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亞洲地區的未來走向以及如何應對日益咄咄逼人的中國是剛剛結束的亞洲防務論壇'香格里拉對話'討論的重心。美國的一些防務專家警告說,美國在根本上誤判了大國博弈所發生的演變,從而未能正確的看待自己所面臨的風險與脆弱性。有專家認為,把中國的崛起與波旁王朝時期的法國進行類比將有助於美國更好的理解中國的崛起並找到應對的策略。
美國的防務專家意識到,隨著中國的崛起,尤其是它的軍事現代化以及日趨強勢的做法,二戰以來一直主導亞洲的美國在其戰略與軍事行動環境上都面臨著持續的根本性改變。
美國企業研究所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洛豪斯(Phillip Lohaus)日前在一個研討會上談到了美國在亞太地區所面臨的這個新現實。
他說:“很多人把中國在軍事現代化上的努力或是在有爭議水域建立軍事基地的意願作為它日益強大的區域影響力的證據。但是中國還會動用經濟、法律和心理上的操縱桿來影響和勸說他人。”
防務專家:美國進入'後主導'環境
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研究過戰略、政策與風險評估的防務問題專家弗賴爾(Nathan Freier)認為,美國正在進入或是處在一個新的、更有競爭性的、'後主導'(post- primacy)環境。在他看來,這種環境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國防戰略具有深遠的意義。
2017年與他的研究團隊發表了《自陷險境:國防部對後主導世界的風險評估》報告(At Our Own Peril: DoD Risk Assessment in a Post-Primacy World)的這位防務問題專家在這個研討會上說:“美國進入'後主導'環境不意味著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這種優勢,而是說美國將不得不做出更多的努力和使巧勁,來維持他們在所進入的競爭環境裡的位置。”
美從根本上誤判了美中競爭?
但是弗賴爾認為,自從冷戰以來,美國對它與強大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演變做出了根本上的誤判,而如果我們在現代環境下誤判了競爭與衝突的特徵,那麼其結果是,我們會對風險做出誤判。
這位目前是戰略研究所國家安全研究的副教授表示:“美國一直或是仍然在使用一個過時的框架來評估大國競爭。這個框架是基於二戰後的競爭理念的。結果,美國推遲了對其脆弱性做出誠實和有意義的評估。”
兩種競賽的較量
弗賴爾說,美國目前對於它與中國之間的較量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是中國正在赶超美國,一種是美國能夠維持現狀;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安全界對於美國是否應該全身心的把精力投入到與中國的競爭之中存在爭論。在他看來,這兩種看法最終誰能佔上風將決定美國在亞太地區是否能夠維持其競爭力。
曾經負責過亞太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格雷格森中將認為,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與國防戰略意識到,我們現在重新回到了大國博弈的時代,也強調了盟友與夥伴關係的重要性,但是他認為,在實際行動上,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出現了全面的撤退,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則是重大的戰略失策。
前助理國防部長:美在輸掉灰色區域的較量
他還認為,在介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灰色區域,美國正在輸掉這場博弈。
他說:“我們被證明在應對灰色地帶挑戰方面不是很有效。我們的政府部門在如何這樣做方面沒有共識。 ”
這位前軍事指揮官舉例說,美國對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軍事化行動做出反應是必要的,包括開展航行自由行動以及收回對中國參加2018環太軍演的邀請,但是在他看來,目前這些反應是不夠的。
美國企業研究所安全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多納利(Thomas Donnelly)認為,把中國的崛起進行歷史上的類比將有助於美國思考中國崛起的本質以及應對的策略。
多納利:中國的崛起與波旁法國有更多可比性
有人認為中國的崛起類似於魏瑪德國,川普總統的前首席策略師班農把中國比作是希特勒的德國,多納利則認為,我們應該更多的討論始於1660年代一直持續到滑鐵盧之役的波旁時期法國的崛起與中國崛起的可比性。
他說:“法國當時既是一個大陸強國,也是一個海洋強國。如果我們只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挑戰的東亞海洋大國,我們會看不到很多東西,我們顯然沒有從中國的角度看問題,我們會失去給中國造成代價的機會,這一點我們目前根本沒有做。”
這位安全問題專家還認為,儘管美中較量的主戰場在西太平洋,但是這場博弈是全球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