾向把錢定存,進行預防性儲蓄。中國消費券刺激消費無效的原因,一是沒有理解民眾“並非不願意花錢,而是沒能力花錢”,以類似折扣券的形式,需滿足額度門檻才能使用折扣優惠,不可能促使民眾掏錢,甚至帶動額外消費。第二則是習近平的意識形態畫下紅線“中國不像歐洲社會主義國家提供福利養懶人”,因此即便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也只能以折扣形式實施。

經濟學者史鶴凌教授也指出,消費券發放的數量太少、價格太低,形同杯水車薪。他表示,中國長期通貨緊縮,即使物價變化不大,消費者也普遍出現降級消費,推動像拼多多等電商以“低價策略"搶佔市場,當消費能力下降,許多生產者將不再生產高品質或高單價商品,長此以往會使中國的生產水準下降。

潘西恩宏觀經濟譫詢公司的中國經濟學家林浩波表示,習近平將促進消費視為“經濟浪費”,因此不可能採用西方的大規模發放消費券策略。習近平更願意花費國家資源強化工業基礎、深化國家科技能力。

拉抬消費恐無特效藥

如果中國希望提振消費,林浩波指出,重振股票資產市場是可行方向;另一個關鍵在於建立健全的社會安全網體系。只要醫療保健和社會保障制度更完善,民眾在消費上將更有底氣,也有助於釋放銀行積蓄,推動經濟增長。

史鶴凌也強調除了年輕人,“中國老百姓口袋有錢”,只是對未來沒有信心而選擇儲蓄,為生病或養老未雨綢繆。因此,中國政府應優先解決醫療和老年保險的問題,才能從根本解決消費停滯的困境。

王國臣則用生動的比喻將中國經濟形容為一輛“沒有機油仍長時間空轉的汽車,現在加機油恐會讓引擎報銷,要修復沒有特效藥。”

他進一步指出,當青年和中產階級缺乏消費能力時,中國政府只能將目光轉向資產階級”找錢“。今年市場上就曾流傳,北京可能擴大高端消費徵稅範圍或增加富人稅的消息。但他強調,徵稅未必能有效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北京應利用財政資源收購房地產庫存。只有房地產市場穩定,才能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復甦,重建人民的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