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外長會對南中國海衝突及美中對立感到棘手?

資料照片: 2024年7月24日萬象第57屆東盟外長會議期間裝甲車旁的了老撾軍人

第57屆東盟外長會議即將召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外長王毅將出席。觀察家認為,隨著美中對立加劇,東盟可能會重申其中心性以維護區域利益。

另外,觀察家認為,由於中國在俄烏及加沙戰爭的影響力增強,美國或許會避免在會議中對南中國海議題採取強硬立場。

根據東盟官網最新消息,東盟資深官員會議(SOM)已於星期三(7月23日)在老撾首都萬象召開,就包含老撾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的優先事項、東盟對外關係,以及即將展開的第57屆東盟外長會議(AMM)、部長級會議(PMC),及相關會議的籌備工作進行磋商。

所有東盟成員國、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副秘書長都出席這場會議,東帝汶則以觀察員身分出席。

此外,東盟外長也於週三陸續抵達萬象,準備召開於週四開始為期三日的第57屆東盟外長及相關會議。

在東南亞各國準備召開年度會議之際,緬甸內戰已進入第四年,但依舊無歇止跡象,中國和菲律賓也於今年在海上爆發數次激烈衝突,直到最近就南中國海爭議島礁運送補給等問題達成「臨時安排」的協議,對峙才稍稍降溫。

然而,觀察家不約而同地認為,雖然南中國海局勢緊張引發全球關注、這項議題必定也將列入會議程裡,但因並非所有東盟國家都宣稱在這片海域上擁有主權、本屆東盟輪值主席國老撾又與中國有緊密關係,因此各國恐怕仍難就此議題,一致對北京發出強而有力的聲明、或是在這場會議中取得新的共識。

南中國海爭議: 東盟難以團結抗中 透過小多邊強化合作

專注東南亞研究的澳洲國立大學學者亨特‧馬斯頓(Hunter Marston)告訴美國之音:「實際上在東盟峰會後所發布的聲明中,南中國海爭端通常會被放在各國共同關心的議題之後,像是經濟、互聯互通、貿易、能源供應鏈韌性等議題,而這些議題對所有相關各方都非常重要。一些成員國確實認為,這會危及自身安全而嚴重關切此議題。」

南中國海的鄰近國家就這塊海域的領土爭議已經持續了很久,涉及國家包含中國、台灣,及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雖然近十多年來在中國積極進行海權擴張之下,中菲及中越在此的對峙有所升溫,但東盟像是老撾、泰國等國家並未涉及此地的主權衝突,因此在南中國海爭議上與其他東南亞國家反應不同,大多也不願過度介入紛爭。

儘管馬斯頓不期待東盟外長及相關會議,會就南中國海爭議做出更具體的倡議或方針,但馬斯頓認為,東南亞部分國家官員可能藉由這次面對面的會談,加強小多邊( minilateral)機制,擴大海事合作與防衛。

馬斯頓說:「由於印尼代表團也準備討論南中國海爭端及緬甸危機,我想他們的外交核心是積極主動地提出新的外交理念,以推動這些議題的發展。另外,我認為菲律賓、越南等國家將繼續進行雙邊對話。」

就在菲律賓及其他東盟官員在老撾舉辦會議之際,美聯社7月24日報道,菲律賓將與新加坡簽署一項國防協議,允許兩國軍隊擴大舉辦包含聯合演習等合作,以為人道主義緊急情況和其他突發事件做好準備。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RSIS)國防與戰略研究所中國計畫助理教授甘麗宜(Stefanie Kam Li Yee)則說,雖然目前南中國海情勢沒有重大突破,但至少在管理衝突和化解緊張局勢下“取得一些進展”,像是本月初中國與菲律賓的會談就是其中一例。因此,甘麗宜認為,東盟國家可能仍會設法在這次的東盟外長及相關會議上,與中國諮詢有關水道的國際行為準則。

甘麗宜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和菲律賓透過第九次南中國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達成臨時協議,允許向南中國海擱淺船隻上的菲律賓人員提供人道主義補給,以緩和緊張局勢。因此,南中國海議題將在區域安全的背景下進行討論,旨在與中國建立'(南中國海)行為準則'(COC)。」

中國對俄烏及中東影響力增大 美或先促南中國海降溫

但問題是,東盟和中國早在2017年啟動「南中國海行為準則」的文本內容磋商,直到如今仍進展牛步,至今尚在二讀階段。

然而,北京卻未因相關談判進程取得重大進展而停止海上擴張腳步。今年5月中,中國政府公佈《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給予中國海警能拘留被其認定「非法進入」其領海的外國人。

北京在海上更加專斷與強勢的執法引起了華盛頓的關注。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稍早表示,他將於本週在老撾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布林肯上週五(7月19日)在阿斯本安全論壇(Aspen Security Forum)上對觀眾表示,希望能就與中國的分歧點「進行非常清晰的溝通....就像我們知道他們的立場一樣。我們在南中國海議題上是這樣的。我們在台灣議題上是這樣的,我們在產能過剩問題上也是這樣的。 」

不過,台灣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宗岩說,有鑑於近期中國與菲律賓的海上衝突稍有趨緩、但北京對俄烏及加沙戰爭的影響力似乎愈來愈顯著的情況下,布林肯與王毅的雙邊會談,更有可能聚焦在這兩場影響世界甚鉅的戰爭上,預料華盛頓不太可能就南中國海議題,對中國發表強硬措詞。

陳宗岩告訴美國之音:「美國雖然跟菲律賓有簽《(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但是其實美國到底要幫菲律賓到什麼程度,在條約裡面也並沒有很明確地說。所以某種程度上美國在扮演菲律賓跟中國的角色上,跟台灣(與中國衝突上)有一點類似,它在選擇要怎麼去回應菲律賓跟中國的問題會有一點保留,我不覺得它會有很強硬地一個說法來抨擊中國。」

美國國務院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J. Kritenbrink)則於7月24日在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舉行的一場會議上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包含海洋等所有領域,都在繼續使用「強制措施」來推進其國家利益,現在對菲律賓的騷擾也的確是史無前例的。不過,康達也說,《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的義務是“鐵打的”,美國將繼續致力於菲律賓能夠維持自1999年以來的現狀。

康達在會議上說:「我們確實歡迎馬尼拉和北京之間的外交(溝通),你們也都已經看到這些公告了。這是菲律賓的主權問題。他們透過外交進行協調...我認為他們這樣做是非常負責任的。」

不願捲入美中競爭 東盟料重申中心性

「美國企業研究所」於7月24日舉辦了一場「與美國印太盟友和合作夥伴實現共同願景」的會議,邀請康達、美國負責印太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伊利·拉特納( Ely Ratner),及白宮國家安全會議東亞暨大洋洲事務資深主任米拉‧拉普-胡珀(Mira Rapp-Hooper),一同討論布林肯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即將啟程的亞洲行,以及美國的印太戰略,以及如何反擊中國脅迫等挑戰。

拉特納在會議上直言,美國過去幾年已經意識到,需要擴大其國防工業基礎的實力,以確保華盛頓維持足夠的能力來維護印太的和平與穩定,而未來也將持續這項工作,以優先應對中共在印太區域的擴張與威脅。

拉特納說:「當我們審視國防戰略時,該戰略與印太戰略一樣仍然是政府的指導原則,它將中共視為首要挑戰...並且重點關注應對中國挑戰所需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僅進行長期投資,而且還進行短期投資,並且已經向(印太)地區投入資源,以強化我們的部隊能力。」

儘管華盛頓不見得立即因南中國海局勢強硬回應北京,但美國官員的最新發言顯示,美中間的競爭不僅可能加劇,也將是一場持久戰。

對此,南洋理工大學的甘麗宜認為,就東盟角度而言,美中的激烈對抗很可能讓東南亞各國相比以往更全力避免在兩大強權中選邊站,取而代之的是加強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合作,並在東盟外交部長及相關會議中再次強調「東盟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維持區域利益。

甘麗宜說:「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寧願在中美之間維持微妙的平衡,雖然情況能否持續是另一個問題。但東南亞國家也將尋求,像是與日本和印度等其他國家的經濟和策略夥伴關係多元化。這樣一種多元化,也有助於確保東盟不會過度依賴兩個超級大國。顯而易見的是,東盟不想被牽制在他們之間的緊張關係中。 」